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消费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跟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系统紧紧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下逐渐国际化的中国社会,英语语言与国内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英语语言产业(如制作和发行英语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等)和英语语言劳务(如由集体或个人提供翻译、培训等)等应运而生。一些学者把这种经济效用命之为语言的市场价值(祝畹瑾,1997)。它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郭熙,1999):对某种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供求关系;操某种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掌握某种语言后可以获得的经济利益。语言的市场价值引导着人们的消费倾向。本研究中,我们把人们围绕英语语言学习展开的消费活动称为“英语语言消费”。它包括参加英语语言学习强化班、购买相关学习资料、参加相关英语语言水平测试等,其消费收益可看成是一项投资的非货币回报,英语语言消费属于教育投资的范畴。如何从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外语教改视角对此进行探析,国内基本处于空白。
1.我国英语语言消费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1.1 英语语言消费现状
随着中国的日益国际化,作为国际交往最常用的语言,英语已成为中国人语言消费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家指出,我国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惟独教育远远未满足需求,仍是卖方市场。英语教育尤为如此。英语语言消费的强烈需求激起了“英语语言经济”的火热,英语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英语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目前中国共有外语培训教育机构超过了3000家,强大的消费需求加上市场化运作使几乎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能赚钱。以闻名全国的新东方为例,1993年10月建校创业资产为零,近几年平均每年培训学员四五万人,6年里听过该校各类讲座的学员总数达10多万人次,2000年新东方的教学收入为9000多万元(转自李东颖,2001)。目前它是全国最大的出国考试培训基地和口语及基础英语培训基地,俨然成了资产雄厚的“武林泰斗”。就在国内诸如新东方、李阳疯狂英语、“洋话连篇”等机构企图独享英语语言消费这块诱人的“蛋糕”时,国外英语培训机构也不甘示弱,纷纷进驻中国市场。美国ELLIS商务英语、华尔街商务英语将培训目标直指中国白领、金领阶层,每个级别费用高达近万元,报名者趋之若鹜。全球英语语言市场的巨无霸——美国ETS技术公司(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在指责新东方学校侵犯教材权行为的同时,于2002年初席卷而来,选择泰德作为其在中国唯一授权的商业合作伙伴,开始了抢占中国英语语言消费市场的历程。
当今的英语语言消费中,不符合理性的消费行为大量存在,英语语言消费存在着盲目性和夸耀性现象。一方面,校园里参加英语培训的学生比比皆是,但很大一部分人是出于从众心理,消费行为比较盲目。此外,高消费现象不可忽视。很多人学英语并不是单纯为了学英语,英语语言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时髦和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有点钱有点身份的人,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业余生活,一些在工作环境枯燥的写字楼上班的年轻人,甚至把英语学习当作认识结交朋友的一个途径。所以现在很多豪华英语学习班非常有市场——重要的不是学英语而是跟谁学,谁是你的老师谁是你的同学,你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关系。”(李晓霞 尚晓阳 左慧萍 陈锋,2002)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或用英文广告招聘人才,或用中文广告招聘人才,但广告中常常附有这样一句话:“懂英文者优先考虑”、“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须通过国家四级”、“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者优先”,等等。有的求职者认为:“四级证书是一些单位的基本门槛”、“一定要把四级证考到,因为社会认可这个证,不然就业会遇到麻烦”,等等(程墨,2006)。其实有的用人单位只是时髦跟风地抬高门槛,结果是聘非所用。
由于购买的是无形产品,语言消费者利益极易受侵犯,人们无法货比三家,只能凭声誉、宣传等。相较于商业承诺,英语语言消费承诺更容易蛊惑人心。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消费者,空头承诺满天飞。类似“保证四级六级成绩”、“保证GRE高分”、“因为英语成绩不及格拿不到职称的退钱免费继续学”等等广告宣传随处可见。外教资格参差不齐。在国外,只有持有TEFL(Teach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或是TESL证书(Teach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才有资格教非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而目前的英语培训市场上,大部分外教不具备这两项资格。或神化师资或收费混乱或借用别的学校场地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查。培训学校的企业化运作使得他们过分强调商业利润,扭曲了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违背了教育自身的规律,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利益。
1.2 英语语言消费特点
