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文化
关于乡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在乡村,现在在书本,往后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现阶段的乡村,人心浮躁,唯利是图,农民思想空虚,没有信仰、没有目标,金钱万能,是一个空前没有理想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时期。对社会失去信心,只有金钱是万能的,亲情在金钱面前扭曲,爱情在金钱面前一纹不值,物质文明压倒一切,精神文明退居次席。
乡村文化设施: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械、场所、戏剧团、放映队少之又少,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乡村,大队部都被干部卖掉了,村集体名存实亡,更无从谈及文化设施。只有极个别的乡村,村集体还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购置文化设施,这样的乡村只能占到乡村总数的5%。企业、出资购置文化设施的不多,大约只有上千万的企业才有可能添置一些文化体育设施,供附近村民使用。有一些文化设施是靠村民合伙出资购买添置的,这充分反映出一些村民向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一种心情。
文化群体:正在减少。农民工进城是文化群众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原因直接导致很多年轻农村远离乡村,文化活动后继无人。同时造成农村工作量增加,女性和老年农民被土地上大量的农活所束缚,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精神文化活动。农村工进城本身,对于农村经济有可能成为一件好事,但他们在城市里的境地令人担忧,在文化上与城里人格格不入,暴力事件等造成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不平等待遇。同时,农民工进城目的性极强,就是金钱,急于对物质等经济状况进行改善。农民工也有可能把城市文化带回乡村,但多数都是外壳。
文化消费:学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文化消费却日渐减少。报刊杂志几乎没有、戏剧演出减少。有人担心,过不了几年,乡村文化将会成为空白。
反文化成份增长:赌博、暴力、色情文化,网络延伸。地下传播的各种教门占据一定地位。电视成为农村最高要的了解外面世界的工具,但电视同时又成为文化的反面。 楼主说的现象是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所不愿看到但是有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事实。传统的乡村体制中人民公社的解体带来农民的意识形态的改变使农村文化得到了新的意义上的诠释和定义。
窃以为,从农民传统文化与国家政府间相互影响的角度考虑,如何在保证国家权威的前提下做好农民的思想文明的政策引导工作,处理好可能产生的既共和又抵触的关系,实现和谐农村的新发展已成为人们不能不思考,不能不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文化中所充斥的政治诉求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出楼主所说的思想空虚,没有信仰等等表象,深层次而言说明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边缘化地位。因此,在缺乏合理的表达渠道的情况下,农民通过非理性的方式来进行意愿的表达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鄙人以为,单纯以农民的低俗文化将农民边缘化是极不合理和科学的。必须纠正长期以来政界和学界有意无意地贬低农民低俗的成见,这同时也向关注农民问题的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那就是必须重新认识农民。一点愚见,请各位园地的朋友指点。
特别是当前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文化中所充斥的政治诉求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出楼主所说的思想空虚,没有信仰等等表象,深层次而言说明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边缘化地位。
不太明白楼主所说的话. 如果说农民思想空虚,没有信仰, 与是否处的边缘化地位及政治诉求有什么关系? 即使以中国日渐增多的小康家庭来说, 我们同样也可以说他们重视物质生活, 花费大量金钱在子女的补习费不是想子女求取知识, 而是想他们能够上到好的大学, 以后有份好的工作.
所以,鄙人以为,单纯以农民的低俗文化将农民边缘化是极不合理和科学的
看到这句话时, 我随即想到楼主会不会有以下的想法
"长期以来政界和学界有意无意地把农民文化看成是低俗文化的成见"!
希望楼上不要介意. 在一个无法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环境中。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自觉想到文化生活的。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问题不光是农村。即便城市。生存压力提高后。教育房贷等。人们的文化空间被急剧压缩。单一化。这或许是现代化进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半日读书半日静思的生活是需要物质保障的。
这不是单纯的问题。当我们有安稳的工作。稳妥地社会保障时。才能拉动(放心的)消费。不光是文化方面。先有生存。而后才是生活。此理亘古不变。
另一方面。政府的责任不光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比如说农民工。大多数地区还是没有规范。无休假。一天忙到晚。累得半死。他们能奢望什么文化生活?即便有社区图书馆。免费为他们提供图书借阅。有时间看么?
不光农村。城市亦然。社会在缓慢的进步。这样的大国。治理起来难免力不从心。资本尚未完成原始积累。 首发於「国学数典」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2975&highlight=%CF%E7%B4%E5%CE%C4%BB%AF 引用第2楼acdacd于2007-05-23 23:19发表的 :
不太明白楼主所说的话. 如果说农民思想空虚,没有信仰, 与是否处的边缘化地位及政治诉求有什么关系? 即使以中国日渐增多的小康家庭来说, 我们同样也可以说他们重视物质生活, 花费大量金钱在子女的补习费不是想子女求取知识, 而是想他们能够上到好的大学, 以后有份好的工作..
