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海外经济要闻
美国人的中国恐惧症《经济学人》5月19日
美国政客们最近患上了亚洲恐惧症,本周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很大程度上被设计成一剂解药,但它起不了作用。美国国会对中国的态度强硬,公开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非法向出口商提供补贴、侵犯知识产权并多方面藐视贸易法规。抨击者们在国会提出了十几项针对中国的议案,但北京方面显然不会在人民币升值等重要问题上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之下。美国人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也患过类似的日本恐惧症,但现在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的经济更开放,中国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还有世贸组织担当贸易争端的裁判。美国政客选取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作为靶子,只不过为了转移选民的注意力。中国已成为工资增长停滞、收入不平衡加剧、医疗和养老福利减少等美国国内问题的替罪羊。美国国会应该回头看看美国人自己的问题。抬高对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只会使美国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规避监管 美国私募筹资去年首超IPO
《金融时报》5月18日
在美国融资的公司去年通过私募交易筹集的资金超过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的筹资额,表明越来越多发行股票的公司正在规避美国公开市场的严格审查和高额成本。去年,各公司在美国三大证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和美国证交所———通过IPO共筹得1540亿美元资金,而通过所谓144A条款私募发行股票筹得的资金总额高达1620亿美元。这标志着股票发行者和投资者的一种重大转变,许多人更乐意通过私下而非公开交易购买公司股票。企业--尤其是来自美国以外的企业,将这种私下交易视为一种避免接受繁琐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监管的方式,同时又能快速且廉价地进入美国资本市场。一些企业将这种募股方式视为公开发行的第一步,还有企业将此视为在美融资的最佳方法。
欧洲港口扩建慢 亚洲货物登陆难
《亚洲华尔街日报》5月18日
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73%的集装箱船在欧洲的到港时间都晚于原定时间,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为45%,航运公司不得不大幅增加开支。荷兰的鹿特丹、德国的汉堡以及英国的南安普敦由于码头泊位有限,最近都不得不拒绝一些集装箱船进入码头。全球集装箱航运业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1%,但欧洲港口却无法跟上这一发展步伐。报告称,由于民众抗议或环保规定的限制,欧洲港口扩建项目平均的延期时间已达4年之久。另一边,由于亚洲出口业蓬勃发展,中国等亚洲国家一直在快速提高集装箱码头的吞吐能力,以方便商品的运输和出口。亚洲港口输出能力和欧洲港口接收能力的差距将愈加悬殊,并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及亚洲产品出现短缺,对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英国穆斯林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泰晤士报》5月21日
麦当劳在伦敦城西的苏豪区尝试供应清真鸡汉堡包,特易购在部分超市销售清真肉制品,连世界上最大的清真食品制造商雀巢公司也对英国市场虎视眈眈。根据广告机构JWT进行的调查,英国的零售商和消费品企业正努力迎合穆斯林消费者的需求,因为穆斯林市场是英国最大的未经开垦的小众市场。穆斯林作为一个消费群体,可与美国的西班牙裔消费者市场相提并论。英国有200万穆斯林消费者,虽然只占英国人口的3%,但作为英国第二大宗教信仰群体,穆斯林的年龄结构最年轻,消费能力预计高达205亿英镑。英国的穆斯林消费者需要清真食品、清真化妆品、合适的服装以及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金融产品。尽管“9·11事件”后一些企业担心被贴上穆斯林标签,但仍有许多企业对穆斯林消费者显示出更多兴趣,积极进军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