(1)英语语言消费属于教育投资范畴。“其消费收益虽然大多发生在后来的生活中,但也可看成是一项投资的非货币回报。”(Martin Camoy,2000a)人们花钱参加培训正是看中了它的“投资预期效益收益”,是将之作为一种教育投资的。语言经济学上用语言教育投资率来测量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因增加其接受语言教育的数量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作为一种利益测度,该收益率相当于存款利息或者投资于机器、房地产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需要长期投资和长期回报的资产的利益率。英语语言消费所得到的收益包括“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和训练获得英语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取得和解读英语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作为资本的形式存在自己的身上,成为获得更多人力资本的资本”(许其潮,1999);还包括个人因此获得的额外收入,诸如享受更多的文化活动或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类由英语语言消费提供给某个人生的非金钱收益等。(Martin Camoy,2000b) (2)英语语言消费拉动的市场较广,商业投资者从英语语言培训、教材、音像等方面全盘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参见李东颖,2001),全国每年图书总码洋数为370亿元人民币,其中25%以上的出版物是各类型的英文书。此外,每逢假期,距离新东方不远的地下室住满了专程来北京学英语的外地学生,学校附近的餐饮、住宿等也就跟着红火起来。
(3)一般的物品消费,人们只要完成购买行为就可以完全占有物品,自由地享用其使用价值。而英语语言消费者就不一定能获得英语语言的使用价值(这里指英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人们购买的实际上是一种预期收益,完成购买行为时获得的只是一种心理满足感。如果要完全占有英语语言的使用价值,他们还需要两个因素:①英语语言消费者自身的主动性。花了钱上辅导班,如果自己不用功努力而完全依赖培训机构的话,消费者最终收益是很少的;②卖方(这里指英语语言培训机构、出版商等)提供的服务、培训等无形产品的质量保证。
1.3 英语语言如是消费的原因
当一种行为由最初萌芽逐渐演变成一种狂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驱动。英语语言的市场价值直接影响着英语语言消费。
首先,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赚钱的语言,被称为Money Language(陈建民,1999)。有人测算,英国每年通过教英文从别的国家赚取的外汇高达70亿英镑。美国人则凭着更强大的经济实力,以耗资700万元拍摄的电视英语《走遍美国》,把美式英语推向国际。英语具有其他语种无法比拟的市场价值。网络时代的世界,“英语化和信息化几乎成了同义词”,“Internet的发展加快了英语语言的商业化,英语语言成为了一种随意穿越国家边界的产品”(周有光,1999)。英语全球性扩张的结果使得该语种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
其次,国内外形势对英语语言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为了进入国际竞争,我们就必须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无论是科学技术、商业贸易、旅游观光还是外交、文化、法律、海运等领域,二战以后,英语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统计表明,“全世界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l/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原代码用英文写成”(Martin Camoy,2000b)。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的学习。“日本三井物产商社近万名职员中80%可以说、读、写英语;法国政府官员虽然奚落英语为‘可口可乐语’,但83%的法国中学生选修英语而非德语。”(申小龙,2000)国内,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国际化的社会使得中国人对英语的需求大增。目前,仅北京地区1300万市民中,就有60万人在学习英语(汤灏,2002)。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要求,北京的10万公务员将分批接受英语培训,一般公务员至少应掌握100句以上英语对话,有600名公务员还将接受强化训练,达到能与外宾自如顺畅地交流的程度。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使得更多的外商将投资目标转向我国,大规模地普及英语教育势在必行。
此外,英语的火热还在于它背后诱人的经济利益。从国家来说,掌握英语有利于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开展贸易往来,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在许多情况下英语意味着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的英语教育,将英语水平纳入年轻一代综合素质考核的标准。目前,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开展和实施综合语言项目。中小学开展基础英语教育;大学里英语四六级成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不过四级就拿不到学位,不过六级就不能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进外企要有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评职称要过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外语被称为当代人基本生存能力之一。
大环境对英语的重视,激发了人们对“英语语言消费”的欲望,英语语言背后强势文化、强势经济的优越感给英语语言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英语语言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得个人利益。
综上所述,日益国际化的中国对英语语言要求的增加使得国家开始重视英语教育,从而刺激了国人的“消费欲”并拉动市场,产生了英语语言经济。“英语语言消费”红透半边天,其最终收益者仍是国家。
2.英语语言消费的影响
2.1 英语语言消费与英语语言学习态度的关系。
