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2:56:35

0620 股市新闻


各楼内容索引

0 国金指数劲破顶机会高
1 外资加速入市,投资激增近9成
2 银行: 建行欲回归A股 计划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90亿股A股
3 S*ST重实股改陷入僵局
4 地产、网络激活热点沪市新高近在眼前
5 部分储蓄流向QDII产品
6 东北高速大股东集体发难背后否决上市公司三项提案,举报4000万财务造假,目的在于“断掉‘接近失控’的经营班子的‘财源’”
7 上交所允许券商“无限量创设”认沽权证全面“跳水”
8 苏宁收购大中进入财务审核 “苏宁大中并购案”
9 宝钢西北霸主之梦:收购包钢,瞄准酒钢
10 郭鹤年、吴光正护航SOHO中国有望7月上市
11 大学生盲舂舂买股
12 平保变身多元金融集团
13 国际股市撑腰 端午变盘免惊啦
14 回归折让国策中资沸腾捕捉三大概念股
15 国企股仔分羹传统蓝筹失色
16 滙控拟内地推私人银行

大公报 2007-06-20
谈经论政
--------------------------------------------------------------------------------

国金指数劲破顶机会高
--------------------------------------------------------------------------------

港股前日以创纪录的一千亿元大成交,升上二一五零零的历史高位,短期即使有调整,相信只属大涨小回格局。

动力足大涨小回

中资金融股、电信股及资源股上升动力仍足,尤其是中资金融股消息多箩箩,虽然内地当局查处八间内地银行贷款违规入市,但对内地银行A股股价影响不大。
中国银监会宣布,决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八家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对涉及的两家企业也相应作出处理。经查,有超过四十四亿元的资金被违规挪用,违规进入股市的超过二十五亿元。
据了解,银监会对八家银行的查处早在五月底就已经结束,推迟至日前公布,主要是避免冲击股市。
内地银行股昨日呈个别发展,招商银行A涨百分之零点五四,工商银行A无起跌,中国银行A跌百分之零点一九。
工行有意收购巴基斯坦银行之外,对内地资产管理业务亦虎视眈眈。

工行将注资华融

消息指工行会对华融公司注资二百亿元,再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由工行控股,做大华融公司。由于工行是整体上市,很可能由工行直接持有华融公司股份。
华融公司成立于九九年十月,属于内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负责对口接收和处置工行的不良资产。
工行、中行、建行等内地银行股坐拥钜资,是时候在内地与海外大展拳脚。
反映内地金融股走势的国企金融指数,在今年一月初创下一三九八一的历史新高,之后见顶回落,以为短期内不易重游高位,但近日国企金融指数三扒两拨,轻易升上一三五九八,与历史高位相差三百点而已,短期内破顶创新高的机会很大。
恒指一下子升上二一五零零高位,但本周一股份是跌多升少,共有三百六十四只股份上升,有六百七十三只股份下跌,反映为数不少的二三线股份跟不上大市升势。
当一线股份经过连日上升,出现回吐,便是二三线股追落后的时候。
未来两周将有十一只新股招股上市,涉及集资金额达到二百五十亿元,相信对大市影响不大,从新股孖展借贷反应来看,投资者仍锺情于炒卖二三线股。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2:57:23

新闻晨报
2007-06-20


--------------------------------------------------------------------------------

外资加速入市,投资激增近9成

--------------------------------------------------------------------------------

5月份"国房景气指数"持续攀升,接近两年内的高点

□晨报记者林劲榆

国房景气指数继续上升,并接近两年内高点,大批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3.32,比4月份上升0.67点,同比上升1.45点。“国房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同比环比双双上升,并接近去年11月份创下的两年内高点103.92。外资蜂拥而入

全国房地产投资热情继续高涨,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脚步加快。

今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12143亿元,增长26.2%。其中,利用外资222亿元,增长89.9%;国内贷款为2818亿元,增长28.8%;企业自筹资金4120亿元,增长26.7%。

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务和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业的审批和监管。

在房屋施工面积方面,住宅仍然引领全国楼市。1-5月份,全国房屋施工面积15.67亿平方米,增长21.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2.21亿平方米,增长23%。土地开发面积完工的增速则有所减缓,5月份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7.77,同比回落5.86点。房产市场持续向好

“国房景气指数”从2003年的高位一路下探至2005年底的低谷之后,在2006年逐步趋稳。今年一季度,“国房景气指数”逐月下跌,4月份开始止跌回升,5月份则继续回升,说明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

今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完成投资7214亿元,同比增长27.5%,超过去年全年的增速21.8%,也超过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25.9%,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偏快。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其中深圳、北京等城市的新房价格涨幅超过10%。

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客观来看,一些调控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有些调控效果还需要时间,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热潮持续发展,房价居高不下。

[新闻背景]

什么是“国房景气指数”?

□据新华社6月19日专电

国家统计局6月19日发布了今年5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什么是“国房景气指数”,这一指数与国内房地产发展有什么关系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

据介绍,由国家统计局按月计算并对外发布的“国房景气指数”,是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的简称,由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资金来源、土地开发面积、房屋施工面积、商品房空置面积和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6个分类指数构成。根据房地产开发统计快报数据,确定基期后,分别计算出6个分类指数,再加权计算出国房景气指数,是全国房地产开发综合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

“国房景气指数”以100为临界值,指数值高于100为景气空间,低于100则为不景气空间。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2:58:10

银行: 建行欲回归A股 计划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90亿股A股

--------------------------------------------------------------------------------

  中国建设银行今天发布公告称,该行已于6月14日召开的董事会上作出决议,计划在上海証券交易所发行不超过90亿股A股。A股发行对象包括符合资格的战略投资者、询价对象以及机构、个人投资者。之前,中行在H股上市后迅速回归A股,工行则实现了A+H股同步上市﹔现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最早实现海外上市的建行也迈出了回归A股的步伐。

  2005年10月,建行H股于香港联交所挂牌。一年半时间中,建行股价上涨约一倍。

  建行此次A股发行还需获得其股东大会的批准。据悉,该行临时股东大会将于8月23日举行。在得到股东大会批准后,此次发行还需经过証监会和银监会的批准和上証所的审核。

  建行表示,A股发行的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该行相信,A股发行将建立起新的融资平台,支持其业务的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建行竞争力。

  据测算,建行计划发行的90亿股A股占到该行股份总数的3.85%。若以其目前H股的价格计算,筹资额有望达到约420亿元人民币。至于具体的A股发行时间表,建行并未披露。另外,在市场获知这一消息后,内地银行股全线上涨。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2:58:5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20


--------------------------------------------------------------------------------

S*ST重实股改陷入僵局

--------------------------------------------------------------------------------

当地证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摆在S*ST重实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重庆渝富先当大股东,一年后股份能否转让另当别论;第二条路是重庆渝富借助重庆市政府与华融资产方面协调,取消原先的协议,让华融直接与华能签约,从而顺利实现股份的转让。

见习记者姚伟重庆报道

一份股权转让协议正折磨着S*ST重实(000736.SZ)。

“谁都没有想到,一年多前那个皆大欢喜的协议,竟成S*ST重实今日重组的最大障碍。”6月15日,重庆当地证券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S*ST重实的股改已陷入僵局,缘由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华融资产)与重庆渝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重庆渝富)于2005年9月签署的一份股权转让协议。

股权困局

2004年上半年,德隆危机全面爆发,被德隆占用6亿多元资金的S*ST重实未能幸免。当年9月,德隆及旗下子公司(包括S*ST重实)被划归华融资产托管。

2005年9月,在债务重组几乎停滞之际,华融资产将手中托管的S*ST重实47.87%的股份以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重庆渝富,但由于S*ST重实诉讼缠身,股份被法院冻结不能完成过户,这也为日后S*ST重实的股改埋下了“隐患”。

重庆渝富随后大展财技,将S*ST重实从退市的悬崖边拉了回来。2006年11月29日,重庆渝富用1.3亿元资金清偿了S*ST重实所欠银行债团的6.39亿元债务。

2007年,重庆市方面开始与多家潜在重组方接触,拟将重庆渝富手中的股份转让出去,并选中了华能房地产开发公司(下称华能地产)。

今年4月11日,S*ST重实发布公告称,重庆渝富已与华能地产就重组事宜达成初步合作框架,并“拟不迟于本月25日刊登重庆实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文件”。

一个多月后,华能地产党组书记赵如冰以及华能地产总会计师杨召文正式成为S*ST重实的董事会成员。

但昔日华融资产转让股份给重庆渝富的协议,正成为华能地产入主S*ST重实的“拦路虎”。

按照2006年9月中国证监会颁佈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重庆渝富原来的非流通股在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12个月之后,若重庆渝富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

这令重庆渝富痛苦万分。

据消息人士透露,重庆渝富一直尝试着与华融资产沟通,试图作废当初与华融资产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让华融资产重新与华能地产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从而让华能地产顺利借壳上市,但华融资产没有点头。

重实走向

虽然股改与重组暂时受阻,但S*ST重实在今年内复牌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

“乐观一点估计,S*ST重实七八月份就可以复牌,悲观一点的话,年底也会成行。”6月15日下午,S*ST重实董秘徐明华说,至于是否会步S*ST朝华退市后尘,徐明华称“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目前,重庆27家上市公司中,只有S*ST重实未完成股改,对于壳资源异常稀少的重庆来说,肯定“不会再让任何一只渝股掉队”。

至于S*ST重实的未来,当地证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摆在S*ST重实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重庆渝富先当大股东,一年后股份能否转让另当别论;第二条路是重庆渝富借助重庆市政府与华融资产方面协调,取消原先的协议,让华融直接与华能签约,从而顺利实现股份的转让。

