一往无前 发表于 2007-6-24 14:34:17

证券投资意愿超过储蓄是大势所趋

  短短两个月间的两次加息丝毫没有影响城镇居民股票、基金投资的热情。央行6月20日发布的第2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居民认为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比例快速提升,从1季度的30.3%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达40.2%,并改变了以往依次为储蓄、消费的习惯排序模式,成为居民的首选。

  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正因为这样,才使得购买股票和基金的意愿超过储蓄成为新闻。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证券投资高于储蓄早就是一种常态。美国的国民储蓄率(指国民收入与私人及政府消费的差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民储蓄率的平均水平为10.3%,到80年代下降到7.6%。2000年因特网泡沫破裂以后,美国国民储蓄率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到2004年3月下降到1.3%,中间有段时间美国还出现了负储蓄率。

  与低储蓄率相对应的, 是人们对股票和基金投资的热情不减。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到1999年年初,美国有48.25%的家庭持有股票,其中,近90%的投资者表示将股票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基金也是美国国民青睐的投资方式。截至1995年,美国共同基金就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占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仅共同基金一项就能与商业银行存款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了。美国富豪进行证券投资的比例更高,2006年,市场研究和调查公司TNSFinancialServices披露的年度报告称,70%以上的百万富翁家庭持有股票和债券,68%的家庭拥有共同基金。

  我国居民储蓄首先排列在证券投资之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股市的快速、健康发展,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回报和更多的机会。实际上,证券投资回报高于储蓄率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我们应该为居民投资观念的转变而感到欣慰。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股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涨,并给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以美国为例,道·琼斯指数从1906年1月12日的100点到1956年3月12日突破500点大关,用了整整50年时间。到1972年11月突破1000点大关,用了16年多的时间。到1987年1月8日,道·琼斯指数突破2000点大关,用了14年多的时间。到1991年4月17日道·琼斯股票指数突破3000点用了4年时间。此后,道·琼斯指数上涨加快,1995年2月突破4000点,11月突破5000点,1996年10月突破6000点,1997年7月突破8000点,1999年3月突破1万点……今年6月1日,道·琼斯指数达到13692点,再创历史新高。

  美国储蓄率的下降与其股市走势的曲线大致相同,显示出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人们产生出了更强的吸引力。这一原理在我国同样有效。我国股市从1990年到2005年,上证指数基本上在2500点内波动,但从2005年6月开始,上证指数从1000点持续上涨到了4000多点,走出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这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

  居民从储蓄转向证券投资,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养老为例,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有关《银发中国》的报告指出,在中国55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中,不足四分之一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超过其年收入,仅有5.4%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超过其年收入的2倍,这导致养老过于依赖政府,且生活质量不高。而在美国,其股市投资者的平均年龄为47岁,许多老年人靠三分之二的证券投资收益和三分之一的养老金保持着宽松的、高质量的生活。

  如果考虑到我国现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上利息税等因素,居民存款的实际利率乃是负利率,这也是导致我国居民储蓄意愿下降,转而投资证券的重要原因。而且,食品涨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上涨等因素,使人们更迫切地期待获取远高于存款利息的收益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应该认识到,经过连续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有了良好的支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居民参与其中乃是顺应大势,而且,居民理财观念的进步也将提高国民的投资、理财素质,投资收益反过来又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因此,我国证券投资意愿超过储蓄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同时它也是必然发展趋势。

上海证券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证券投资意愿超过储蓄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