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彩的学术讨论会——零四级硕士答辩有感
一场精彩的学术讨论会——零四级硕士答辩有感
二零零七年五月三十一号二零零四级硕士答辩会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史楼3213教室隆重举行。本场答辩会由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负责人田海林教授主持策划,邀请山东大学社科处处长、文史哲主编李平生教授以及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负责人、义和团研究专家刘天路教授作为答辩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八位硕士生导师以答辩委员的身份出席答辩会。
此次答辩会盛况空前,参加答辩的二零零四级硕士生共有十七名,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答辩的历史新高。此外,二零零五级、二零零六级研究生亦积极旁听此次答辩会,其他专业如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世界史部分研究生亦到场旁听,甚至山东大学的部分研究生亦加入旁听行列,整个教室座无虚席。通过这几天的几场答辩会旁听,总的感觉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硕士答辩最为正规,受关注程度最高,水平亦最高。
参加此次答辩的十七位硕士生姓名以及毕业论文题目如下表所示:
姓名论文题目指导教师
魏立帅晚清汉学派礼学研究田海林
刘沛生国语运动的历史回顾田海林
王颖山东海洋事业近代化变迁的历史考察田海林
盖志芳民国礼学的历史考察田海林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王林
蔡虹《申报》与晚清灾荒救济王林
王翠红近代山东私塾改良研究魏永生
张迎迎近代山东新型知识分子研究(1900-1937)魏永生
张晓芳山东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研究(1928-1937)魏永生
吴红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魏永生
葛健北京政府工商业政策研究郭大松
刘丁晚清政府对来华外人管理体制变迁研究郭大松
杨俊杰晚清民夷冲突探析郭大松
贵晓亮济南商埠研究(1911-1928)——以商埠商会为例李伟
赵洪顺国民党政府劳工政策研究王守法
田利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语教育研究包爱芹
孙淑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茶政研究(1927-1937)张登德
通过以上论文题目可以看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对于硕士论文的选题极其重视,所有选题都是经过各位老师反复讨论最后定夺,因为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论文能否成功。一个选题有时就决定一个学生的学术之路,一个选题就决定了将来的成就,决定了未来的学术领域。同时各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找选题之时都有一定的规划性,比如,田海林老师的学生大多做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尤其是近代礼学已经由四位硕士生分别做了宋学派礼学、汉学派礼学、今文礼学、民国礼学的研究,成为一个系列;而郭老师近几年尝试着让学生运用资本扩张理论以补充学术界以往经济侵略的既成说法;王林老师重心在灾荒研究……总之,老师们在决定选题的时候是慎之又慎,而且往往对于不同的学生依据其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做选题,可谓用心极矣。而且,在田海林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每个学生的论文都极其规范,可以说,在全国历史学界山师硕士的论文规范性是最好的。
我们正处于开题的关键阶段,就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开题不是简单的确定一个题目,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甚至会做很多无用功,走很多弯路,我本人即是如此,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早日找到历史研究的门径。
整场答辩会紧张有序的足足进行了一天,两位答辩主席轮流主持,答辩会精彩纷呈。参加答辩的硕士自我陈述极其简练,直指论文核心;答辩委员所提问题极其精到,尖锐而不失风趣。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经常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激烈争论,甚至观点截然相反,答辩会完成了向学术讨论会的完美转型。而来自山东大学的两位答辩主席更是妙语连珠,极其到位的驾驭了整场答辩会。而且在答辩过程中并不因为两校是友好学校而对答辩硕士手下留情,对每一篇论文的缺点和不足都直指要害,甚至有些问题非常尖锐,让人见识了什么是学术严谨。
山东大学的两位教授代表了山东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的培养思路,他们重视从国内外吸取新的理论,不仅仅是史学理论,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一切可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注重从新的理论视角切入,用新的理论统系整篇论文,使山东大学的硕士论文极具理论性和学术前沿性。同时,李平生教授和刘天路教授在答辩会上不止一次的提出历史研究不能单纯的变成叙述史学,而应该更重视问题史学,即应该具有极佳的问题意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进行论文创作,而不是简单的史实叙述。应该说在新理论运用方面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做的不是太好,但优点和缺点都是辨证存在的。山东大学的论文初看来满篇都是新名词,都是新理论,但是如果把这一理论外壳抽掉,论文的单薄性就像人被脱光衣服一样暴露无疑。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运用上有所欠缺,但是在资料的扎实性上是山大硕士所无法比拟的。这与山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负责人田海林教授的学术思路有直接的关系。田老师的培养思路是通过一个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资料功夫,以及掌控论文的能力,以博士论文的要求训练硕士。因为问题大,涉及面广,所以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读几百本相关书籍,知识面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获得迅速扩大。学生经过这样高强度、严格的学术基础训练,基本功可以打的非常扎实,至于理论是聪明活,是巧活,肯动脑筋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驾轻就熟。
通过一天的答辩会旁听,深深感觉硕士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研究性写作,是一种研究工作,相比本科论文的写作有质的不同,也不得不佩服师兄师姐的研究精神,当一本厚厚的论文拿在手中时,我心里想的是三年之后我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一阵紧张感透便全身。师兄师姐在自己的论文创作中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三年磨一剑,时间造就了成果,这种研究精神值得我们这些还没摸着历史研究门路的新生好好学习和请教。
记得一年前,作为山师历社学院的大四学生,我第一次旁听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硕士答辩会,当时也是田老师主持,刘天路教授做答辩主席。正是那次答辩会才使我真正觉得自己当初报考中国近现代史的决定是对的。时隔一年,当已经是研究生的我再次旁听答辩之时,有更多的感触,也吸取了更多的经验。
通过旁听答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为研一曾经浪费的时间感到痛惜。当我看到老师们只需几分钟就能把握一篇论文的时候,我知道了什么是学者;当我听到老师们就某个问题激烈辩论的时候,我知道了什么是学术;当我从老师们嘴里听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概念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作为新生的我们正处开题的关键阶段,很多经验可以从这一场答辩会中吸取,比如,论文的规范性、论文的框架、论文的理论运用、论文的分析等等。我想,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就是这一天对我的一生影响将至深至远。
开题之后,马上将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一场大战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自己,我想我会克服自己自信心不足的缺点,昂起头颅,大步向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楼主还能记得并归纳出其中一、两个大师的精彩提问(或许还需要简述一下背景是问题完整),或许再加上学生的回答,甚至还加上自己的理解,本文或许也就更为精彩了。 你的原创作品?
怎么不分类并且标明原创首发呢? 现在的历史研究重点,和八、九十年代大不一样了,经济史 文化史 社会史明显占了上风。 答辩都有会议记录,将会议记录整理上来,会更加有说服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