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微观基础结构的对策思考
为了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中国外贸企业实践运作能力、提高中国外贸行业的经济效率和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全球化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真正实现由贸易大国逐步走向贸易强国的目标,中国对外贸易微观基础中的各个经营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市场优势”、“生产优势”、“研发优势”和“服务优势”,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服务特色等“质”的提高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扩张,通过行业中的有效分工,从功能定位上进一步完善微观主体结构。自1998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不断地展开。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外贸微观基础的建设也经历了放开经营、承包经营、自负盈亏和深化改革阶段,外贸的微观基础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改革完成了对原有微观主体的改革(重塑)和新主体的创立的任务。具体表现在进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外贸微观基础结束了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的单一化时代,进入了由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外贸企业等为主体的多元化时代。
一、中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对外贸易微观主体结构由单一主体经营转变为多元主体经营的这一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对外贸易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3.2%,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整个外贸行业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低档大宗商品上,这些商品技术含量低,产品差异小,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大,出口商主要通过降低价格拥有市场占有率。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源出现了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技术和质量提高得相当快,提供价廉物美商品的能力不断提高,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比较大,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下降。
(二)中国对外贸易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中国外贸企业经营主要是通过不断扩大规模、不断降低出口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这种经营方式短期趋利行为比较明显,竞争策略过于单一,一旦市场上出现某种商品的市场机会时,一些企业就会将资源集中于现存的某些市场需求热点上,缺乏对自身特点和市场容量及均衡的考虑。据估算,中国由于本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压价竞销造成的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同时,低价竞销不仅体现在一般贸易之间的竞争,还体现在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要经营者的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之间的竞争,使竞争程度加剧。
此外,这种低劳动力成本、缺乏自主品牌、缺乏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不仅获利能力差,而且使企业经常面临着贸易摩擦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加,被反倾销立案的数目分别为:2001年55起,2002年51起,2003年47起,2004年57起,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更是进入了“高发期”,多次受到美国、欧盟、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此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也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施加压力的手段。
(三)中国对外贸易行业整体均衡发展能力不强。近年来中国外贸行业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电子、纺织品服装、轻工业等产品的增长上,这些特定低档产品的增长所吸收的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劳动力投入和政府支持,是其他产品所不能相比的,整个外贸行业由此出现了出口产品过度集中于低档产品的整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而这些特定产品由于其产品特征,对国际市场波动和政治干扰影响比较敏感,外贸行业整体发展的不均衡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
二、中国对外贸易微观主体结构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
中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大宗产品,产品中没有更多的核心技术、较高的附加值和强劲的竞争力。所以当外贸经营权放开,外贸行业由垄断行业转变成一般竞争性行业时,较大部分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型的、分散的、没有稳定客源、没有稳定的出口货源渠道和出口主导产品的企业都将经营的产品集中在这些传统的大宗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从而造成行业的供给过剩,使行业内的企业不得不将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状态。这样就会加剧竞争,引起以生产能力过剩为特征的过度竞争,进一步导致竞争的无序状态。这样一种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外贸企业在经营方式和经营品种上缺乏独特的竞争策略,将竞争的重点放在大打贸易战、价格战等同行间恶性竞争上,缺乏通过同行间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产品的价值链上进行合理分工和定位的全球化经营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对外贸易微观基础建设虽然实现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目标的对原有主体的重塑和新主体的创立,但是对外贸易微观主体结构还需要从功能定位上进一步完善。应该引导各个外贸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建立起来的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确立各自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定位,通过结构升级、错位发展,避开无谓的竞争和内耗,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服务特色等“质”的提高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扩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中国外贸企业实践运作能力、提高中国外贸行业的经济效率、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全球化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使中国由贸易大国逐步走进贸易强国的行业。所以中国对外贸易微观主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对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微观主体结构的对策
要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微观主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必须充分发挥和培育各个经营主体的竞争优势,以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理念确立各个主体在外贸行业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同的功能定位,实施相应的经营战略,以避开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灵活协调的、优势互补的、和谐的外贸微观主体结构,提升外贸行业应对全球化经济挑战的整体优势。
(一)国有专业外贸企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化垄断经营,建立了遍及世界的庞大客户网络和各种产品供货渠道,拥有一批熟悉国际市场行情,懂得国际市场营销管理技术的外贸人才,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同时,还能够组织协调多品种系列产品配套出口。所以国有专业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全球化经营中具有其他微观经营主体无法相比的“市场优势”。国有专业外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合资、合作、长期合同等方式,建立以贸易为主体,以产业为后盾,以资金为纽带,具有交易、金融、情报、组织协调等多功能的国际化、集团化、实业化、多元化的跨国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新的市场空间,在行业中起到全球化经营的引领作用。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长期以来经营出口商品的生产加工,熟悉出口产品生产要求、品牌质量要求和品牌经营惯例,具有雄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拥有生产专利、特有技术、产品诀窍以及知名品牌。所以生产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全球化经营中具有其他微观经营主体无法相比的“生产优势”。生产型外贸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力,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理念,围绕以生产研发这个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上,以创新技术和雄厚的生产开发实力精心培育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在行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中起到引导作用。
(三)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产品面向国际市场,产品包含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良好的品质,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外商投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全球化经营中具有其他微观经营主体无法相比的“研发优势”。外商投资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使生产和销售始终处于高端产品、技术领先产品的前沿,使所从事的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辐射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国内新产品开发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充分体现对中国主导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
(四)私营企业由于拥有一批由原先在外贸专业公司多年从事外贸业务的专业化人才,能够从事跨行业多种商品经营,客户资源丰富,服务专业、范围广,经营成本低,在对外贸易全球化经营中具有其他微观经营主体无法相比的“服务优势”。私营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平台,将服务的着眼点落实在产品推销、货物运输、通管、制单、保险和结算等环节上,运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为国外客户在国内市场上商品和技术的营销和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商品和技术的营销,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