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dzz 发表于 2007-6-23 16:16:33

兵者国之大事――寻书求助兼读后感,关于英德海军竞赛

书名里好像有“战略”一词,大概05、06年在书店见到,当时把名字记下来想以后买,后来记不起名字了,希望有知道的园友提示一下,多谢

翻译书,好像是黄皮,一套书里的一本。大概是文集的性质,里面有一篇关于英德无畏舰竞赛的分析。

竞赛――实力输给能力(原文大意和历史背景,未必准确)

列强之中,德国海军原本非常弱小。20世纪初,德国重工业超过英国,海外贸易增长迅猛,以皇帝为首,国家开始热衷于扩张海军。不久,无畏舰横空出世,列强原有主力舰统统过时,德国看到时机,开始大造无畏舰,打算一举赶超英国海军。

英国意识到德国的挑战,感觉威胁国本,决心全力迎战。可惜国内意见不一,但经过激烈较量,议会终于以微弱多数通过海军扩充法案,由此开始全力建造无畏舰。

德国却反过来:皇帝和国民热情很高,但无畏舰造价太高,要向地主征重税,遭到地主激烈反对,最终扩军计划被否决。

为什么说实力输给能力?因为凭经济实力,德国可以建立不亚于英国的无畏舰队,但在这场竞赛中,它输在了动员、投入资源的能力上。

经济实力背景(出自《大国的兴衰》):
1913年国民收入:英国110亿美元,德国120亿美元
1913年钢产量:英国1000万吨,德国1800万吨

结局――竞赛,战争,国运
德国输掉的不只是这场竞赛,甚至不只是这场大战。

结局1-造舰竞赛:一战前夕,在德国海军奋力追赶英国、差距越来越小之际,二者发展出现大转折:英国急转直上,德国急转直下。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德无畏舰数量之比超过2:1。尤其是英国在战前就突击造出了10艘超级无畏舰,德国仅有的2艘战争期间才完工,当了两年摆设,投降后自沉。

结局2-海上对决:1916年,被牢牢锁在本土的德国大洋舰队孤注一掷,企图诱歼英国侦察舰队。实力占绝对优势的英国主力舰队逮个正着,决心吃个精光,大洋舰队拼死一战,非但逃得性命,居然还取得两倍于英国的战果。但吓破了胆的德国皇帝再也不敢让大洋舰队出海,德国海外交通彻底锁死。国民饮食标准急剧下降。

结局3-世界大战:1918年,德皇强令大洋舰队搞“自杀式袭击”,8万水兵暴动,德国终于崩盘,皇帝出逃,投降。

结局4-国运兴衰:一战可算是德国兴衰的转折点。一战前,德国面积54万平方公里,战后47万平方公里,二战后36万平方公里。一战前的德国是世界一等强国;而今,东西统一的德国也就是一般的二等国家……

竞赛背后――必然的抉择
英德海军竞赛算是一战史的热点话题,不过许多人讨论的是竞赛本身,而此文似乎揭示了竞赛背后、决定了竞赛、战争、乃至国运的一些必然因素,觉得很有意思。当年的德国,国力蒸蒸日上,国民收入、重工业实力都超过英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甚至某些海军技术领域还有明显优势。但凭着一大堆看似明显的重大优势,德国却未必能挑战衰老英国的海上霸权!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强过英国,它为什么没有能力建立起不亚于英国的海军?

在英国,议会激烈辩论,最后勉强通过海军扩充法案;在德国,实力阶层却压服了专制君主,海军宏图化为泡影。不同的政体,不同的结局,而这似乎却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国家的战争能力决定于整个国家的各种资源、社会经济结构等等,既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左右的,也不是一些纸面上的强弱对比所能概括的。

英国孤悬海上,以工商、外贸立国,海军是国运所系,虽然迟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全力捍卫海上霸权。德国虽有更强的工业、又有狂热支持海军的专制君主甚至大批民众,但毕竟是地处大陆又多面树敌的农业-工业国,怎么可能偏离国本、在海军上和英国一争高下呢?单纯计算经济实力,德国有能力挑战英国的海军霸权;但从国情来看,这场挑战一开始就输定了,还赔上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理性地选择毁灭――靠不住的理性
应该说,无论民主的英国还是专制的德国,在这场竞赛中的抉择都颇为理性。英国不说,单说德国,德皇海军美梦的破灭,实际上无疑是整个国家的理性选择――一艘无畏舰的造价可以武装两个陆军师,德国在同时对抗法、俄两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建立能与英国匹敌的舰队呢?如果削弱陆军、多造巨舰,在有能力挑战英国舰队之前,陆军的劣势早就超出德国承受的极限了。

如果是反面的如果呢?既然大洋舰队是没用的奢侈品,海外贸易终归会被英国锁死,德国能不能放弃远洋海军,在确保岸防的前提下,全力发展陆军,以求在陆战中获得更大的胜算?我想,也许是这样的,毕竟,战争之初,德国并非没有胜机;战争末期,首先崩盘的是俄国,法国也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二十多艘无畏舰的庞大资源用在陆军上,德国原本可以坚持更长时间;或者在战争之初就以绝对优势一举制胜。这么说,德国原本有更理性的选择,是疯狂的皇帝让国家的选择偏离了理性的轨道?