(1)英语语言学习态度影响英语语言消费。英语语言消费红透半边天的同时反映出不少问题。最为明显的特点即是它的应试化。有人曾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进行过调查分析。他们调查了南京和武汉的5所大学非专业500名大二学生,研究表明,近期目标是通过学位考试、四、六级,远期目标为考研、出国、找工作(按比例从高到低)(秦晓晴 文秋芳,2002)。应试化的英语语言学习态度带来了应试化的英语语言消费。正因如此,社会上便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我们常常发现通过四六级的大学生并不能顺利地阅读简单的英文杂志,而那些以满分TOEFL、GRE成绩被国外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无法听懂国外老师的授课。“哑巴英语”、“应试英语”充斥着校园。学习英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通往美好前程的捷径。或考取研究生或晋升职称,或直奔满分拿到全奖去国外留学,英语语言消费染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
应试化的英语语言学习态度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心理定势,即学好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导致行为上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倾向,英语势力越来越强大。英语学习趋向低龄化,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学ABC,中小学里英语课被视为主课。即使这样,家长们也还不满足于孩子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争相为子女报名参加各式各样的强化班、口语班。如今,许多大学生为了圆出国梦放弃寒暑假休息,花上几千元的学费和交通费,在英语强化班里苦读TOEFL、GRE。“你考G了吗?”成为校园最时尚的见面语。整个社会对英语的重视,带来英语语言消费的火爆,继而影响其势力的强大。英语在当代中国占据了显要的地位。法语、德语、日语等虽然也因出国热而升温,但与英语的霸主地位相比,只能被称为小语种。小语种消费就黯淡了许多。以出国培训闻名全国的新东方学校在英语取得瞩目成绩后才敢于开设小语种班,即使学费只有英语的一半,报名者仍然寥寥。
(2)英语语言消费影响英语语言学习态度。
①英语语言消费使得英语在社会上营造了更强大的势力氛围,它的应试化势必也会影响到英语语言学习态度。当人们为了通过某种考试而去参加培训时,关注的是那些试卷中常见的单词、词组,关注的是考试技巧。在动辄几百人的英语大课堂上,一次课3个小时的超大容量讲解,飞快的语速,老师只回答关于考试本身的问题——怎么做而非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消费需求直接导致英语产业的应试化和英语应试的产业化,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通过考试。英语培训机构迫于市场竞争,在以通过率衡量培训班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下,纷纷将自己对付考试的十八般武艺展示给学员。培训机构宣传导向影响人们的英语语言消费观,继而在英语语言学习态度上得到体现。目前的英语培训重点开始转向听说能力,培训机构之所以极力渲染它的重要性,是因为看准了应试培训以外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他们开始大肆宣扬速成英语。这虽然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缺陷,但不免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导致很多人就认为只有学口语才是真正学了英语,认为英语是可以在几个月内速成的。
②英语语言消费带来最沉重的思考便是母语学习的被忽视。《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怎么了》、《重了洋文,轻了中文——英语过不了四级,不给学位;中文水平不过关就可以拿到学位吗?》等关于当前国民语文水平滑坡的议论屡现诸报端。“华中理工大学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首次语文水平测试,结果令人震惊,学生总平均得分为63.9,75分以上仅占1.8%,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平均得分不及格,博士生只有30%达到了及格线。测试结果显示了令人困惑的反常现象,似乎学历越高,语文水平反而越低。”(彭菲,1997) 2.2 英语语言消费对英语语言活动的影响
(1)英语语言消费的流行加速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普及化,英语与汉语的接触,导致出现了一些新的语言使用状况,汉英混杂的使用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Hi,你好呀!This morning,我们对你的case进行了discuss,我们发现,这对我们没什么benefit,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与这件事相关的所有都将被cancel掉。”这样的说话方式在外企的白领、金领界是非常时髦的。
(2)新的洋泾浜,显现于外国人居住的商业区,如北京的秀水街、三里屯。小商贩们有着令大学生们吃惊的单词量,虽然他们本来文化程度不高,又缺乏系统学习英语的机会,但却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活学活用,如:“你说How much”,“这个特cheap,是个good price”,等等。新的洋泾浜出现,不能不说是市场的“功劳”。
(3)深层表达方式的“英语化”。有学者认为这是“指一种使用地道汉语普通话的材料构组,或者干脆使用的就是地道的普通话却让人听起来总觉得有股‘洋味儿’的话语,是英语对汉语在深层表达法的影响”(劲松,2000)。比如,近几年流行的“祝你好运”就与英语里的“Good luck”有关。还有“晚安”、“做个好梦”等都很有点英语化。中国人在近乎疯狂的英语语言消费中无意中给母语带来了一点“洋味儿”。这些西化的表达法还有待于社会的过滤和筛选。