“但走第二条路有很大难度。”上述人士表示。

2007年4月30日,S*ST重实公佈2006年报,公司扭亏为盈,每股盈利0.2元,随后S*ST重实向深交所提出解除退市风险申请。

但S*ST重实的盈利能力存在隐忧———能否继续拥有北京瑞斯康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70%的股份。今年6月1日,该股份遭遇诉讼风波。一旦败诉,该股份转手他人,S*ST重实2007年中期则将亏损。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2:59:57

新闻晨报
2007-06-20


--------------------------------------------------------------------------------

地产、网络激活热点沪市新高近在眼前

--------------------------------------------------------------------------------

□晨报记者陈重博

受银监会处罚违规资金入市的影响,两市大盘昨日小幅低开,之后股指迅猛回补缺口,午后大盘继续震荡走高,沪市大盘报收4269点,上涨16.17点,深圳大盘指数则继续刷新高点纪录。

昨日盘中,房地产板块和网络科技股成为目前市场最抢眼的热点。周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突破7.62元大关,人民币加速升值令新增资金追捧房地产板块,万科A、保利地产、金地集团等龙头股复权创历史新高,带动了房地产板块的整体活跃,珠江控股、世纪中天等重组成功的地产股连续涨停。另外,中科英华参股的久游网将于近期在日本上市,股价已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通过收购快速扩张的网盛科技也在两周内大涨60%。在这两只网络股龙头的带动下,科技网络板块全线启动。由于房产、网络板块历来吸引市场人气,因此近期市场做多动能被有效释放。

虽然上证综指再次来到前期高点区域,但较之前高点的频频放量,大盘在此番的快跌快涨时成交量都没有明显放大,这表明机构投资者理性的操作思路已占据上风。从领涨品种来看,筹码锁定最为稳定的基金重仓股涨幅遥遥领先,成为领涨市场的绝对主力。统计从6月5日以来涨幅最大的股票,可以发现美的电器、安信信托、大唐发电等处于涨幅前列,一大批基金重仓股受到了市场青睐。而前一波行情中呼风唤雨的绩差垃圾股,已与绩优成长股分道扬镳,市场中重新出现了一批5元左右的绩差股群体。从分类指数运行来看,回落幅度巨大的低价垃圾股反弹乏力,涨幅滞后,相对换手也偏小,这也是近期成交金额一直小于前期指数同区域的最主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银监会公佈查处8家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中资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本周五上会。加强监管与加速扩容的信号,表明管理层从资金和股票供给源头加强监管、调控市场的决心。目前上证50、上证180、深证100、沪深300、深成指等多个指数创出新高,上证指数、深综指也逼近前期高点,创新高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而过快地拉升股指同样可能导致调控政策的不期而至。

从中长期而言,支持股市走牛的核心因素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随着基金的投资理念越来越得到更多资金更多投资者的认同,缩量上涨甚至可能将成为强势市场的一种重要特征。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3:00:42

部分储蓄流向QDII产品

--------------------------------------------------------------------------------

本报讯据了解,工行推出的国内首款直接以人民币投资于香港股市的QDII产品———“东方之珠”受到市场热捧,上海惊现一次认购2000万元的大单,一改之前QDII普遍销售平平的冷清场景。目前该产品销售规模已超过10亿元,成为QDII产品中市场反响最好的一只。

据工行的客户经理介绍,认购该产品的投资者表示,虽然A股今年延续了去年的火爆涨势,股指屡创新高,但几次大幅震荡让人心惊胆战,尤其是前期上调印花税引发的市场大跌让很多人的获利全部化为乌有,甚至遭受不少本金损失,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相比之下,港股的升势则较为稳健,波动较小。而且,目前H股的股价要远低于相关A股,投资机会很大,购买工行的新版QDII有机会间接购买到比A股股价低很多的许多内地企业,分享香港股市的良好收益,体验用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的全新感受。

据悉,“东方之珠”是一款类基金型的QDII产品,封闭期结束后投资者每周均可申购、赎回,流动性高,净值定期公佈,公开、透明,同时投资资金在第三方银行托管,安全可靠。

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QDII产品的设计如何对冲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就一些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工行QDII的股票资产配置最高可达到50%,其中大部分资产配置在中资企业概念股。在H股这一块,大部分中资企业的业务都在中国,是以人民币来计价,人民币升值会在H股的股价上反映出来。(海峥)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3:03:45

新京报
2007-06-20


--------------------------------------------------------------------------------

东北高速大股东集体发难背后否决上市公司三项提案,举报4000万财务造假,目的在于“断掉‘接近失控’的经营班子的‘财源’”

--------------------------------------------------------------------------------

本报记者高泽阳北京、吉林报道

■核心提示

原董事长张晓光受审以后,东北高速依然乱象丛生。

5月23日,东北高速召开2006年度股东大会。包括黑龙江高速、吉林高速和华建中心等在内的大股东罕见地全票否决了上市公司董事会提交的三项提案,反而“要求东北高速提前归还9亿元股东借款”以及“对吉林东高科技油脂有限公司实施清算撤销”。此外,大股东们还向监管部门举报东北高速涉嫌财务造假,虚构4000万收入等。

如此“自曝家丑”,个中缘由从某大股东代表的一番话中可见一斑。他说,“在于断掉‘接近失控’的经营班子的‘财源’,避免资金进一步流失。”

当初成立时的东北高速,曾因三大股东股权均匀,被视为“有可能创造上市公司权利制衡的经典治理结构”。多年以来,该公司却控制权起伏,人祸不断。究其原因,除了大股东之间势均力敌造成权利分散,人权、事权分离的管理机制亦为乱象之源。

国有控股单位如何对派出干部的监管,东北高速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例子。

6月8日,证监会吉林省监管局的5人核查小组进驻东北高速(600003)。

“恨不得(把东北高速)从娘胎里的时候开始查。”知情者笑言。他介绍,5人小组中有2位是专业会计师。他们正核查东北高速大量的财务资料。内容从最早的筹备上市的资料,到最新的2007年财务预算数据。

此次“彻查”的导火线是,2007年5月23日召开的东北高速2006年度股东大会上演了前所未见的一幕:包括黑龙江高速、吉林高速和华建中心等在内的大股东以100%的反对票接连否决上市公司董事会提交的《2006年度报告及摘要》、《2006年度财务决算报告》、《2007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三项提案。

与此同时,大股东们却通过了自己提交的“要求东北高速提前归还9亿元股东借款”以及“对吉林东高科技油脂有限公司实施清算撤销”的提案。

由于9亿欠款自东北高速成立时就存在,监管部门不得不对东北高速“从根上查起”。

此外,大股东们还向监管部门举报东北高速涉嫌财务造假,虚构4000万收入(详见本报6月15日《东北高速大股东自曝4000万财务造假》一文)以及漏计2000万应收款事宜。

针对大股东和近期媒体对东北高速的质疑,证监会吉林监管局建议东北高速“在上述影响消除和问题解决前,主动向交易所申请停牌。”上交所也于6月12日发函要求东北高速在6月22日前,对内部和外部的质疑向交易所以书面形式提供解释,同时发布股东大会召开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东北高速三大股东经常各执一词,但此次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均将矛头指向东北高速的董事会、管理层。

1999年成立的东北高速,当初曾因三大股东股权均匀,被视为“有可能创造上市公司权利制衡的经典治理结构”。但多年以来,公司控制权起伏,人祸不断:如卷入“中行高山案”丢款3亿;原董事长张晓光被诉贪污、受贿等。

究其原因,除了大股东之间势均力敌造成权利分散,人权、事权分离的管理机制亦为乱象之源。证监局、上交所三度发文吉林监管局组成5人检查组于6月8日开始对东北高速进行专项核查。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2007年6月8日,证监会吉林监管局一天内先后两次向东北高速发文。

先是以监管意见函的方式,对于大股东和媒体的质疑向东北高速提出两项监管意见。大意为“在上述影响消除和问题解决前,主动向交易所申请临时停牌”;“尽快在法定的信息披露媒体上进行说明和澄清,并将有关公告送交监管局备案。”

然后,又以正式文件的方式向东北高速发出《关于对东北高速进行专项核查的通知》。

《通知》中说明,针对股东大会否决三项提案、通过两项临时提案以及媒体质疑的有关事项,吉林监管局组成5人检查组于6月8日开始对东北高速进行专项核查。内容包括本文前述两大股东反映的所有问题。

同时要求东北高速对核查内容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吉林监管局。

专项核查内容主要集中在:

1.公司对两股东9亿元欠款形成过程、真实性、利息用途及相关信息披露情况;公司对两股东承诺免除2006年欠款利息的账务处理情况。

2.超收分成奖、管理目标奖的决策和评审过程、信息披露情况。

3.应收四平市交通局2000万元委托建设费情况。

4.公司于长春高速投资回报、股权收购以及债权、债务,信息披露情况。

5.2006年年报应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的计提比例情况。

6月12日,上交所也致函东北高速,要求东北高速对9亿欠款及利息问题;未计算2000万元应收款问题;4313万元是否入账等六大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上交所最后表示,东北高速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应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与相关方沟通解决上述事项,并于2007年6月22日之前,以书面形式回复,同时宣布股东大会召开时间,否则上交所将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监管部门如此重视,盖因2007年5月23日召开的东北高速2006年度股东大会上,上演的证券市场前所未闻的一幕:股东们以100%的反对票接连否决了《2006年度报告及摘要》、《2006年度财务决算报告》、《2007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三项提案。

“这意味着对公司去年经营业绩和今年的财务计划的全面否定。”东北高速人士表示。三大股东全票否决原因

东北高速并未取消超收分成奖励,而是改名为“管理目标奖”,而且将2007年奖金增幅计划为在2006年基础上增长达94.93%。

记者获得的东北高速三大股东说明材料中,对否决原因进行了详尽解释。

否决2006年财务决算出于两大原因。首先是免息问题,三大股东不约而同地声明,2007年1月东北高速股改前,黑龙江、吉林方面的两大股东承诺,为支持公司股改,“免收2006年度东北高速9亿元借款利息。年末集体利息5184万元,赠送给东北高速。”东北高速在公佈股改方案时也公佈了这条重要信息,但在2006年财务决算报告中,东北高速依然列支此项,并未进行账务处理。

