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繁荣下的微观代价
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新一轮经济增长。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分别增长了10%、10.1%、10.2%。2006年的中国经济沿续了这一增长势头,上半年GDP增长达到10.9%的高速度。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财政收入也保持了高增长,2005年提前5年突破了3万亿元。从企业获利来看,能源及资源类企业、银行、电信、电力、钢铁、有色金融等多种行业的大型企业,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获利能力。中国近一两年的宏观经济,似乎已达到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境界。一般而言,在一个良性的经济体系中,宏观经济的繁荣与微观企业的兴盛相伴而行。套用一句中国老话,“大河里涨水小河里满”,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能够显示宏观经济的繁荣。然而,如果我们观察近几年的企业经营情况,则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形,小企业正处于快速的萎缩状态。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中国的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起步,到1999年左右到达高峰,之后则江河日下。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内资企业实有350万户,比上年净减少30.1万户,下降7.9%。这些是登记在案的个体工商户数据,没有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的消亡,速度可能比这还快。从1999年之后至今,个体工商户的大面积消亡,显示国内的企业发展生态正在变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越来越不易。哪些企业获得了大发展呢?中国企业联合会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41405亿元,相当于同年GDP的77.6%;84家企业利润占500强利润总额的85%,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天然气开采及生产业,以及银行业和黑色冶金业,高盈利主要取决于垄断、市场需求强劲和价格上涨因素。这三个行业的高盈利与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垄断有很强的关系。这其中,国有经济保持“老大”地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49家,占总数的69.80%;资产总计占全部500强资产总量的94.95%;利润占87.99%。私营企业有87家,比上年略有增加,但所占比重仅为17.40%;资产总量仅占500强资产总额的1.73%;利润仅占6.51%。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大树底下不长草,是严厉的政府管制限制了无数襁褓中的小企业。这倒不是说国企和外资有意扼杀中国产业,而是在严厉的政府管制条件下,前者和政府是一体的,后者更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市场门槛费。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那就是国富民穷,消费不振。我们从收入结构上可以看得很清楚: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21691亿元,增长14.7%,税收20461亿元,增长20.3%,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农民收入增长4.3%;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26356亿元,增长21.5%,税收收入25718亿元,增长25.7%,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7%,农民收入增长6.8%;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预计突破30000亿元,增长15%以上,税收30866亿元,增长20%,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6%,农民收入增长6.2%。国民收入增长都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大大低于国家财政和税收收入的增长,国民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当权力越来越多挤压草根阶层的上升空间的时候,无数企业受到限制,经济活力也慢慢消失,财富越来越往政府、国企及外企集中,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非常低效。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为宏观经济的繁荣付出了不小的微观代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