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2000 发表于 2007-5-11 00:15:16

卫生部的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就在中国政府和公众都对“看病贵、看病难”给予十二万分关注之时,卫生部日前公布的数据又给国人当头一棒:“我国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持续六年都在增长。”

  卫生部的数据告诉我们:门诊病人的人均医疗费用2001年为93.6元,但到2006年就涨至128.7元,涨幅为37.5%;住院病人的人均医疗费用2001年为3245.5元,2006年就涨至4668.9元,涨幅为43.9%(不知为什么在报道中没有提及这个更大的涨幅)。六年来,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每年的增长幅度基本都在7%至9%。



  更令人意外的数据是,在医疗费用上涨的同时,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2006年,在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中,药费为65元,占50.5%;在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中,药费为1922.0元,占42.7%。这样的趋势对于试图以控制药价的方式,达到解决看病贵现象的努力,不啻是一个不幸的消息。

  正说着医疗费用的事,恰好又有另一则报道可与其相互印证,从5月15日起,国家发改委又将对260种西药进行限价。记者告诉我们:“据悉,这260种药品降价后,所有1500种国家定价药品价格已全部调整到位。”最有意思的是记者的评述:“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发改委药品‘大降价’时代的终结,今后国家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将由集中大规模降价转变为定期微调。”“事实上,在‘药价频频降,百姓没感觉’的同时,政府部门已经正视这一问题:光靠降药价解决不了‘看病贵’的难题”。看起来,有关部门费了半天劲也有点泄气。

  现在看来,医疗卫生这潭水可是够深的。原先,国人的想法是这样的:医疗费用高,是因为药价高;药价高是因为医院自己卖药,而且可上浮30%;因此,只要把医药分开,而且从源头把整个药价降下来,“看病贵”的问题就解决了。可没想到,综合各种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却是:药费并非医疗费用上涨的决定因素———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6年,药品费用只占医疗费用的42%至51%。在这个令人颇为沮丧的结论背后,掩藏着的是医改所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下,市场失灵时,可以找政府;政府失灵时,可以找市场。现在有人主张还是要靠市场,但是,一则世界并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市场解决了医疗卫生问题的。有点接近的是美国,可人家还是对老人和穷人有个特别的制度安排。同时,美国的医疗制度是被世人所诟病的,如今美国的“医改”业已成为民主党想在竞选中胜出的一张王牌。二则,在中国,“市场”等于涨价,有人说这不是市场的错,我们应该等待一个“好市场”的到来,那么,“坏市场”什么时候才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让“好市场”出来登台亮相呢?

  恐怕我们还是要靠政府,但迟迟不见出台的“医改”方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希望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来源:北京青年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卫生部的数字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