对此,吉林高速公司表示,“股东权益没有体现。”黑龙江高速公司指出,“两大股东将失信于社会。”

其次是奖金问题。董事会承诺过要取消超收分成奖,因此,2006年的财务预算报告才在今年1月11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得以通过,但是,2006年财务决算报告仍然含有超收分成内容。

所谓超收分成奖是指对于超出公司预计盈利目标的资金却部分用于对员工的奖励,主要向黑龙江分公司和吉林分公司发放。

记者获得的一份内部资料披露了东北高速超收分成奖金的诸多内幕。资料显示,在2006年财务预算中,东北高速就曾为奖金“精心设计”,将公司所有的3条主要高速公路长平高速、长春绕城高速、哈大高速的通行费增幅分别计划为5.09%、3.21%、0.64%,

当时三大股东就察觉出增长点预计的偏低,在2006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否决了该提案。东北高速随后提交正式意见,向三大股东保证不实行超收分成奖励计划,不与通行费收入增长比例挂钩,三大股东才同意了2006年财务预算。

但东北高速在5月23日递交的《2006年度报告及摘要》、《2006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中,再次计提了1097万元的超收分成奖金。

而最终的财务数字证明当初大股东们的判断没错,管理层预计的增幅数字过低:2006年度,长平高速通行费收入增长15.63%,是管理层预计数字的3倍多;长春绕城高速的通行费增长12.89%,是公司预计数字的4倍;哈大高速通行费收入增长15.64%,相当于管理层预计数字的15倍。

“大股东不是反对工作人员奖励,但这种奖励必须有合理的评审过程,并且须经大股东的批准,不能想发多少就发多少。”东北高速股东表示。

“交通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严禁使用车辆通行费发放奖金。”第二大股东吉林高速则在材料中进一步指出。

《2007年度财务预算报告》被否决的主要原因也是超收分成问题。因为东北高速并未取消超收分成奖励,而是改名为“管理目标奖”,并将长平高速、长春绕城高速、哈大高速的2007年度通行费增长分别计划为3.42%、3.29%、0.52%,总体比2006年的计划增长幅度还要低,而且将2007年奖金增幅计划为在2006年基础上增长达94.93%。

“这实在太离谱。”东北高速第三大股东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下简称“华建中心”)直言不讳地表示。9亿欠款形成缘由

9亿负债每年仅利息是5000万左右,“等于上市公司每年要用一半的净利润去还利息,显然不妥。”

否决了三项提案的同时,大股东们通过了“请公司提前偿还9亿股东借款”和“对吉林东高科技油脂有限公司实施清算撤销”两项议案。

对于9亿欠款的形成,两大股东在提案中说明,黑龙江高速和吉林高速皆为东北高速的发起股东,分别以哈大高速公路及长平高速公路资产纳入本公司,因此当时用于建设哈大、长平高速公路的银行借款也同时转为公司的负债,共计人民币9亿元,其中黑龙江高速4.55亿元,吉林高速4.45亿元。”

当初参与东北高速上市的人士解释,在1998年东北高速筹备上市时,装入的资产是“两路一桥(即黑龙江省的哈大路、松花江大桥,吉林省的长平路)”。受股票发行额度的限制,东北高速的股票发行规模需控制在3亿股以内。因此东北高速最初计划剥离了两路一桥的部分净资产及债务,以21亿左右的净资产上市,但当时监管部门有规定,公司上市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8%,而东北高速很难保证每年1.6亿左右的净利润,所以就把原先两路一桥的9亿负债“装回来”,负债随着资产走,同时将净资产减少9亿,变为12亿。

增加了9个亿的负债,按照最低8%的净资产收益率,剩下的12亿净资产对应每年9000万的净利润比较容易完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9亿负债每年仅利息是5000万左右,“等于上市公司每年要用一半的净利润去还利息,显然不妥。”

于是两大股东最后与上市公司约定,9亿债务暂时由两大股东实际控制人黑龙江省交通厅和吉林省交通厅垫付向银行偿还,免除利息,未来东北高速再向大股东归还9亿欠款。

对这样的设计,上述人士声明,一是两大股东对东北高速的9亿债权是真实的,东北高速应该偿还;二是东北高速这9亿欠款当时约定是免息的;三是这种操作是企业包装上市的一种合规的技术手段,而不是造假。

大股东催收9亿欠款的提案也基本证明了这样的情况。

提案中表明,2000年12月31日,东北高速曾与黑龙江高速、吉林省交通厅(为吉林高速的实际控制人)签署了《关于由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公司代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偿还银行贷款的有关协议》及《关于由吉林省交通厅代东北高速偿还交通部专项贷款的协议》,两个协议的主要内容为:

(1)同意转入公司的9亿元银行借款到期后由黑龙江高速和吉林省交通厅代为偿还,即银行借款到期后原公司对银行的负债转为公司对黑龙江高速及吉林省交通厅的负债,共计人民币9亿元;

(2)黑龙江高速、吉林省交通厅对公司的垫款为长期性垫款,暂定10年(即到2010年),以支持公司建设。到期后双方再行协商还款方式或协商续借事宜;(3)黑龙江高速、吉林省交通厅承诺自公司以上债权确立之日起,至2005年12月31日前免息。2006年1月1日以后双方再行协商确定利率水平,但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如果没有政策变化,这样运作下去没有问题。”知情人士透露。

但2001年12月21日,证监会转发了财政部财会64号文《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其中要求禁止上市公司关联企业相互拆借不走账以及免息等做法。

大股东在提案中表述,在此背景下,东北高速与吉林高速与黑龙江高速、吉林省交通厅协商上述借款事宜,两家股东为支持公司的发展,于2002年6月29日签订了补充协议,主要内容为:(1)黑龙江高速、吉林省交通厅对公司的垫款期限在原协议的基础上由暂定10年延长至15年(即延至2015年);(2)原协议中有关利息的条款修改为:自2002年1月1日起,黑龙江高速、吉林省交通厅每年向公司收取相当于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水平的利息。东北高速否认欠款

9个亿的欠款在确定三方发起人股权比例时,已经作为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部分出资。

复杂的历史欠款问题引起了今天的争议。

2007年5月9日,两大股东要求东北高速提前归还欠款,理由是东北高速股改已完成,实现了同股、同价、同权,因此不宜继续为公司长期垫付资金。

但是,东北高速方面并不认为这笔债务应该偿还。

按照东北高速向吉林省交通厅发去的《关于9亿元贷款及其利息问题的复函》(下称《复函》)中的说法,前述9个亿的欠款在确定三方发起人股权比例时,已经作为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部分出资。这就出现了9个亿既算做了两个省的股权,又算做了两个省的债权的问题。

《复函》曾由东北高速公开提供给媒体。内中提及,吉林省交通厅厅长、黑龙江省交通厅厅长电话中向交通部财务司司长表示,这部分负债不需要东北高速来还,仍然作为出资,股权比例就不变了。”

交通部也表示,“三方股东签内部协议,写明:计入上市公司的债务由各省负担(名义上为上市公司负债,实际全计入股本,所有负债及相关财务费用由两省自负)。”

《复函》中甚至称,“1999年东北高速三方发起人签署了《关于解决进入东北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债务等问题的协议》,明确表示这9个亿的负债不需要东北高速偿还。”

东北高速方面某些人士据此认为,大股东催款是“硬性要”。

如果《复函》内容属实,那么大股东显然不该要求东北高速还款,更不能抽回股金,却又保留股权。

但三大股东均否认签订过《复函》中提到的协议。

东北高速代理董事长张文盛表示:“这个《复函》是部分经营班子成员依据未经证实的的材料,未经董事会同意向交通厅发出的,首先在形式上就不具备法律效力。”

知情人士透露,吉林省监管局也曾要求东北高速管理层出示《复函》中提到的协议的原件,但管理层目前未能提供。大股东催欠款的用意

“在于断掉‘接近失控’的经营班子的‘财源’,避免资金进一步流失。”某大股东代表表示。

《复函》中提到一个情况很特殊。“2002年6月29日吉林省交通厅、华建中心与东北高速,2002年7月3日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公司、华建中心与东北高速,分别签署了计提利息的用途和管理办法的协议。”

根据协议,计提的利息“全部用于高速公路的养护支出,分别由两条路成立了相应的养护公司管理两省的资金,专款专用。”

也就是说,2001年末财政部新规出台后,大股东与东北高速签订的补充协议虽然约定东北高速每年向大股东支付利息,但每年6000多万元利息实际上又曲线返还给了上市公司。

这一情况得到了东北高速内部人士的印证。但他表示,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处理办法,埋下了今天的祸端。

因为财政部新规出台后,既要按照规定办事,又不能违反最初对东北高速的免息约定,因此股东决定将利息返还给东北高速用于养路、修路。但这笔资金并未出现在东北高速的公开账务中,而由经营班子另外管理。几年下来已经形成2亿左右的规模,“但在使用方面很不规范”。

“因此大股东眼下催收欠款的第一个意义正在于斩草除根,还了贷款,自然避免了利息积累形成小金库。”大股东方面人士表示。

“大股东催收欠款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断掉‘接近失控’的经营班子的‘财源’,避免资金进一步流失。”某大股东代表表示。

因为东北高速多年来的多元化投资造成公司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第一任董事长张晓光时代,东北高速就逾越交通建设主业,投资了大鹏证券、深圳21世纪科技公司、特宝空调等业务。内部材料如此表述,“资金基本上都是‘肉包子打狗’”。