呵呵,感谢版主回复我的胡言乱语,呵呵。我认为,正是由于农民所处的边缘化地位是导致农村文化整体低俗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注意到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增加,非理性表达在部分地区逐渐凸显,这绝非偶然。由于历史上人为的城乡剪刀差造成的巨大差异,优势资源基本倾向于大中城市,给予农民用于文化教育的经费极其有限,农民对城市产生恐惧和敬畏的心理,纯真的认为是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自己边缘化地位。其中通过农村文化就折射出来农民的这种无奈和呐喊: 如楼主所说的金钱至上,乡村文化设施落后, 反文化成份增长等等。我想,之所以现在一直讨论“三农问题”,但是各界一直对于如何解决没有一个完美的定论,中心问题是在于农民的政治诉求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于建嵘曾就农民问题说过:农民的现在的政治诉求如一把单刃的刀,锋芒直对地方政府,而刀背却无法有效约束农民的行为。如果各级政府还是采取迂回回避的方式,那么,真正需要积极引导正确的农村文化怕是一种空谈。我觉得要沉下心来,植根于本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不仅要给与农民政治上的民主参与积极性,更要将农民的文化采取像大中城市平等对待,既搞好孩子的教育,也要搞好成人教育。这实际上算是促进乡村社会的政治稳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吧。
一通谬论,呵呵,请ACDACD版主指点。 引用第3楼chinsea于2007-05-24 05:17发表的 :
在一个无法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环境中。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自觉想到文化生活的。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问题不光是农村。即便城市。生存压力提高后。教育房贷等。人们的文化空间被急剧压缩。单一化。这或许是现代化进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半日读书半日静思的生活是需要物质保障的。
这不是单纯的问题。当我们有安稳的工作。稳妥地社会保障时。才能拉动(放心的)消费。不光是文化方面。先有生存。而后才是生活。此理亘古不变。
.......
正如管子所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正表明文化生活必需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 当然, 文化内涵极广, 楼主所说的内容较多涉及人们理想的生活文化内容, 而较少注意日常生活文化的内容. 而管子所说主要涉及社会规范及道德控制.
不过即使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问质. 象城市里生活水平不错的市民, 他们的选择未必是图书室或戏剧团, 而是广告力推的hollywood电影吧! 引用第6楼acdacd于2007-05-24 19:18发表的 :
正如管子所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正表明文化生活必需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 当然, 文化内涵极广, 楼主所说的内容较多涉及人们理想的生活文化内容, 而较少注意日常生活文化的内容. 而管子所说主要涉及社会规范及道德控制.
不过即使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问质. 象城市里生活水平不错的市民, 他们的选择未必是图书室或戏剧团, 而是广告力推的hollywood电影吧!
呵呵,抓住acdacd版主一个小通假字:基本的物质问“质”
城市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这不假,但到农民身上我觉得就有点牵强附会,夸大其词。我不否认乡村文化的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但是在这个社会,单纯的以假大空的口号之类的东西忽悠人农民并不买账了,农民需要的是“吹糠见米”。而处在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决定了农民可以而且只能通过一些低俗文化来找到宣泄的渠道,因为它没有集中反映他诉求的表达主体啊。城市人与农民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由物质生活丰富程度凸显出来,更重要的是作为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以及具有严重行政色彩的村民自治组织并未将农民文化旗帜鲜明的提出来,这真是可悲。 其实,我们现在认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前既不是在乡村也不是在城镇,而是在一个阶层中,以前不管在城镇还是在乡村都存在一个士大夫阶层,好听点叫乡绅或开明绅士,难听点叫卫道士,有他们维护整个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不管是秀才举人还是官绅都在维护一个传统.这个阶层从新文化革命以来就逐渐消失了,至文化大革命就完全消失了.现在的农村就是经济挂帅,上过学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并且离开了就不在回去,也就没有能力出线乡绅这一阶层来支撑文化上发展.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传统这东西,不破不立,新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朝每代都有新的东西,汉朝的东西在盛唐能找到多少,盛唐的文化在大明又有多少?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从破到立一些的曲折和迷茫那是难免的.螺旋中上升! [写在前面]本着“学术是我们的宗旨,趣味是我们的追求”的本版精神,就借“妙笔生花”里面的宽容气氛,和楼主讨论一下我不清楚的地方,不妥之处,海涵见谅。