3.面对英语语言消费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英语语言消费的盛行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英语语言消费,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持以下态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1)把握机遇,正确引导。在继续普及英语教育的同时,我们要规范培训出版市场,加强法制管理,以提高国民素质,树立国际化的中国形象。英语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英语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学习和运用这门语言。在我国普及英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我们应把握机遇,继续普及英语教育,将英语语言消费目的由应试化、功利化引向生活化、民间化。我国英语培训出版市场还很不规范,在商业炒作、娱乐经济的背后,英语语言学习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却被忽略和遗忘了。评论家指出中国外语教育面临着投入与产出比例极不相称的尴尬局面(Martin Camoy,2000b)。一面是为英语语言学习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另一面却是英语低应用水平的普遍存在。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市场,对之加强管理。政府对培训企业和市场应负起监管责任。此外,英语教学水平也有待改进。英语低应用水平的普遍存在,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2)改革教学,提高质量。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宗旨,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集多种教学模式和多种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实施“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分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2004:1)。在母语环境下,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真正“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英语语言接受能力、实践能力和体现英语语言价值的能力在规范的教育市场和相应的社会岗位“充分引流”。切忌错误地利用、驾驭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和“英语语言消费”。同时,宏观的英语教育和微观的英语教学中,如果仍然无休止地所谓打基础,把语言知识的传授看成语言教学的目的和全部任务(蔡基刚,2003),按部就班地进行小学、中学、大学及其每段过程中的英语教学就将变得枯燥乏味,失去国家和个人教育投资的隐力和显力、失去“英语语言消费”者预期的人力资本、失去受教育者汉语母语环境下英语语言的心理语言过程和思维体系建立的共同性趋势,最终也就失去了国家全日制教育政策下英语教育和英语教学的吸引力,把“英语语言消费”者的“英语语言消费”引向前述一定意义上的误圈,甚至歧途。
(3)重视母语,重视推普。国家应做好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工作。英语语言消费势头的上涨影响到英语语言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各种语言势力的消长,人们无形中冷落了母语。我们不拒绝英语学习,但前提是必须打下扎实的母语基础,树立现代化的民族意识,因为这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针对英语语言消费带来的英语语言活动的变化,人们应意识到这种现象是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应该正视复杂的客观语言事实,对出现的新语言现象多一点宽容。我们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市场价值进行推普工作。原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1989)指出:“中国是一个潜力极大的经济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人,绝大部分都说普通话,因此普通话的使用价值单从商贸活动的角度看,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另外,从研究层面来讲,不精通母语的外语学者,往往只能解释外国语言文献,不管对汉语深入“腹地”或者探其源头(即使愿意以汉语为语料,学者也不大敢引经据典),到头来是不会对语言的规律有重大发现的。道理很简单:对外语的感受,你天然不及洋学者,于是你的外语研究只能从洋人那里零贩碎运,最终你的研究上不了洋人的船;对汉语的感受,你又不及汉语学者,于是你的语言研究也上不了同胞的船。要想从“洋不就、土不成”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外语学者在进行外语研究的同时,必须精通自己的母语。“外语学者”在任何时候都不意味着母语水平不高是理所当然的。(钱冠连,2005)
(4)汲取经验,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从英语语言消费中意识到语言与市场的密切关系,用之于推普工作及对外汉语教学。周有光(2002)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传声技术高度发达,电脑网络联系整个世界。普通话是中国人承载和传输信息的最基本工具。信息化的一切新技术,除利用英语之外,都离不开口头的或拼写的普通话。普通话不普及,将妨碍中国信息化事业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英语语言消费的火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如何有效地利用语言的市场价值成为新的课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在国际生活中重要性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24万人,是50年代到60年代总和的3倍,是80年代的427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更快……美国1995年选修中文的学生人数比1990年增长了36%,在所有外国语中增幅最大。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除了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教学水平的有待提高,我们还应汲取国内英语语言传播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巧妙地利用汉语的市场价值,拉动外国人的汉语语言消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