而且东北高速近年来接连爆出张晓光帮助他人揽存引发3亿存款丢失(详见本报关于“中行高山案”的系列报道),东高油脂投入7亿巨资炒期货,结果收益不明,公司停产等事件(详见本报2007年1月23日《东北高速7亿巨资炒期货始末》)。

内部人士透露,与此同时,黑龙江、吉林方面的股东均在不同场合表示,当初选择最优良的资产上市,然而历年来的收益情况却令人失望。

催收欠款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向经营班子施加压力促使其提高管理水平。

记者获得的吉林高速的材料中指出,东北高速总部和分公司岗位设置重叠,人员多。而且东北高速2007年财务预算中会议费、招待费和差旅费达780万元,“太高了!不能同其他制造业和销售行业相比。”吉林高速方面疾呼。

因此吉林高速反映的材料中着重强调,东北高速应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费用,如会议费和招待费等。

“实际上,大股东对经营班子的一些做法接近失控,代理董事长张文盛的指令也经常遇到阻碍。”内部人士表示。

在此背景下,三大股东先后发难,旨在缩紧东北高速的资金。

第一、二大股东将9亿欠款的还款期限约定为:2007年6月30日前偿还借款的60%,即偿还黑龙江高速2.73亿元,吉林高速2.67亿元(2007年1月吉林省交通厅已将4.45亿元债权划归吉林高速);2008年6月30日前偿还剩余款项,即偿还黑龙江高速1.82亿元,吉林高速1.78亿元。”

这意味着东北高速须在明年6月前还清9亿欠款,而公开数据可查,东北高速年收入6亿左右,那么2007年全年利润加上2008年半年利润,似乎刚好能够还清欠款,“令管理层基本手无余钱”。

2007年5月9日,第一、二大股东提出催收欠款的议案。紧接着,并不享有债权的第三大股东华建中心在5月10日,针对前述7亿炒期货案中的吉林东高科技油脂有限公司,提出了实施清算撤销的议案。

东北高速与吉林省植物油集团于2002年2月8日成立了东高油脂,东北高速累计投入资金1.97亿元,并于2002年8月向东高油脂提供了4亿元借款。但实际上东高油脂公司除了用少量大豆试产后,便因原料等问题至今处于停产状态。

与此同时,东高油脂却将4亿资金分8次投入大都期货市场,而司法机关的一份调查资料中显示,从东高油脂的帐面上看,先后总计投入7.28亿用于经营期货(详见本报2007年1月23日《东北高速7亿巨资炒期货始末》)。

东高油脂原总经理东方后被警方逮捕,案件在调查当中。内部人士透露,东高油脂原副总经理于力今年“五·一”期间也被警方在珠海抓捕归案。

东高油脂剩下的是一个黑洞。华建中心在议案中表示,东高油脂巨额亏损,严重资不抵债。自2003年度起东高油脂连年亏损,其中2003年亏损770万元,2004年亏损8259万元,2005年亏损797万元,2006年亏损1544万元,累计亏损11370万元。

“不能每年还往里面扔近千万了,必须抓紧清算东高油脂,减少公司损失,这是三大股东的共识。”某大股东代表向记者表示。

如果该提议实施,则意味着东北高速还得计提东高油脂的1.6亿元债务。举报4000万造假

黑龙江高速后来真金白银地向东北高速上交收益的时候,“弄了半天,却发现东北高速在长春的收益其实是虚假的”。

如果说催收欠款是为了“鞭策”经营班子改进工作,向监管部门反映东北高速4000万财务造假则是直接针对东北高速经营班子部分人员的不法行为。

黑龙江高速提供的资料反映,2001年12月,东北高速将首次社会募集资金5.38亿元与长春市交通局共同投资组建长春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长春高速”)。东北高速承接建设长春绕城公路的项目,对方承诺在建设期三年给东北高速每年8.01%的投资回报。但在第三年(2004年)兑现承诺的过程中,该年度的8.01%投资回报是由东北高速违规借款给长春市交通局4313万元支付的,并计入2004年东北高速政府补贴收入,在财务报告中只体现收入而未体现应收款。

记者辗转获得的内部会议纪要显示,2004年12月26日上午,东北高速总经理等3位高管曾与长春市交通局协商当年的8.01%投资回报一事,并达成意见:鉴于长春高速债务负担沉重,连续几年在合营公司中没有收益,无能力兑现2004年8.01%投资回报的实际情况,双方同意由东北高速借给长春高速4313万元,用于该公司兑现东北高速2004年8.01%的投资回报。

银行账单显示,会后第三天12月29日,东北高速两次分别向长春市交通局账户打入3000万元和1313万元。

尽管12月16日的会议中的借款行为涉及到东北高速对长春高速的股权收购问题,但东北高速多位董事表示,股权收购仅仅是个借口———经营班子的这一计划,事先并未提请董事会审议,事后也并未告知董事会。而且如此大规模的收购,也未经股东大会的批准。黑龙江高速在资料中表示,“也就是说,所有的程序都没走,就把钱打过去了,从道理上根本讲不通。”

那么东北高速经营层涉嫌私拆借公款和财务造假两大问题。

“我们认为2004年东北高速财务决算存在虚假成分,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利益。”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公司在函件中表示。

内部人士介绍,黑龙江高速不惜自爆家丑实属“气不过”。此事与东北高速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有关。

东北高速招股书中曾介绍,拟募集11亿资金用于投资修建或收购4条公路。其中黑龙江方面拟收购哈阿一级公路、哈尔滨—阿城和修建哈双高速公路、哈尔滨—拉林河公路;吉林方面则拟投资修建长春—拉林河高速公路和收购长春23公里绕城高速公路。

2000年、2001年,因政策变动等原因,黑龙江和吉林方面的募集资金投向均发生了变化。

黑龙江方面将资金改为东北高速的现金资本与黑龙江省高速共同组建“东绥高速公路经营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哈尔滨至尚志段二级公路,约定每年投资回报约定为8.01%。

吉林方面则改为东北高速的现金资本与长春市交通局共同投资组建长春高速,承接建设长春绕城公路的项目,每年的投资回报同样约定为8.01%。

这两条公路后来均证明效益不佳。2004年哈尚公路建成通车,但当年黑龙江高速却并未向东北高速上交投资回报。东北高速毫不客气,于2006年4月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大股东黑龙江高速提起诉讼。

后来双方达成和解,前提是黑龙江高速须严格按照约定向东北高速交纳投资回报。然而黑龙江高速后来真金白银地向东北高速上交收益的时候,“弄了半天,却发现东北高速在长春的收益其实是虚假的,当然‘气不过’”。

除了举报财务造假,黑龙江高速还同时反映东北高速没有计提2000万应收款。具体情况是2005年4月,东北高速与四平市交通局签订102国道长四公里扩建工程“委托建设管理协议书”约定四平市交通局事后向东北高速支付2000万的委托建设管理费用。但四平市交通局至今未付款,东北高速却未在2006年财务决算中对此加以体现。

东北高速内部一人士认为,黑龙江高速最终目的是向东北高速经营班子人员问责。黑龙江高速的上述函件也暗含了这样的意图,要求“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对涉嫌违规借款,虚假披露和账目造假行为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人、事分离之弊

东北高速内部人士透露,这样的的管理机制下。张晓光虽然是大股东利益的代言人,却可以自作主张,公然违背大股东的意志行事。

在熟悉情况的人士看来,东北高速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与其国有股权管理体制曾反覆变更、诸多不顺有重要关系。

以东北高速原董事长张晓光为例,1999年前曾被视为“工作踏实,两三年提一格”的年轻干部。然而进入东北高速后的张晓光,却以权谋私。

知情人士表示,在东北高速,张晓光可以一手遮天,像命令孩子一样任意指挥手下高管,但却很少有人、有制度能约束得了他。

个中的缘由是:张晓光1999年被省交通厅任命为东北高速董事长之后,由于属于厅级干部,其归口于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管理。但东北高速第一大股东是黑龙江高速,黑龙江高速以国有资产出资,因此东北高速后来又被划分为黑龙江省国资委管理的省管企业,主心骨的行政关系于是开始隶属于国资委,由该部门负责任免。

另外,张晓光担任东北高速党委书记,而党组织关系按照属地原则处理。虽然他的行政关系在黑龙江,但由于东北高速的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在吉林省,所以张晓光的党组织关系又由吉林省委管理。

这样就出现张晓光虽然是黑龙江交通厅任命的干部,负责处理黑龙江高速的股东权益事宜,但人事方面却归该省国资委管理;虽然是由黑龙江外派的党员干部,却又由吉林省委管理。

有人指出,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方面这种“人权”与“事权”分离的结构设置,既不符合《公司法》等法规对上市公司的规定,也不符合中组部、国资委关于“人随资产走,组织关系随资产走”的要求,造成国有控股单位对排除干部的监督缺位和管理真空。

东北高速内部人士透露,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张晓光虽然是大股东利益的代言人,却可以自作主张,公然违背大股东的意志行事。

对于张晓光的归属管理曾有过戏剧性的一幕。知情人士透露,2004年末,东北高速3亿丢款案(详见本报“中行高山案”系列报道)发生后,警方拟对张晓光实施抓捕时,黑龙江方面各部门均不愿作为主管单位出面签字“认领张晓光”,最终由吉林省方面的领导签字,抓捕工作才得以实施。

“坏事没人管,好事抢着管,出事没人管。”不愿具名的东北高速一位领导如此表示。

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张晓光被检方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为亲属非法牟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五项罪名起诉(详见本报“东北高速原董事长受审”系列报道),目前在看守所等待判决。

而在张晓光自己看来,上述国有股权管理体制的漏洞为其犯罪创造了客观条件。

记者获得的张晓光于2006年1月在看守所中写就的《忏悔书》中,对于犯罪的客观原因,他坦言:“由于东北高速是由交通部、吉林、黑龙江跨省新组建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都有待于建立和完善,行政关系和党的组织建设长时间内没有理顺,制度的约束力相对薄弱,监督机制也不完善。”重蹈覆辙?