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在乡村,现在在书本,往后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讨论任何事情,首先需要正题。楼主的帖子标题是“乡村文化”,可开篇第一句就是对另一个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事实判断。那么,乡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现阶段的乡村,人心浮躁,唯利是图,农民思想空虚,没有信仰、没有目标,金钱万能,是一个空前没有理想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时期。对社会失去信心,只有金钱是万能的,亲情在金钱面前扭曲,爱情在金钱面前一纹不值,物质文明压倒一切,精神文明退居次席。
当然,无论上述等式是否潜含在楼主的文化界定中,但这一段至少说明楼主的文化概念中含有一个价值层面。但这个价值层面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学家所谓“上向流动”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以《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为典型。乡村的核心价值观是围绕家族延续和族群和睦这两个主要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社会,而城市是相对流动的社会。两者的社会结构、社会控制和社会机会不同,用腾尼斯的概念区分即是“社区”和“社会”、涂尔干的概念区分是“有机团结”和“无机团结”,费孝通的概念区分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它们之间的核心区别是前者因人而合,后者因事而合,建立在这个核心差别之上,文化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会有所差异。重点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结构,而只比较价值观的优劣。在文化多元论的视角中,价值观的可比性都是值得商榷的命题。
乡村文化设施: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械、场所、戏剧团、放映队少之又少,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乡村,大队部都被干部卖掉了,村集体名存实亡,更无从谈及文化设施。只有极个别的乡村,村集体还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购置文化设施,这样的乡村只能占到乡村总数的5%。企业、出资购置文化设施的不多,大约只有上千万的企业才有可能添置一些文化体育设施,供附近村民使用。有一些文化设施是靠村民合伙出资购买添置的,这充分反映出一些村民向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一种心情。
这一段文字,让我想起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文字下乡的讨论。“乡下人在城里人的眼睛里是愚的”,但费孝通指出,这种“愚”不是智力之高下,而是见识之多寡使然。如果把城里人放到乡下,也会出现“五谷不分”的现象,但后者很少被看作是城里人“愚”的指标。这一段文字为什么和这个故事有联系呢?选择指标!图书馆、“文化”室、体育器械、场(会?)所、戏剧团、放映队等等,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而不是乡土文化的指征。正如文字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智力的指征一样。
文化群体:正在减少。农民工进城是文化群众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原因直接导致很多年轻农村远离乡村,文化活动后继无人。同时造成农村工作量增加,女性和老年农民被土地上大量的农活所束缚,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精神文化活动。农村工进城本身,对于农村经济有可能成为一件好事,但他们在城市里的境地令人担忧,在文化上与城里人格格不入,暴力事件等造成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不平等待遇。同时,农民工进城目的性极强,就是金钱,急于对物质等经济状况进行改善。农民工也有可能把城市文化带回乡村,但多数都是外壳。
楼主的“文化群体”和“文化群众”的两个概念,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还有“非文化群体”或“非文化群众”,如果有,他(她)们是谁?莫不是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楼主关于文化兴衰或强弱,和其群体规模关联的观点,倒是十分新鲜。不知有无例证。
文化消费:学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文化消费却日渐减少。报刊杂志几乎没有、戏剧演出减少。有人担心,过不了几年,乡村文化将会成为空白。 反文化成份增长:赌博、暴力、色情文化,网络延伸。地下传播的各种教门占据一定地位。电视成为农村最高要的了解外面世界的工具,但电视同时又成为文化的反面。.......
文化人类学的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塑造个体身份的东西。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在一个消费社会中,借助于“文化”头衔而赚取个人金钱的商品,并不是一个社会中的文化内核。文化上孕育的,不是消费的。文化是多样的,只有在正统和伦理的视角下,文化才有“正反”的区别。
不妥之处,就教方家。 是一个空前没有理想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时期
楼主你这句话何止是对现在的乡村?这明显是说现在的都市人的心理状况
我甚至以为偏远地带的乡村还不至于这么堕落
这个现象所含盖的范围应该是指在城市附近的乡村,那种半城郊半乡村的地方
我以为,一个远离繁华的地带不会有这种强烈的逆反的社会意识的形成,因为他们思想单纯,思想单纯是因为接触外物太少,是因为接触得少而缺乏思考,胡适先生不常在文中提到中国人的欠缺思考?所以这类人群如果受到一点鼓动就会出现一窝峰扑过去的集体运动,我觉得这也是缺乏思考
那么同理,别人家买了车,我家也想买,我家还没房子那么我就要有钱买房子
这种观念的形成不是因为都市的影响而生成的么?绝对是
偏远的地方,像缺水多山的闭塞之地,人们有时侯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想有充足的水源,能翻出这座山
他们还不会把思想去抛得那么远
现在的都市人的思维才应该要中国人自己来反思,温饱思淫欲不说,冷淡,无同情心,重利益,一张张脸全像面具一样
真正的乡村不知道还会不会存在?其实明清时代的徽州能说它不是乡村么
它固然有不好的封建的东西,但它亦有它存在的良好的坚固的理由
银子在钱袋里响,嘴里上还吟哦着诗词
这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