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创新政府公共管理等途径和措施,才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能力的县域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不仅维系着我国发展的大局,而且维系着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引起我国政府和经济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目前,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我国大部分县仍处于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集群又称集聚,它来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处栖所中的生物簇群。产业集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ter)。1998年,他把产业和集群结合起来,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接。”由此可见,产业集群一般包括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的集聚,还包括相关支撑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从国际发展现状看,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经济。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贸易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国内发展现状看,产业集群是一种新趋势。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现已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力量,且呈方兴未艾之势。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产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其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非常明显,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更为迅猛。比如,深圳依托优势,逐步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从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1)聚集性。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点,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由于在一定区域内企业大量聚集,必然带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和产品、产值等经济产出的集中,从而形成高密度经济区。(2)专业化。企业围绕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生产而形成的从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到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每个环节的主导产品都比较突出。单个企业专精于某个产品,并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形成区域品牌。(3)关联性。集群内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和辅助性的经济活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由此产生共生效应。那种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扎推式”的空间聚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只是产业集群的雏形或基础。(4)多样性。集群往往是中小企业的集聚区,由于这些企业灵活多变,因而均能在此找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并随机应变,企业间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很难有一个企业个体在此形成绝对的垄断和控制,从而使得集群经济系统始终保持着多样性、稳定性并充满活力。(5)创新力。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会受到共性竞争的隐形压力,激励着所有企业在各个环节进行创新,由此导致增量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性创新的产生,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一种特殊的创新系统,产生创新效应。(6)竞争优势。集聚区企业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竞争规律,在一些技术、产品落后和创新力不足的企业被淘汰的同时,一批新型企业应运而生,竞争使产业集群充满活力,从而形成县域经济的优势。
二、产业集群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1.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和条件,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浙江省的产业集群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上也在全国首屈一指,不少产业集群产品的产销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诸暨大唐的袜子产量占世界市场的30%、占国内市场的65%。
2.产业集群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东莞、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每年经济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据统计,广东省有10个纺织基地县,产值超100亿元,纺织工业总产值2442亿元,利税总额176亿元;浙江省88个县的85个“块状经济”中,形成了500多个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产品集群,其中国家名牌50多个。浙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绍兴自发形成的“布街”,1992年发展成为“中国轻纺城”,现拥有专业市场19个,商行1万余家,经营人员4万余人,经营面料1万余种,2005年成交额达到276.2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79亿元),连续14年居全国十大专业批发市场第二位。专业市场拉动了周围产业投资,带动了织造业、印染业、编织业、袜业、布艺业以及纺织机械业的聚集和升级,从而促进了绍兴轻纺产业群的迅速崛起。这些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加速推动着县域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3.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走向城市化道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县域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城市化。农村实现城市化必须依靠产业支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农村工业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发动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甚至小作坊与家庭手工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员工。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小企业发展,而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能够促进创新企业不断产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企业的先天不足,从而加快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浙江、广东等地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快速提升了该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4.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等产业发展;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换句话说,产业集群促进了两个反哺,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浙江义乌市多年来注重小商品市场的培育,大力发展小商品制造业,有效地促进了工业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升级。到2005年,全市培育出2.5万家企业、20多万名经商办厂能人,发展了20多个具有世界市场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业,商品出口到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4年居全国各专业市场榜首。小商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和间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100万个,促进了义乌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三、构建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1.依托县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长期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因县制宜。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适合发展的产业也就不同,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时一定要从本县实际出发。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注重发挥本县的比较优势,选择本县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二是培育核心。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重点要在引导民营企业家兴办工业和培育骨干企业上下工夫,把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作为县域工业提速提质的关键举措来抓。三是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2.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以工业园区的方式,建设适宜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园区环境,目的在于吸引新的工业投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韩国抓工业化,概括起来就是四大战略,一是出口导向战略。二是大企业集团战略。三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大型城市集中布局生产力,培育增长极。四是工业区战略。从1971-1980年,韩国的工业区面积从102平方公里扩大到332平方公里,十年扩大2.3倍。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平台。一是要搞好规划。编制园区规划,必须依据本地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充分体现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必须立足本地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以及工业园具体条件的不同等,充分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园区内要注重功能分区,布局合理,重要的工业园区,不仅要着眼于主导产业的需要,还必须预留配套产业和物流、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以及各类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按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加大投入。要充分利用国家软贷款和财政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通过引进外资和启动民间资本,加大对园区水、电、路、讯和标准厂房建设的投入。要按照“项目兴园、园区兴工”的思路,重点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集约经营、成长性好的重点工业园区。要把园区建设的重点放在扩容提质上,真正使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三是要加强管理。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并成立园区有限责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对外招商、项目和企业服务以及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要切实减少园区承担的社会事务,将社会事务交由政府或社会中介机构来承担。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集群经济的活力。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在投资融资、经营管理、抵御风险、吸纳人才、转化成果等方面,体制更先进,机制更灵活,生命力更旺盛。从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从县域资金流向看,民营经济是金融信贷投资的主要方向;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看,民营经济是推动产业集群的主力军。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也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发展较快的县市,无一不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发展民营经济,一是放宽领域。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歧视性障碍,使民营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加强引导。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与农业产业化相配套的农资、农技、农产品购销和加工业,创办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兴办农村第三产业,引导民营企业相对集中发展。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引导打工能人返乡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并能够成为产业集群核心的项目,政府可采取以土地、固定资产无偿资助的方式给予扶持,驱动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三是搞好服务。严禁“三乱”,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所有合法权益。对在创办初期的民营企业和投资科研开发的,可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快小城镇建设,聚集产业群体。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实现产业集群的沃土。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聚集产业角度来说,城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育地方产业的“洼地”。国际经济表明,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纽约的GDP占美国GDP总量的24%,东京的GDP占日本GDP总量的26%,伦敦的GDP占英国GDP总量的22%,巴黎的GDP占法国GDP总量的18%。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培育小城镇经济,通过推进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形成连片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三产及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消除体制政策障碍。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并在非农业产业领域创业或就业。继续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公平的环境。三是提高城镇化水平。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史表明,城市化一般呈“S”型的轨迹。城市化率在30%以下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超过30%时,进入加速阶段;超过60%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率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突破30%后,出现加速趋势。
5.创新政府公共管理,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产业集群必须坚持“市场为基础、政府做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企业和产业本身。地方政府要不断创新公共管理方式,实现从直接的行政干预向间接的公共服务转变,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发展产业集群进行引导和服务,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行政分割。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不能受行政区域、行业所限制的。而我国的管理体制是按行政区域、行业进行管理的,直接的行政干预阻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二是环境制约。一方面,凡是相对兴旺的产业,往往是政府部门“三乱”行为的重点对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多的精力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而对投资环境治理缺乏力度,从而使得一些企业不堪重负。有些已具雏形的产业集群就是因为沉重社会负担,最后归于缺失。三是强行扎堆。错误地认为把企业放在一起就能形成产业集群,有的地方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强行把一些没有产业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人为地制造企业群。四是偏大丢小。一些地方只重视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是盲目攀比。不善于根据本地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结构,而低水平攀比规模,同产品、同水平、低层次建设严重,带来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的恶果。六是缺乏配套服务。由于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着力点的偏差,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普遍缺乏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等各类中介机构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