“这等于照搬了黑龙江方面关于国有股权的人权、事权分离的管理体制。”东北高速一人士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吉林省方面正在“复制”黑龙江方面对东北高速的管理体制。

在2004年7月以前,东北高速的吉林股权一直归属该省交通厅管理。2004年7月,吉林省国企改革期间,与黑龙江省的思路一样,认为省国资委应履行出资人职责,因此省政府发文授权国资委接管含有国有资产的部分国有企业,其中包括原由省交通厅管理的10家企业,东北高速正是其中一家。

知情人士透露,国资委不久即发现,虽然名义上东北高速股权归国资委管理,实际上高速公路收费依然归交通厅规划、使用,而交通厅对派遣的官员管理则因此颇费周章。

2005年7月,吉林省交通厅和省国资委联合向省政府递交《关于省直部分企业由省交通厅管理的请示》,请求由吉林高速持有东北高速股权,行使股东权利。由于吉林高速由吉林省交通厅管理,这也就意味着吉林方面的权益交回吉林省交通厅管理。请示获得批复。

但2006年4月,事情又发生了“逆转”。4月21日,省政府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进一步明确东北高速归属管理问题”。会议在“听取了东北高速相关负责人的专题汇报”后,认为“三次变更管理体制,省交通厅和省国资委在管理职责上存在界定不清问题,因此界定并明确省国资委与省交通厅在出资与管理方面的职责是当务之急。”

在这次会议上研究确定了三项内容:第一,以省国资委为主,代表省政府对东北高速行使管理职能。具体负责代表省政府指导该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代表吉林方股东协调其他股东并参与该公司的重大决策等;第二,依据省国资委、交通厅联合向省政府报送的《关于省直部分企业由省交通厅管理的请示》所确定的意见,东北高速吉林方面的国有股权仍由吉林省高速公路公司持有,并享有收益权。省交通厅继续保留和利用该公司股东建设融资平台的职能,原债权、债务的管理渠道不变;第三,省国资委继续行使向该公司选派推荐总经理人选及董事、监事等重大人事任免职责,同时负责该公司党组织和机关建设。

不过,在东北高速一位高层人士看来,这三项决定自相矛盾。

他表示,因为第二项承认了此前省政府确定的交通厅所属的吉林高速持有东北高速股权,行使股东权利,但又在第一项中恢复了此前以省国资委为主对东北高速行使管理职能的框架,而且还在第三项中将吉林股东对东北高速的人事任免权利交给了国资委。

“这等于照搬了黑龙江方面关于国有股权的人权、事权分离的管理体制,是在重蹈覆辙。”这位人士认为。

“2006年4月的会议纪要说是按照东北高速的要求,但是公司及董事会从未研究过此事,完全是部分经营班子人员的个人行为,并不代表公司意见。”东北高速代理董事长张文盛表示。

“东北高速人事管理体制不做改变,公司会永无宁日。”东北高速一位自创立即在该公司工作的老领导表示。

二股东细数经营层10宗罪

关于公司总部

1.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为22.77%,须裁减人员、撤销岗位,工资总额不能增长。

2.车辆使用费用不具体,应说明几台车和标准。

3.管理目标奖653万元,须取消此分配方式,以岗定薪。

4.大连大楼维修费167万元,说明装修理由。

5.会议费、招待费和差旅费达780万元,太高了,不能同其他制造业和销售行业相比。

6.工会组织职工活动费10万元,属重复列支,已在工资中计提。

7.放假人员工资和养老保险72万元。东北高速是股份制企业,不是国有企业,应遵循劳动合同法规定,以岗定薪。

关于分公司和长春绕城项目

1、营业成本和管理费用部分项目须调整或取消,取消项目是管理目标奖800万元。

2、调整的项目是工资总额、收费站增设路灯重复列支、设备购置费(为什么先购置,后列预算)等。

3、要说明2006年5184万元财务费用使用项目名称、工程数量、施工单位、使用程序等。

东北高速多"事"之秋

●1999年7月,黑龙江省交通厅作为第一大股东成立东北高速时,张晓光被任命为董事长。

●2001年夏天,东方结识了张晓光,此时是张晓光担任东北高速董事长的第三年。东方引荐陈耀忠认识张晓光。2001年8月,陈耀忠被任命为东北高速总经理。2001年下半年三人计划投资大豆深加工,东北高速随后出资8万元聘请西安的专家进行调研论证。东北高速高层人士透露,所谓大豆深加工不过是一个幌子,东方一开始就想做大豆期货。

●2002年2月8日,吉林东高油脂公司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其中东北高速占95%的股份,吉林省植物油集团占5%的股份。由陈耀忠担任公司法人和董事长。东高油脂的成立不仅为后来经营期货提供了便利,还在一开始就成为张晓光和东方等的利益遥控器。

●2002年8月10日,东北高速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东高油脂董事会组成议案,东方成为5名董事之一。8月16日,在张晓光主持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为东高油脂提供4亿元流动资金借款的议案,并责成东高油脂董事会分批使用(2002年内使用2亿元)。

●2002年7月东方动用东北高速1亿流动资金炒期货,2002年8月又使用4亿银行贷款炒期货。2003年初,大连大豆期货一路暴涨,接近每吨3000元大关。张晓光、陈耀忠于2003年1月29日再次追加2亿元转至东高油脂。

●2002年11月,有媒体报道了一家上市公司大笔资金坐庄期市,囤积居奇,哄抬价格。2003年3月29日,东北高速炒期货行为再度被媒体曝光。2003年4月1日,东北高速紧急发出公告,第一次对经营期货情况进行披露。此次公告中披露,东高油脂总经理东方引咎辞职。

●2002年底,东方的长春房地产公司开发的西安大陆一处18层楼房主体竣工,却缺少资金继续投入。此楼正是当初为投资油脂项目,陈耀忠曾计划用于抵押的两处房产之一。炒期货一事曝光后,东北高速筹划将一直停产的东高油脂出手。东方萌生了用楼换厂的想法。为促成此事,东方分别送给张晓光、陈耀忠各100万港元。

●2003年6月,东方将100万元人民币送至张晓光长春家中,2003年7月,又分别两次每次将200万元人民币送到张晓光哈尔滨家中。2003年8月,东方再次给张晓光送去200万元。

●2005年1月,东北高速对账发现巨额存款失踪,张晓光案发,东方开始潜逃,直到2006年9月25日被抓获。

●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张晓光被检方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为亲属非法牟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五项罪名起诉,目前在看守所等待判决。

●2007年5月23日东北高速2006年度股东大会上,大股东们以100%的反对票接连否决董事会提交的《2006年度报告及摘要》、《2006年度财务决算报告》、《2007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三项议案。

●2007年6月初,证监会吉林省监管局的5人核查小组进驻东北高速。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3:07: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20


--------------------------------------------------------------------------------

上交所允许券商“无限量创设”认沽权证全面“跳水”

--------------------------------------------------------------------------------

6月18日收市时分,本报从可靠渠道获得独家消息,为进一步遏制权证市场前期的过度投机,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向各大创新类券商发布通知,对于即将上市的南航认沽权证和正在交易的招行CMP1,创新类券商可以进行无限量创设。

本报记者华观发北京报道

6月18日收市时分,本报从可靠渠道获得独家消息,为进一步遏制权证市场前期的过度投机,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向各大创新类券商发布通知,对于即将上市的南航认沽权证和正在交易的招行CMP1(580997.SH),创新类券商可以进行无限量创设。

当日午盘,前期遭到暴炒的权证市场开始显著“降温”。

曾在4个交易日内涨幅达10倍、换手率超4400%的钾肥JTP1(038008.SZ),尽管盘中上涨幅度还一度达到25%,但在下午1时33分时左右出现“跳水”,当日收于3.454元,跌幅为36.04%,换手率为989.65%。

当日下午14时45分左右,在钾肥JTP1的带领下,认沽权证全面跳水,3只交易价格超过行权价的认沽权证深幅下挫,其中,华菱JTP1(038003.SZ)收于4.528元,跌幅为20.28%,五粮YGP1(038004.SZ)收于6.280元,跌幅为22.94%,中集ZYP1(038006.SZ)收于5.782元,跌幅为23.92%。

与此同时,被券商纷纷加大创设额度的招行CMP1盘中跌幅也一度达到20%,收于2.782元,跌幅为14.87%。

6月13日,为遏制市场对于认沽权证的过度投机,上海证券交易所紧急召集了具有权证创设资格的22家创新类券商开会,鼓励券商们加大权证的创设额度,以增加市场供应量,平抑市场上出现的过度投机行为。

据统计,上周认购权证平均周涨幅为26.83%,而认沽权证平均周涨幅为103.9%,其中,中集ZYP1的涨幅最高,达到150%。而上周两市14只权证的成交量为5575.5亿元,比前一周增加了79.54%,一举超过了深市5096.21亿元的股票成交量。上周权证市场日平均换手率在400%以上。

“这一轮暴炒是钾肥JTP1开始的,今天它高位暴跌,说明市场参与者们终于开始意识到风险了。对于几近为废纸的认沽权证来说,从哪里涨起来,就会从哪里跌下去。”6月18日,一家创新类券商负责衍生品业务的负责人表示,随着监管层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券商创设权证额度不断扩大,认沽权证能够反弹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在他看来,认沽权证今天跳水并不是简单的下跌,而是市场对于前期不断暴炒风险的集中释放。

拿钾肥JTP1来说,持有者到行权日2007年6月29日可以按15.10元的价格卖出标的股票盐湖钾肥(000792.SZ)。但6月18日,盐湖钾肥的收盘价为49.53元,钾肥JTP1已成废纸一张。

