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农耕灌溉文化: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南北方的农耕文化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
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每到重要的节气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自举行农耕示范意识,表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这些书的内容,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方生产知识两部分的内容,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现了很高的文化意识。其中,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唐《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是比较重要的农政文献)
我国商业发展的过程:在商周时期,我国市商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长安、洛阳等地以形成商业网点。到唐代以出现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更加显示其活力。
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传统市商贸易的文化特征:限于农业生产经济框架内的发展,也使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更富于农业文化色彩,这反而成了一个特点。我国很早就开始管理市商贸易,并从礼俗制度上,规定了它的经营秩序,这对后世的商业活动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文促商的传统,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今天也有它的现实作用。
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1)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2)墟,南方把定期的场所称作“墟”;(3)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做“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4)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有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
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利。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3)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教大的贸易集团。
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商幌;牌匾、字号。
商业习俗:敬财神、经销、广告
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匠技”的文化史意义: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3)惟一性,指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一样的活儿,换了别人干,就不认了。
民族手工业对农业文化的促进作用:手工业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假如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不能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就无法提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