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yuwwb 发表于 2007-5-25 11:29:05

化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探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宽松,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金融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给金融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和不良影响,必须疏堵结合,有效化解。

  一、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流动性过剩”主要是指银行资金充裕,信贷投放的冲动性较强。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凸显。
  1.存差持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差持续增加,2003-2006年分别为4.9万亿元、6.3万亿元、9.2万亿元、11万亿元,分别增长23.8%、28.88%、45.83%、17.5%.
  2.货币供应量M2与M1增速差距持续拉大。2005年,M2的增速连续数月超过预期15%的增长率,M2与M1增速差距从年初的3.3%一路扩大到年末的5.8%。进入2006年后,M2与M1增速差距更大,一季度创下了M2同比增长较M1同比增长高出8.58个百分点的新高。
  3.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从最高位的2.18%下降到最低位的1.11%左右,货币市场收益率曲线呈现回落态势,均低于1年期2.25%的银行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出现了倒挂现象。
  
  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1.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近年来,消费的增速远落后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同时,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大企业资金过剩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与医疗、教育等部门投入严重不足并存。从地区来看,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性问题突出和广大中西部资金不足并存;城市存在较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农村资金缺乏并存。
  2.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近几年,国民经济和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巨额社会财富和资金供给。央行的统计显示:2006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狭义货币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6.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6%。企业存款余额1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虽然央行采取了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但货币信贷增长依然较快,企业和个人存款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速度,从而为银行体系形成和扩大流动性过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国内来源。
  3.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2004-2006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分别为14.54%,13.53%、14.6%;银行业机构新增贷款2003年为3万亿元,2005年下降到2.5万亿元,2006年也仅为3.1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幅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30%下降到2006年的21.4%。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全国工业企业整体盈利状况下滑导致信贷萎缩。2006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8.2%,远低于2005年和2004年34.8%和42.5%的水平,且下降还有加快趋势。这意味着在经过几年投资和利润高增长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开始下滑,直接减少了对银行的信贷需求。
  4.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由此带动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6年1-10月,因为外汇占款央行被动地增加了货币投放1.6万亿元,是当期M1的增加额的1.48倍,即使货币当局大量使用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当期流通中现金仍同比增加近3000亿元。
  5.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从全球范围看,国内流动性的快速增长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现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现象主要是全球范围持续的、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然。国际流动性向国内不断地大量输入,则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作用下,资本逐利的天性使然。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和升值通道被打通的前提下,国际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便通过国际贸易、对外投资、股权收购等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入。
  
  三、银行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影响.调控效应被打折扣。多年积累的过多流动性会形成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巨大的压力,使得央行对货币流向的调控没有取得十分理想的预期效果。流动性的持续大量过剩必然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即基础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产生消极影响。同时,随着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削弱。
  2.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导致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因各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被动膨胀及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使中国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困境”和两难抉择:面临存款负债增长约束与金融成长的选择困境,面临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面临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与困难。
  3,流动性过剩催生资产泡沫。过度的流动性,正在促成资产泡沫的逐渐形成和扩大。2006年沪深两市股指分别增长了130%和132%,两市A股总市值和流通市值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而且日成交额也在不断创出新高。房地产方面,2006年以来,即使在政府部门大力调控的情况下,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仍然大幅上涨,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上涨幅度都超过一成,尤其是北京、广州、深圳等区域中心城市,涨幅更为惊人。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是资金推动的结果,都折射出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已达到过剩的程度。
  
  四、化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1.减少企业与政府储蓄,从源头上抑制过剩流动性的产生。需要从储蓄的角度来化解投资与消费的矛盾,进而刺激消费。一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办法,拿出国有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分红,上交国家与地方财政,抑制企业用自有资金再投资的冲动;二是减少政府储蓄,增加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增加完善社保、医疗、教育、扶贫、环保、节能等公共支出,减少政府盲目低效投资,提升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从而降低储蓄、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
  2.疏通内外部通道吸收流动性,释放内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一是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善社会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降低居民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稳定支出预期等财政和法律手段;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培养内生增长能力,包括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增加居民消费。二是逐步放宽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逐步推动境内机构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取消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核,放宽投资用汇和人员出入境管理,制定财税、信贷、保险支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权益保障。
  3.遏制国际收支“双顺差”猛增.堵住外部资金向国内流入的通道.缓解流动性继续向国内涌入。一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严格准入标准,使出口产品的劳工、环保和资源成本得到合理反映;以培育自主品牌和增强国际营销能力为突破口,提高外贸核心竞争力,促进出口从生产成本优势转向综合竞争优势;限制或取消高污染、高耗能及资源性产品出口,取消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关税;完善规避国际市场资源价格风险的机制;积极融入全球资源定价体系,争取定价参与权、协调权和影响力。二是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对于出口,要尽快取消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降低出口退税率,取消地方政府对出口和旅游外汇收入的贴息补贴;通过行业政策导向鼓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自主品牌行业的发展,限制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商品的出口;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配套服务贸易。对于进口,应继续要求欧美等国家放弃对华技术出口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等的限制。三是积极调整外资政策。尽快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制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制止地方政府把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调整资源和环境成本格局,从法律上、政绩考核上强调并采取措施提高环境门槛,提高外资企业经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行与WTO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投入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威胁国内自主产业安全的行业。
  4.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遏制流动性持续增长的势头。一是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分流外汇储备,舒缓外汇占款压力。通过金融工具创新,进一步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和手段,提高外汇冲销的效率和力度。鼓励资本输出,控制资本输入,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改革结售汇管理,逐步从强制结售汇过渡为意愿结售汇,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比例,逐步增加各市场主体持有外汇的比例。二是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可利用外汇储备批量定购我国进口量最大的一些原材料如原油、铁矿石、贵金属等战略物资储备,实施对海外重要经济资源开采权的收购,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从而增强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行业的控制,适度加大对外援助规模,增加出口信贷。三是组建直接隶属中央政府的专门独立机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负责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外汇、房地产市场等的投资活动,以加强我国外汇储备运营的建设。
  5.做大国内资本市场.以容纳更多的流动性.防止资产泡沫扩大。一是大力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完善和推进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投资者信心;吸引和鼓励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优质大型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展多元化机构投资力量,拓宽合规资金人市渠道;加强监管,力求规范,提高市场公信力。二是积极发展以公司债券为主体的债券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于企业和居民等实体经济部门的债券,特别是应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降低公司债券发行主体的资本金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对债券市场应实行分类监管,尽快将公司债券的监管主体归于证券监管部门。同时,创造条件尽快推动公司债券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积极推动保险机构、社会保障机构等人市。
  6.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理财产品,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一是通过制度创新促进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增加面向个人及中小企业的贷款种类,进一步引导资金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薄弱的产业方面流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步伐,改变目前银行资产单一的状况。二是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支持银行以创新的理财产品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减轻银行的流动性压力。三是商业银行应处理好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采取主动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金融市场的研究与分析,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和技术,采用更加精细化的流动性管理;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协调管理;积极主动地进行负债管理,通过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有效分流被动负债,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化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