与认沽权证一样,当日下午14时左右,大部分认购权证也出现了快速跳水,由红翻绿,只有钢钒GFC1、伊利CWB1、侨城HQC1和五粮YGC1下挫幅度较小,收盘时仍有小幅上涨。马钢CWB1、武钢CWB1、国电JTB1、中化CWB1、云化CWB1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对于前期存在侥倖心理的投机者来说,此次市场调整算是一场很好的投资者教育课。”上述创新类券商的负责人表示。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3:07: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20
追踪

--------------------------------------------------------------------------------

苏宁收购大中进入财务审核 “苏宁大中并购案”

--------------------------------------------------------------------------------

本报记者周益广南京报道

6月17日,苏宁电器(002024.SZ)总裁孙为民向本报记者透露,苏宁收购大中电器目前已进入财务审核阶段,但该项收购仍没有时间表。

孙为民说,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大中电器的财务表现是否对苏宁有利。由于大中电器财务资料的规范程度与上市公司相差甚远,苏宁电器需要对大中3年来的每笔业务逐一审核后重新做帐,这需要很长时间,苏宁派出的财务人员目前正在加紧做这项工作。

他说,苏宁电器目前的市值已达到800亿元,位居全球行业第二,在收购中支付对价的实力已经不成问题,大中电器30亿元左右的价格只是小数目。但收购大中是否对苏宁的财务报表有利,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如果因为收购来个跌停板,苏宁一天就要损失80亿市值,这纔是大数目。

17日当天,苏宁电器与IBM在南京宣佈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苏宁电器将在未来5年内向IBM购买3亿元的硬件与软件,以提高其企业管理和IT应用水平。

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说,再投入3亿元建设IT系统,目标是要在5年内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后台管理系统的建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确定家电连锁的行业标准。孙为民告诉本报,这3亿元中约有2亿元用于购买硬件,约1亿元购买软件与咨询服务。2005年以来,苏宁电器已经投入1.2亿元向SAP购买了企业ERP系统,实现了跨区域资源共享,对企业每个业务单元进行实时监控。

前不久,国美宣佈将投入26亿余元用于改善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家电连锁之间的竞争已转向门店规模兼供应链标准的竞争。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3:08: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20


--------------------------------------------------------------------------------

宝钢西北霸主之梦:收购包钢,瞄准酒钢

--------------------------------------------------------------------------------

本报记者王凤君

北京报道

继宝钢集团重组包头钢铁集团的传闻获得证实之后,业内人士6月18日向本报透露,宝钢重组包钢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而与包钢彼邻而居的甘肃酒钢集团也将被放入宝钢硕大的羽翼之下。

目前西北国有钢企共有三家,八一钢铁,包钢和酒钢,其中八一钢铁去年末已被宝钢收购。这位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趋势,宝钢不仅仅满足于收购八一钢铁,而是要将包钢和酒钢都收入旗下,称霸西北。并购包钢指日可待

就在几天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赵双连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着重强调了包钢进行重组的必要性。

赵双连认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喜忧参半,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缺乏。同时,我国钢铁厂过多,布局散,联合重组已成为国内钢铁业应对宏观调控和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他表示,近期西部地区的钢铁企业纷纷实施或筹备联合重组工作,如不尽快跳出狭隘的地方利益,包头钢铁集团将会日渐落伍。包钢集团只有积极进行联合重组与产品结构调整,才能生存与发展。

赵双连透露,包头钢铁集团做强做大,第一步是在实现整体上市的基础上以参股的形式,通过对现有1000万吨产能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近年内实现100亿美元的产值。第二步是包钢与宝钢联合新上500万吨的钢铁项目,使包钢的总产能达到1500万吨,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

赵双连的话事实上从侧面证实了目前宝钢与包钢接触的亲密程度,同时也表明包钢和宝钢的合作早已在私下展开。

事实上,对于宝钢欲重组包钢的想法,人们早已不陌生。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05年米塔尔与包钢谈判失利之后,宝钢就曾有意收购包钢。

2006年之后,宝钢入主包钢的想法更为明确。是年,宝钢(600010.SH)开始在二级市场大量增持包钢股份,一路从十大股东之外逐步提升到第七、第六位。

宝钢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在包钢正式启动整体上市计划之前,宝钢集团就与包钢集团高层及包钢集团所属的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进行了多次接触,宝钢希望在包钢整体上市时,通过包钢的定向增发进入包钢,如果可能将尽量控股。但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

有业内士告诉记者,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初期并不希望宝钢控股;同时表示,双方的整合要在包钢整体上市之后。

去年11月包钢股份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方案得到批准。这给宝钢的及时介入扫清了障碍。

“股权分置和整体上市完成后,包钢的资产将被全部理清,这将有利于加速宝钢和包钢的整合。”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郑东说。

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宝钢对包钢的收购基本已经确定下来。时间也许不会超过今年。

垂涎酒钢

但仅仅一个包钢似乎很难满足宝钢的胃口。

据一知情人士透露,宝钢拿下八一钢铁之后,就把西北剩下的两个国企包钢和酒钢同时纳入自已的收购范围。

与当初增持包钢股份相当,宝钢最初也是先在二级市上增持酒钢股份。资料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宝钢集团共持有酒钢股份(600307.SH)320万股,占其流通股的1.01%,位居十大流通股股东第八位。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包钢酝酿集团整体上市,为宝钢进入铺路搭桥之际,酒钢的整体上市计划也悄然启动。

“由于钢铁生产的特点,酒钢集团和上市公司酒钢宏兴在钢铁主业上构成同业竞争,上市公司酒钢宏兴和酒钢集团的关联交易较大,随着武钢股份、宝钢股份、鞍钢股份、包钢股份等主要钢铁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相继完成,特别是股改完成后,整体上市已经成为钢铁上市公司整合的必然选择,酒钢宏兴的整体上市也一直在酝酿之中,但进展比预期的要慢,预计今年将加快整体上市的步伐。”郑东说。

那么,酒钢的整体上市是否也在为未来重组做铺垫呢?“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中国钢协相关人员称。

关于宝钢未来可能的进入方式,该省统计局的分析报告提出,首先,可以通过转让部分股权的方式形成战略联盟,共享资源、信息和技术。其次,如果酒钢确实可以从中受益,可以考虑将酒钢的控股权转让给宝钢,充分利用宝钢的竞争优势,提高酒钢的整体实力,只要税源不流失,明显是利大于弊。

西北钢铁霸主的不确定性

据了解,目前酒钢是我国西北最大的钢铁产业基地,但是由于地处内陆,面临众多发展问题。就甘肃省的钢铁行业来说,普遍存在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的情况。

在全国同行业中,2005年,酒钢销售收入在钢铁行业中排第21位,同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钢铁企业有13家,酒钢仅为173亿元,规模相对较小,在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甘肃省全行业钢铁产品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仍然较少。近几年,钢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但酒钢集团90万吨不?钢生产线尚未投产,甘肃省钢铁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仍然较少,板带比例仍然不高,产品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第三,原材料、运输、电力成本的上升,给钢铁工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现在,酒钢集团自备电厂尚未完工,针对高耗能产业的电价上涨增加了钢铁产业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高,酒钢深处内陆,原料和产品主要靠铁路运输,目前酒钢每吨钢材的平均运费为153元,而全国平均运费仅为46元。

正因如此,当地政府曾希望将酒钢纳入宝钢的战略联盟。

不过一位近期曾去酒钢考查过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宝钢要成就西北钢铁霸主的梦想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为现在酒钢除了宝钢之外,还有另一个人选那就是外资。该人士透露,集团公司目前正在与欧亚财团进行合作谈判事宜。

欧亚财团是哈萨克斯最大的采矿企业,主要矿产是铁、铬和铝矿。与酒钢集团的铁矿石合作由来已久,双方已有铁矿石供应协议。双方在地理位置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很强。外方丰富的矿产资源是酒钢合作的基础。

据称,目前双方的合作已经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进展非常顺利,尽职调查已经结束。酒钢属于省属企业,外资收购需要省国资委与国家商务部批准就可以完成。该人员表示,尽管收购最终要受当前政策限制,进程还难以确定。但从他了解的情况看,这家外资收购酒钢的可能性将达到70%以上。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3:12:3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20


--------------------------------------------------------------------------------

郭鹤年、吴光正护航SOHO中国有望7月上市

--------------------------------------------------------------------------------

由于资产规模加大,SOHO认为公司可取得更高的估值,故集资额将由原本40多亿元,加码至60亿元左右,目标在7月份内完成招股及挂牌。

本报记者夏珊

北京报道上市前的静默

5月底,潘石屹原本将前往贵阳参加当地一名为“山水黔城”楼盘的亮相活动,然而,这一次,潘却爽约了。

“老潘因为忙着上市的事情,没有时间过来了。”主办方向记者坦言,“这段时间,老潘所有的工作都以上市为重。”

之后记者证实,这个时间SOHO中国正在进行上市聆讯。SOHO中国进入上市的最关键时刻。

“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有结果。”记者在短信联系潘石屹未果后,致电其助理许洋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所有信息都无法从SOHO中国内部得到。而坊间的传言却风生水起。

先是已通过上市聆讯近两周的SOHO中国为何仍不见推介和路演。

一种说法是,SOHO大股东潘石屹与上市保荐人,在公司估值方面有分歧,潘石屹索价较保荐人心目中的定价高,双方还在讨价还价之中,故招股一直姗姗来迟。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SOHO打算在上市资产内再加入一些新购入的项目,但取得土地证等相关文件需要时间,所以招股时间延期。另外,由于资产规模加大,SOHO认为公司可取得更高的估值,故集资额将由原本40多亿元,加码至60亿元左右,目标在7月份内完成招股及挂牌。

