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这套书的内容,成就,影响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主编、近百名专家撰写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路甬祥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
路甬祥说,这是我国科技界第一次大规模地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和综合性的研究。这套丛书对最近一个半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针对不同历史时期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课题和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填补了科技史、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中的空白。
路甬祥指出,最近一个多世纪是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近现代科技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识之士始终将科学技术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一系列成就,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国际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至今我们仍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建立完备的现代科研体制的任务还未完成。因此,在面临科教兴国重任和科技全球化挑战的今天,系统地总结和研究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但是学术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总结及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制及其社会文化条件的研究,将为新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创新和爱国奉献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后来者为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而不懈努力。记录和宣传这段不寻常的岁月中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与奋斗、成就与功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路甬祥说,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和发展中心,肩负着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基地,中国科学院获得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研人员在许多前沿领域做出了重大创新贡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在知识创新工程中,我们部署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这一综合性的科技史项目,希望能由此更好地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道路和规律,以利于新世纪实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对发展科学技术史学科,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对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十分有益,从中获得的启迪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据悉,这套《丛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多卷本著作,汇集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近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近现代技术的引进与发展、科研和教育机构及科学技术体制的演变、国家的科学技术规划与政策等重要问题。
全套丛书包括27种专题研究论著,9种研究资料和工具书。迄今已有21种出版发行,其余15种将在2006年内出齐。在已经出版的21种里,探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著作有《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中国近代代数史简编》、《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地质学与民国社会》、《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日伪时期的殖民地科研机构》等;阐述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著作包括《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合成一个蛋白质》、《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之研究》、《中国科技政策资料选辑》等。
《丛书》由全国百余位专家撰成,其中除来自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等科学院系统的专家外,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科学史专家和研究所。这些作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的《丛书》研究和撰写,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基础局和综合计划局资助,其他资助单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教育出版社及相关合作单位。山东教育出版社为《丛书》的出版投入了很大力量。
这套丛书在全面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翔实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互动,并进而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套高水平的《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科技史领域的空白,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局面。此外,通过《丛书》的编写,作者还搜集和抢救了大批宝贵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资料,培养锻炼出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科技史专业研究人员。
这套丛书还可以为规划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制订科技战略与政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提供历史借鉴和经验。丛书集严谨的学术性与通俗性为一体,既是公众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窗口,也是弘扬科学精神的有益读本。
请读过这写书的读者踊跃发表意见 http://www.cas.cn/html/Dir/2006/03/16/13/89/85.htm
转帖请注明出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