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理解(原创非首发)
叔本华所构建的哲学体系的基础是“意志”,并以此来解释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当然,他的这些哲学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在建立自己的哲学系统的时候他也使用了其他哲学家所表述的概念,在美的形而上学中运用了柏拉图的“理念”,理解了他的“意志”以及柏拉图的“理念”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他的美学思想。但是叔本华的美的形而上学的解释并不是那么的完满,对其进行如下的补充
首先,美的本质是对“理念”的清晰地再现。形而上的美是表现或者存在于物体的,人们认识到美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理念”,“理念”的本质使人感受到了美。美并不是先天存在于人的体内,并不是客观事物激发了隐藏于人体内的“美”,因为某个事物若激发了人体内本身就存在的“美”,那么它是主动的,它对任何一个人所起的激发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此的话每个人对此事物会产生毫无差别的美感,就无所谓审美观了。相反,美就存在于事物之中,人们不同的认识力产生了不同的对美的认识,其实“感受美”这样的话说的实在不是特别贴切。叔本华认为“意志”的存在阻碍了我们对美的认识,事物如果不受“意志”的干扰那么它的“理念”的本质就越发清晰,我们对美的认识也就越多。但是我们生活中有些“美”的概念却受到“意志”的控制,当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子的时候我们就说她是美的,但是这里“美”的概念被歪曲了,它不在是对“理念”的揭示,而是受到“意志”的控制,“意志”强烈的满足的渴望使我们认为她是“美”的,其实这种美是女性对男性的吸引所产生的。渴望得到之物总是“美”的。中国汉字中的“美”,本意为“羊大为美”,可见汉语中最初美的概念也来源于满足口腹之欲。
其次,对叔本华“美”的概念还要补充一条,也是对他的“美”的进一步阐述。即事物对人的无用性,也可以说非实用性越大事物中包涵的美就越多,也就是说“意志”所远离的事物,它可能是美的,如果它不能体现“理念”那么我们同样发现不了“美”。一切的艺术品都是非实用性的,并且也能很好的表达“理念”,所以我们通过艺术品能比较清楚的认识到美,当我们秋季了望金黄的麦田时会发现它是美的,那一刻我们不会认识它所存在的目的(为人而存在)。但是当它们被收割、研磨成面粉,被做成雪白的馒头,我们还会觉得它们是美的么?或许当我们饥饿的时候会觉得它有那么一点美感,但是如上文所说,这种美不是真实的,是受“意志”控制的,是被歪曲了的。
有人认为凡是“美”都能带给人心情愉悦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对美的认识其实是最主要的,而由于美产生的感情只是在发现美的过程中的副产品而已,而这种愉悦的产生用“意志暂时为人松绑”来解释也是较为恰当的。
注:我阅读的是《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译者韦启昌在序言认为应该将“意志”翻译为“意欲”,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诚然叔本华哲学中有一部分来自于佛教的思想,但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是用来解释“世界本质”的,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人生哲学的层面上,在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运用大量的科学事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意欲”一词的确可以让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叔本华哲学世界中“意志”对“人”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这样不免使得初次接触叔本华哲学的人产生一种误读。 引用第0楼zhouhuan23于2007-05-15 23:03发表的 对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理解(原创非首发) :
注:我阅读的是《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译者韦启昌在序言认为应该将“意志”翻译为“意欲”,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诚然叔本华哲学中有一部分来自于佛教的思想,但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是用来解释“世界本质”的,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人生哲学的层面上,在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运用大量的科学事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意欲”一词的确可以让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叔本华哲学世界中“意志”对“人”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这样不免使得初次接触叔本华哲学的人产生一种误读。
呵呵,恐怕误读就是如此产生的。韦启昌译Schopenhauer的“散文”,本来讹误就不少。不过,韦氏将“Wille”理解为“意欲”却未必不可:德语的“Wille”是动词“wollen”的名词化,本身就有“意志”、“欲求”义。如果zhouhuan兄不是一定要将这个“欲”理解为“欲望”(Lust)的话,韦氏的解说似可作一家之言。因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毕竟与佛教还是有渊源的,刻意的规避应该是无益的。此外,哲学的概念,如果仅仅从翻译出来的名词也思辨,自然会被译者左右,恐怕行将缘木求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