同时,对于招股的消息也是众说纷纭。

有香港市场消息称,有马来西亚“糖王”之称的郭鹤年(嘉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和吴光正(九龙仓集团(0004-HK)兼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家族或将分别认购1亿美元(约7.8亿元)价值的SOHO中国股份,而有消息称,SOHO中国希望集资金额的50-60亿元,初步只会向这两大投资者配发股份。

据了解,郭鹤年通过嘉里集团持有嘉里建设63%的股权,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嘉里建设在内地土储也达到200万平方米。而就在上月底,吴光正表示,将继续找寻投资机会,以增加在内地的土地储备,目前,九龙仓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为5000万平方英尺。

有了两大投资者的保驾护航,SOHO中国的上市之路也许会更加平坦。

不仅如此,目前,潘石屹还有好的项目和足够多的土地储备来说服资本方面。

6月2日,光华路SOHO开盘,有逾13亿元的销售业绩,无疑为公司的上市增加了新筹码。而此前三月,SOHO中国刚刚以35亿元拿下的三里屯SOHO项目,预期销售额将超过百亿元。仅2006年SOHO中国销售额就达到了39个亿,据了解,目前SOHO中国在北京CBD核心地带共计开发面积158万平方米,而正在开发的光华路SOHO总建筑面积为7.5平方米,三里屯项目则为47万平方米,且两个项目均位于CBD核心地带,加上新购入的项目,土地储备足够SOHO中国开发2-3年。

上市后的“钱景”

时至今日,对于SOHO中国上市的结果,只能等待7月的到来。而对于SOHO中国来说,上市后的“钱景”却是可以想象的。

潘石屹不太正面回应“钱荒“问题。

3月初,在三里屯项目的新闻发布会上,潘石屹坦言,SOHO中国开始进入自己钱不够花,利用银行贷款的阶段。据记者了解,三里屯项目取得了一家银行20亿元的信贷支持。

“现在我们的负债率只有20%,很低的。”潘石屹说,此前,SOHO中国的账户上从来没有低于过15亿。

通过银行贷款,他们在支付三里屯项目35亿元转让金上没有资金压力,但巨额开发资金从何而来?储备新的土地的资金从何而来?毕竟,在土地供应政策和银行贷款政策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今天,SOHO中国上市,资金量过小这个发展瓶颈将迎刃而解,为此,SOHO中国也曾几次试水资本市场。

“SOHO中国选择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的背景下上市,时机很好。市场盘整状态下,少有开发商上市,尤其是品牌开发商,此时上市,品牌效应加强,能引起更多关注,减少上市后竞争,部分投资者也愿意将流动资金交给品牌开发商操作。”一位证券业人士这样分析。

“内地房企如今在香港上市的环境好了很多,香港资本非常看好内地房地产市场。”近日,首创置业总裁唐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

而据记者了解,在4月左右,坊间流传“证监会提高内地房企赴港上市的门槛非正式政策”,其中规定除非内地企业寻求筹集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或计划在香港和内地同时上市,否则中国监管机构将不再批准企业赴港上市。

这个“规定”有可能将许多开发企业拒之于门外,SOHO中国如在此时如愿上市,更是增多了一份竞争优势。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3:14:07

F02 星岛日报袁效仁
2007-06-20
学府风

--------------------------------------------------------------------------------

大学生盲舂舂买股

--------------------------------------------------------------------------------

近年大学生买卖股票的风气愈来愈盛,不少学生在朋辈之间更俨如投资专家,不时推介心水股,令更多学生跃跃欲试炒股去也。袁效仁跟学府中人谈起,有位中大女生获父母资助一百万元炒股,他们都大表吃惊,慨歎现今的大学生对投资何等在行,其中一人更自爆读大学时买股的「瘀事」,印证如何今非昔比。

入市「认名不认股」

数年前的科网股热潮,当时亦有不少大学生买股票,部分学生经过认真研究才入市,但亦有些是人云亦云之辈,「盲舂舂」学人炒股。袁效仁的一位朋友,便是在那时第一次买股票,买入了一只科网股。至于他选择那只股票的原因相当好笑,只因该公司有「香港」两个字,友人便觉得那只股票必升无疑,甚么公司业绩报告、债权表等实质资料,统统也没有看过。

不久后科网热潮爆破,他人生中的第一只股票,股价便不断向下沉。

友人的「第一次」落得如此下场,他索性「无眼睇」把股票束之高阁,亦没有恶补投资的知识。事隔多年,他近日才想起这只科网股,于是打电话给股票经纪,对方要求他读出帐户号码,他便读出一组「水蛇春」长的数字,但原来客户只须读出中间的一组号码,便能识别其身分,股票经纪已知道友人很不在行。

休市出货摆乌龙

「面懵懵」的友人于是说要沽售股票,经纪问他想在甚么价位沽售,友人随便答道:「现价。」股票经纪冷冷地说:「现在是休市。」友人才知自己又摆乌龙,当时正值中午休市时间;经过一番折腾,他才能沽出那只封尘已久的股票。

袁效仁相信,现时股票资讯发达,相信会较少像友人般的「盲舂舂」大学生股民。袁效仁早前经过银行,看见有两名中学生在排队开投资户口,其中一人似乎是「老手」,一边教导同学买股的程序和心得。

勿盲目追捧「中国」

近日港股再创新高,国企股的升幅更加惊人,相信有不少大学和中学生,蠢蠢欲动想入市。袁效仁盼望,不会再有大学生,听到股票有「中国」两个字就以为必升无疑,到时蚀了钱便喊都无谓。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4:10:50

大公报信诚证券联席董事连敬涵
2007-06-20
经纪爱股

--------------------------------------------------------------------------------

平保变身多元金融集团

--------------------------------------------------------------------------------

平安保险(2318)今年首季营运数据,若按内地会计制度准则,纯利录得38.5亿元(人民币,下同),几近去年全年纯利的一半,表现不俗。期内,集团净保费收入244亿元,已为去年全年净保费收入约四成,至于投资收益亦跟随内地投资市场畅旺录得133.5亿元,已逾去年全年的60%,相信在计入上周以每股7.643元认购民生银行7.14亿股的交易后,以是次作价相对民生股价有大幅折让,无疑可进一步利好平保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回报及业绩表现。

平保投资卖点众多,其主业保险业务便以利润较为理想的寿险为主,保单赔款情况相较财险为低,故可为集团累积不俗的收益盈余滚存投资,这是其他赔款率较高的财险公司比不上的地方,可容许平保等寿险公司在投资决策上有更大的弹性以争取更佳的长期回报。

另一方面,近年国家在保险业方面的政策亦有利平保发展,包括逐步放宽投资工具限制,如现时已可投资银行、证券行,以及未来将可投资不动产及衍生工具等,都令平保从纯保险集团转化为多元化金融集团。而涉足基金行业以及放宽海外投资如QDII一事,现时亦在讨论酝酿中,要是落实,无疑进一步有利平保的投资环境。

另一方面,在引进国际化先进的企管经验及提升公司管治方面,平保得益于其策略性股东滙控(005)入股襄助,更是其独有的卖点,故此股份实是长线吸纳的对象。

从技术走势上而言,平保在今周一大幅上扬后,现时50元已成股价支持位,建议在51元买入,初步目标57元,中长线80元,跌穿49元价位止蚀。(笔者并未持有此股)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4:11:16

台湾苹果日报
2007-06-20


--------------------------------------------------------------------------------

国际股市撑腰 端午变盘免惊啦

--------------------------------------------------------------------------------

展开多头

长久以来,中国3大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与中秋被投资人视为是股市重大转折点。从今年2月底的中国股市骤然回档引发亚股大跌、去年月新兴市场小股灾,再到更早的台湾921大地震、美国911恐怖攻击事件、319总统枪击案等等,台股许多颇具规模的股灾发生时点似乎与3大节气环环相扣。

外资为台股多头推手

美嘉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杜富国表示,3大节气与台股的连动,以清明与中秋最为明显。杜富国说,清明节过后,往往是元月行情步入尾声而且是上市、柜公司公布年报的时期。如果企业获利不如预期,之前涨多的元月行情可能就此急转直下。而过去历史显示,中秋节前后发生使股市暴跌的巨变也不少,例如,911与921事件等。相对之下,端午节这个节气对台股影响就轻微许多,投资人不必对端午盘变之说产生过多的疑虑。ING投信投资管理部执行副总黄媺芸则认为,「端午盘变」的重点不在「多翻空」,而在「资金轮动」的变化。例如之前涨多的电子类股近来涨势暂歇,部份高股息股传产类股就受到资金青睐,就连没有特殊题材发酵的金融股亦有所表现。黄媺芸表示,短期内这些垫档演出的类股将有效创造电子股喘息空间,或许这是所谓的「盘变」,待第3季电子股旺季到来,资金理应回到电子股身上带领台股齐涨,使台股气势维持不坠。此外,台股休市的2个交易日,国际股市频创历史新高,为台股周三开盘持续攻坚营造有利氛围。其中,尤以亚股表现最为亮眼,南韩股市突破1800点连续2日刷新历史新高纪录。菲律宾股市、新加坡股市、香港国企指数与中国深沪三百指数均同步突破历史最高点。欧洲的德国股市也涨至8000点关卡,距离历史最高点仅一步之遥。杜富国分析,摩根士丹士资本国际公司近来调整南韩与台湾股市的权值比重,可望进一步吸引国际资金流入该两国股市,而台股的平均本益比较南韩低,更具投资价值,因此,南韩股市近来的落后补涨并突破历史新高对台股将有很强的示范效果。据证交所统计,外资从今年初至上周五(15日)为止,已买超台股高达1437亿元,成为台股多头走势的最大推手。观察3大法人自6月初到上周五收盘为止买卖情况,却发现颇为有趣的变化。过去三大法人买超最力的台积电(2330)、中钢(2002)与中华电(2412)等大型绩优股,反成近半个月来减码最凶的标的。

