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评全球经济前景及中国之影响
2007年06月10日华尔街日报6月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过去十年间,来自中国、印度和东欧的廉价劳动力帮助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实现了没有通胀痛苦的经济增长。不过,目前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全球通胀压力正在聚积。
文章说,许多国家的工厂正开足马力、接近满负荷运转,各种生产要素面临短缺。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都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全球化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成本,因为每一处资源都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地企业的争夺。
文章认为,由于各国央行越来越担心闲置产能即将耗尽,这可能会迫使它们继续上调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样做将会严重打击弥漫着乐观情绪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报道说,6月5日,美国上调了长期利率(10年期国债利率),利率水平接近5%;与此同时,欧洲央行也将其指导利率升高至4%,这也是欧央行自2005年12月起货币紧缩以来的第八次上调。
文章还说,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推动的全球贸易往来,正在推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交易成本。如美国农民出口谷物的成本提高了,因为他们使用的大型船只正在为中国蓬勃兴起的国内市场而忙碌。美国航运公司航运费用已经从去年的一天1.7万美元上涨到了近5万美元。美联储主席贝南克认为,中国国内成本的上涨最终会影响到美国的进口。
文章认为,在中国,对新工厂和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意味着该国在未来仍将获得大量的新增产能,这一趋势不会因中国央行不久前的温和加息而停止。中国国内的消费价格指数仍然不高。但在高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却在上升。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中,中国出口价格平均上涨了5.3%,大大高于截至去年12月年度2.9%的涨幅。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上涨。
文章认为,中国政府面临着解决日益严重的待遇不平等问题的压力,因此也希望看到上调工资和提高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中国家具协会一位负责人称,不为员工缴纳失业保险和其他福利的雇主再也不能蒙混过关了。
来源:商务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