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科技部部长万钢:最不能容忍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08:18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高端访谈
编者按:五十多年前,党外人士曾大批出任中央政府要职,其后的政治运动又令他们一度消失。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和民主人士的合作有了新的发展,后者大量进入人大、政协等机构,但在万钢任职科技部部长之前,还没有人能进入国务院部委正职行列。而信息表明,民主人士出任部委正职,将不局限于科技部一个孤例。我们相信,这符合各界期待,也将是中共十七大前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
当然,也应该换个角度研判万钢的任职,一方面是“大国崛起”对科技创新能力有极高期待,另一方面,原有科技体制积弊沉重,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呼吁由来已久。因此,我们对万钢还有“非政治”的期待。从我们将近四个小时的访谈看,他不像一个“激进的改革者”,而更强调“凝聚共识”,解决问题。诚如万钢所言,“没有共识,就没有成功的变革”。也许中国科技界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大动作,而是“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期待万钢,等待万钢。
5月11日晚,德国驻上海领事馆,艺术家王小慧被授予“德中友谊奖”,作为王的朋友,以及和德国的渊源,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是此次活动的嘉宾。此时他的身份是“万部长”、“万校长”、“万老师”。
穿梭在人群中的万钢,无疑是焦点人物,他友好地和各界人士握手,回应来宾的祝贺,把“诚惶诚恐”、“责任重大”等词汇挂在嘴边。
万钢坦言,对这一任命,事先没有思想准备。考察他的履历,从德国“海归”到出任科技部部长,仅7年时间。研究汽车的万钢,仕途前进的速度更似飞机。
更早的时候,万钢做过仓库保管员、出纳员,开过拖拉机、当过生产队长。他说:“这段经历特别重要,让我对国情有了深入了解。”
他在德国攻读机械方面的博士。之后长期在奥迪公司工作,从前端的技术研究到后端的销售、售后服务,“在11年的工作里,我都参与过”。奥迪A4、A6等车型中,都有万钢的研究成果。
在前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女士的邀请下,万钢回国,在前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领导下,做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工作,其间又出任同济大学校长,现在则是“万部长”。
这几天,“万部长”正陪国务院领导视察同济大学,5月21日前后,“万部长”将随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访。在他的工作间隙,这位特别的新部长前后两次接受南方周末记者将近四个小时的采访。
尽管事先要求尽量“不谈科技部”的工作,但他还是很礼貌地“有问必答”。
“不能说是破冰”
南方周末:大家似乎更愿意从政治角度看待您的任命,还会联想到建国初期,党外人士集中出任中央政府要职的年代,您愿意看到这样的解读吗?
万钢:解读是媒体的权利,他们可能更关注我的任命是一个政治举措,我个人也认为,让更多的党外人士担任中央政府的部长,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我想,今后这样的举措还会越来越多。
其实,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执政党是很重视党外知识分子作用的,很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过政府部门的一些副职,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进程也很长,我出任同济大学校长,这个位置也是副部级,就是一个例子。
南方周末:但大家还是愿意把您的任命当作一个信号,甚至认为是“破冰”之举,您接任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这层含义?
万钢:不能说是破冰。说实在的,接任的时候,我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尤其被称作“万部长”的时候,感到责任特别重大。至于五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我没有深入研究。好多媒体把我的出任跟五十多年前比较,其实很多情况都不一样。
建国初期,共产党内缺少知识分子,于是很多在民主革命中和共产党结下深厚友谊、经过考验的民主党派人士,出任中央人民政府的部长甚至副总理,这很正常。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应该看到中共的变化,共产党在各条战线都积累了大量人才,很多人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他们相比,特别是在从政经验上,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南方周末:您到北京后,要和部里的党组书记合作,怎么看待未来的这种合作?
万钢:有些人觉得这样的合作不太容易,实际上无论在同济,还是在科技部,我相信,都是一个集体决策和科学民主决策的过程。我们撇开政治、党派不谈,不管位置大小,无论你在引领一个公司或领导一个学校,都不能独断专行,对不对?所谓决策民主化,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决策。
南方周末:您似乎将政治的话题看得比较淡,这和您的企业经历、研究者经历是否有关?
万钢:我在国外大公司工作过,那里面根本就不讲党派。我亲自经历过很多决策,比如说奥迪的董事会会议,我也去听过,很多重大决策在实施前要经过集体决策和民主决策,最后才由总裁拍板。
在同济大学,我们的行政团队和党委之间,合作很顺畅,因为我们都是在想怎样把学校办好。比如确定由谁担任某个学院院长时,我们更多会考虑候选人的能力和学院的需要,而不是先考虑他是不是共产党员。包括我们党委的集体决策,也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只要方向一致,这种决策往往是科学的,对不对?
所以我们不用过多去强调党内、党外区别,不要把集体决策过多地和党派连在一起。更多从民主决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