资金转往涨幅落后股

而抽出的资金开始有转往金控股以及友达(2409)、联电(2303)、华硕(2357)、日月光(2311)与仁宝(2324)等涨幅相对落后许多股票。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乏台湾散户问津的金融股与证券股在资金动能重新涌现下,重新获外资青睐。花旗环球证券金融股分析师郑温煌认为,在明年总统选举前的这9个多月之间,金融股将为选举放送政策利多主要受惠者之一,将大有表现机会。种种迹象显示,在资金行情引爆这一波台股新多头下,只要是体质佳的股票,不管之前股价再怎么冷,终将有表现机会。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4:14:25

星岛日报
2007-06-20


--------------------------------------------------------------------------------

回归折让国策中资沸腾捕捉三大概念股

--------------------------------------------------------------------------------

在外围美股连日大升带动下,港股周一大升,不但恒指、国指创新高,成交额也突破一千亿元大关,多只中资重磅股亦创出新高。市场预期,Q D I I (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引导「北水」南下扫货,加上预期内地宏调再出重招的机会不大,短期内中资股仍会表现强势,三大概念最当炒,包括回归A 股概念、大折让国企,以及电讯与交通运输等具受惠于国家政策的股份。

周一港股大升市中,中资股表现勇锐,成交及升势均远胜其他本地大蓝筹,国指更曾升逾五百点,再次刷新纪录。二十大成交股份中,十八只为中资股,非中资股仅得排名第七的滙控 (0 0 5 ) 及第十四的港交所 (3 8 8 ) ,而单是首五位的中移动 (9 4 1 ) 、国寿 (2 6 2 8 ) 、工行 (1 3 9 8 ) 、建行 (9 3 9 ) 及中行 (3 9 8 8 ) ,合共成交已达二百五十四点七亿元,中资股可以说是主导大市。

中移建行「A 计画」

内地股市持续高温,中央先后多番出手,惜成效不显著。在不欲推倒大市以对民生带来影响此一大前提下,要解决内地因股票供应不足而形成过度炒作的情况,开放大型红筹及国企回内地发行A 股上市,增加股票供应无疑是可行对策。

「北水」润泽大折让股

一众具备发行A 股条件的中资股中,当以最快可于七月启动A 股上市程序的中移动,以及「中资六行」中唯一未发A 股的建行,应为先行者,在正式回归前有条件进一步炒上,随时出现如国寿回内地上市前的升势。

同时,内地A 股今年以来的升幅已逾八成,其估值约为H 股的两倍。A 股与H 股股价走势上所存在的分歧,亦有机会随着「北水」由A 股流向H 股而慢慢走向一致,换言之,可带动大折让H股股价上升,优质而折让大的国企如中国铝业 (2 6 0 0 ) 、中石化 (3 8 6 ) 、江西铜业 (3 5 8 )等,均有较大机会获得「北水」的垂青。

电讯基建行业吃香

另一方面,具备行业概念的股份,亦可望受惠于滚滚南下的「北水」大洪流,如电讯及周边行业,以及受惠于「十一·五」国策的运输基建行业。

内地电讯行业重组方案已久闻楼梯响,于○八奥运日渐逼近下,市场相信3 G 发牌一事已近在眉睫,其中盛传可取得联通 (7 6 2 ) C D M A 网络以发展3 G 业务的中国电信 (7 2 8 ) ,以及近日公布注资的3 G 概念股中通服 (5 5 2 ) ,均可望受益。至于基建股,如中交建设 (1 8 0 0 ) 及南车时代 (3 8 9 8 ) ,则将会受惠于内地的交通运输建设。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4:15:19

星岛日报欧祖贻
2007-06-20
投资cafe

--------------------------------------------------------------------------------

国企股仔分羹传统蓝筹失色

--------------------------------------------------------------------------------

端午假前,港股一举造出千亿成交,大小户无视放假因素 (过往中央宏调多在中港假期间出招) ,照样以银弹支持升浪,由于大户今次食大茶饭,升浪未完。近期,重新有资金流入迹象,银行拆息回落,显示升势不是塘水滚塘鱼,而是有新水杀到。不过,市场炒风,不是落在国企红筹股便是细价股,传统蓝筹股都要靠边站。

本周一中午笔者在《星岛投资王》网站以「国企有势,暂避细价股」为文,分析细价股只是暂时歇一歇气,投资者只须暂时避一避,相信炒风会轮流转,只要待市场注意力由国企红筹股稍为释放出来,都足以令细价股翻生。至于时机,相信是在国企蓝筹升势开始乏力,而细价股交投转淡但跌幅有限之时(文章详见www.singtao.com/financeblog)。至收市时,细价股普遍跌幅不多,更见个别细价股转势倒升。不过,暂时国企仍有势,投资细价股仍要等待国企升势消耗得七七八八时。较明显现象是重磅国企乏力再上,二三线国企勉强接力时,便反映升势差不多到终站

细价股有望翻生

若以恒指及国指升幅衡量,一周内已上升过千点,升幅分别是五点二巴仙及近一成,所以短期内未必可以再推得太高,市场焦点逐步转至细价股亦很正常。虽然话恒指国指暂时爆炸力未必够强,但就不直看淡,毕竟有资金流入,市况易升难跌

至于如何在此升浪中选股,今日本报投资版有专版论述,分析三大类当炒股,不容错过。

其实,市场目前炒作焦点,不是国企红筹,便是细价股,恒指升势都靠当中身兼红筹及国企的股份推动,传统蓝筹银行股、地产股及公用股,都被逼靠边站。这与以往资金轮流炒作国企及蓝筹股不同。因为香港银行股除非有大型收购合併,否则要靠自然增长(organicgrowth)一年有一成已属中上成绩。至于地产股,就更受困地产市道。因此尽管李嘉诚、郭氏兄弟不断增持长实(001)及新地(016),两股都无显著走强。反观「亚洲股神」李兆基另辟蹊径,近期少有增持系内公司股份,反而积极投资新股及其他股份。站在投资角度,投资应争取最高回报,所以李兆基把钱投进较本身系内公司更有增长潜力的股份,策略运用上算成功。

最近,新地二少郭炳江亦重锤出击,投资在新股合景泰富(1813)身上,相信这笔资金的短期回报,会胜过增持新地。未来,相信会有更多本地大孖沙,宁愿把资金投进其他股份,而不增持自己公司股份。其实这投资方法就是回归基本步──投资在回报潜力最好的股份,而不是拣扺买的股份。

中央宏观逐步调理股市

内地实行宏观调控超过一年,虽然每次出招都会令股市受短暂影响,但未有令基本因素恶化,股市仍保升势。这与宏调不一刀切,而是如聪明炸弹般,针对性的投下有关。近日,中央又出手查银行违规放贷炒股炒楼,及削减出口退税纾缓贸易盈余升势。

这两招其实都具有针对市场资金过分充裕的功效。首先,查银行违规贷款,重点处罚八家监管不力的银行,相信会收到杀鸡儆猴效应,其他有违规放贷但仍未火烧身的银行(相信为数不少),必定会加紧收回违规贷款,以便中央查帐,势将减少流入市场炒作的资金。至于降低出口退税,直接来说有助纾缓过于庞大的贸易赤字,一旦贸盈降低,会减低外储增长速度,纾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令游资收敛,减低资金流入炒作股市的规模。这两招既有理顺市场秩序,改善长远对外贸易关系的主治功效,亦有纾缓资金流入股市的副作用。不过,那副作用只会慢慢渗透,不会一下子窒碍股市发展。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4:19:29

苹果日报
2007-06-20


--------------------------------------------------------------------------------

滙控拟内地推私人银行

--------------------------------------------------------------------------------


【本报讯】滙丰控股(005)旗下环球私人银行行政总裁Chris Meares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表示,拟在中国内地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希望取得有关主管机关批准后,年内开设2至3间私人银行办事处,以便开展提供人民币存款等产品。他表示,滙控也会寻求机会在印度及中东等地扩展私人银行业务。虽然私人银行业务只占滙控盈利5.5%,但已由03年的5.63亿美元增至去年12.14亿美元。

借自然增长倍增保险盈利

另外,滙控旗下滙丰保险集团常务董事白乐达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表示,即使透过自然增长,保险业务亦有能力达致5年内盈利倍增的目标,不过集团会随时留意合适的收购机会。滙控财务董事范智廉于5月中曾表示,若不透过收购,保险盈利很难达致5年内倍增的指标,而滙丰过去从未试过收购保险公司。白乐达在访问中表示,自然增长可以带来业务扩展,滙丰保险在全球的寿险及退休金服务方面,发展前景强劲;对于併购机会,他说董事会同意,若收购能产生合理价值,可以就保险业务单独进行,而毋须借收购银行从而获得其保险业务。除了上述两种增长途径外,他说,在必须透过伙拍现有经营者才能取得具经济规模发展的市场,滙丰会积极寻求成立更多合营公司,以扩展一般保险业务。滙控06年底税前盈利221亿美元,保险业务约占集团税前盈利10%,即22.1亿美元(172.4亿元);英国是集团目前最大的保险市场,亚太区次之,两者分别占整体保险业务约28%。滙控又公佈,计划发行总值5亿美元由英国信用卡还款所抵押的债券,按风险程度分3部份发行。

goway2003 发表于 2007-6-20 15:03:33

这个提炼过的就是比原来的那些好多了支持一个!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7-6-20 16:49:10

多谢goway2003兄的支持,可惜不能实现按楼定位的功能,我用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fid-37-tid-4478245-pid-1371197-article-16.html 也不行。等我去给提个建议。

zhuyunyi 发表于 2007-6-20 17:14:32

目不暇接,顶一个!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0620 股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