未必。首先,大洋舰队牵制的是不止两倍于己的英国无畏舰队。德国为海军付出的资源,逼迫工业实力不如自己的英国,付出了两倍以上的重工业资源!这些资源中的很大一部分本可以用来武装英国远征军,这难道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第二,对于一个国内资源不足、市场狭小、而对外贸易突飞猛进的国家来说,在世界资源产地和市场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建立一只强大的舰队,难道不是非常理性的选择?

至此,只能说,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战争,未必是人的理性、甚至是整个民族的理性所能把握的。单靠理性,国家未必有能力选择最符合自己实力的战争方式。至于实力本身,就更不是意志所能左右的了。那么,理性能够把握什么?或许是要不要发动战争。即使并不爱好和平,也决不能轻启战端。以战争来赌博,押上的也许是国运。如果冒险发动战争是一个民族的理性选择,那也许是最大的悲剧。

就此而言,商人气的美国倒是让人佩服。事关国运,没有把握决不参战,战则必胜!牛仔总统冒冒失失发动的战争,毕竟不会动摇美国的根基。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yngwie 发表于 2007-6-23 16:52:08

(美)艾‧塞‧馬漢著,蔡鴻幹、田常吉譯:海軍戰略,商務印書館!

mmdzz 发表于 2007-6-23 16:58:26

多谢楼上的朋友,我找的这本书是当代文集,而马汉那一本,正是当年德国皇帝酷爱的“枕边书”,现在好像让商务列进汉译名著了。

感觉德皇是自找忽悠,马汉的书是给美国人写的嘛

yngwie 发表于 2007-6-23 17:08:56

不好意思。隨便猜的!

mmdzz 发表于 2007-6-23 17:15:12

很感谢帮忙,有啥不好意思:)

长存此心 发表于 2007-7-4 21:37:02

引用第0楼mmdzz于2007-06-23 16:16发表的 兵者国之大事――寻书求助兼读后感,关于英德海军竞赛 :
竞赛――实力输给能力.......


实力和能力到底差别在哪里?

mmdzz 发表于 2007-7-5 19:41:34

引用第5楼长存此心于2007-07-04 21:37发表的 :
实力和能力到底差别在哪里?

好问题,俺这里的“实力”和“能力”有特定的意义。

实力指经济实力,或者具体一点,指工业实力,或更具体一点,制造业产出。当然,制造业产出决非衡量军事力量的唯一重要指标,但对于工业化时代的军事实力来说,确实是一个决定性的指标。

《大国的兴衰》里有一张表(手边没书不好核对),是列强的“战争总潜力”,具体含义原书并无解释。但如果和全书相关内容对照,其数值似乎与另一张表(列强制造业的全球份额)中相应年份的数值是吻合的(前者是指数,后者是百分比,但不同国家间的比例是相同的)。

“能力”指动员、运用工业实力,服务于战争的能力。该书举的例子就很明显:德国重工业实力已经明显超过英国,但pk起来,德国没有能力动用其雄厚资源发展海军,结果被英国远远甩开。

工业化时代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二战也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可怜,也是德国。苏德战争之前,德国控制的人力资源和工业资源都大大超过了苏联,一开战更是很快占领了苏联大片核心工业区。但在战争中,苏联的军火生产居然以非常大的优势压倒了德国,为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其中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无疑的,苏联运用其经济资源的能力确实大大超过了德国。

william441 发表于 2007-7-9 01:01:25

好像是《外刊论军事变革》里面的一篇文章,军科出的

草上飞 发表于 2007-7-10 21:12:39

我们学习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不崇道历史的啊

aiolia2003 发表于 2007-7-13 09:15:03

德国的地理位置使其发展海军太受限制

mmdzz 发表于 2007-7-16 08:18:38

to william441
多谢指点,找找看。

to 草上飞
没错,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to aiolia2003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当年的德国和今天的中国,相似的不只是发展海军的先天困境,还有发展海军的经济动力:两国经地缘经济格局有相似之处--同是大陆国家,但经济的对外依赖度极高,需要强大的海军来保护。

德国的优势在于能源:当时石油刚兴起,煤仍然是主导能源,德国的煤够用了。而今天,中国的石油咽喉被人卡死,而煤炭消费又被发达国家用环保的大棒暴打。

在能源供应出现划时代的大突破之前,中国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平--简单的一点,世界能源不够支持大多数中国人随时有热水洗澡,更何况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私车开。

中国的优势在于粮食自给:感谢培育高产作物新品种的科学家们和奠定新中国农业坚实基础的老一辈社会主义建设者。因为他们,所以十几亿人的中华民族不必像一战德国那样,粮食进口被封锁,国民就得饿肚子;也不会再像清末那样,社会因为粮食不足而崩盘;不必再为填肚子而被人讹诈;也不必再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宁死不受嗟来之食。

不过,粮食和能源问题的合流倒是值得关注,美国把玉米造酒精产业化以后,玉米价格开始向石油价格靠拢,油价会不会从此绑架粮食价格??

中国被美国小小忽悠了一把,本打算也搞粮食造能源的产业化,现在已经倒车了,没为面子硬撑。昨天去家乐福,前几天还65一桶的油现在77.5了,连可乐都小涨了一点。如果平均物价上涨2成,不敢想像、、、前景似乎不乐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兵者国之大事――寻书求助兼读后感,关于英德海军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