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2lao2 发表于 2007-5-22 10:55:20

高鸿业 教书匠的最高境界

熟悉高老师同数序经济学是一起开始的,高老师仿佛就是经济学的代名词一
般,印象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那种记忆就仿佛是刚入学的孩
童对于老师第一次教大家读拼音字母一般的深刻。纵然有的老师的拼音带有方言
,纵然有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很不现代,但是这个就又仿佛初学
语言,无论周边的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一般。第一个老师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印
象也就如此之深了。

对于经济学来说,学的越多可能越觉得内心的空虚与无知了。遥想当年叱咤
风云,辩论班级的时候,也总是哑然失笑,俯瞰今朝毫无进取
,又总有点荒废之苍凉感觉。蓦然环顾四周,却发现风光无限好,经济学俨然成
了殿堂学问。

曾记得年少轻狂,嗜书如命,沉浸其中的快感,似乎至今想来都感觉性感万
分,书籍多是指定的教材,选择的范围有限。几套教材也曾熟
读于心,对高老师的教材印象颇深。适合阅读之感,但是情有独钟的是每章后的
点评。当时总是当作小品文来读,每次读有有新的感觉,尤其
是看完前面一堆堆的看似美妙,狭窄万分的理论,如同爬到山头看山下的风景,
走到岸边听溪水的感觉一般。曾记得同学年少的一批狂人,独
自享受着书籍带来的乐趣的情景,当然各自的乐趣不同,我的乐趣每每在赏完高
先生的评点。

近来,经济学专业似乎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专业陷于一种纸花之嫌疑,
好的可以摆上厅堂,而众多人的情形就只能飘摆风中罢了。学
经济的同学更是横跨了360行的各个领域,似乎过程和结果的相关性从来只是个假
象而已。但是同时,经济学又是那么的照耀,媒体上经济学成
了理性的代名词,经济学学术上几乎霸占了所有,美其名曰的经济学帝国,总总
有些沽名钓誉之人其身其中。当人多了,就需要排名了,而排
名的理由则变得更加庙堂与高远了,经济学也逐渐分起了主流非主流,逐渐兴起
了海归的脑袋要比土著的脑袋大的社会共识。

在这个体系日渐完美的经济学系统里,要想打入其中,你就不得不按照现有的
安排就服从,去努力,去付出,甚至去屈服。但是,这是个非
常正确与理性(仿佛这个词语变的和选秀一样俗气)的现象,如今的体系也是符
合目前状况最佳的一种选择。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
学似乎更有可能堂而皇之的成为学术主流,话语权也将进一步扩大。

但是,这只是整个经济学系统金字塔的塔尖而已,这个炫耀四方的他见下面更
有更广更宽泛更实际的塔基。而这个塔基无论是从人数还是实际作用而将,则更
为重大,尽管塔基没有塔尖的光芒四射。高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为塔基的宽
大与厚实做出了无可超越的贡献。塔基的受众即包括能爬上塔尖的人也包括一直
做为基石的人,而且为数众多的是不可能爬上塔尖的人。这些人实际中则分布在
了各个行业中,在各个行业中有意无意中运用着经济学的理论,从而影响这社会
的运行与发展。

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老师的作用显然要更大许多。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原版教材
的引进,经济学学原版的似乎成为主流,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是。
高老师一生的年代中,外文教材的引进尚不能全面进入课堂的前提下,高老师的
工作是无可挑剔令人敬佩的,高老师组织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编出的教材无论是
质量还是普及率来讲,国内也要首屈一指。另一个方面,在国外教材大范围进入
国内的情况下,高老师教材的甄别、选取以及章后评点则更显得珍贵与独特。

有人诟病高老师的嫁接甚至误导经济学理论,这个观点显得是如此的苍白与可
笑;有人评论高老师的学术,往往塔基的学术放射的光芒和辐射的范围才更广。
韩语师说指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高老师将老师的品行发扬广大,在这
三个范围之外更有一颗甘为基石的心,而这在现在看来尤为可贵。
仅以此文纪念高鸿业老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鸿业 教书匠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