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窗集 宏观理论溃不成军(二之一)
南窗集 宏观理论溃不成军(二之一)二○○○年的春天,曾获经济学诺奖的牛津大师J. A. Mirrlees到港大演讲,讲题是以「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 wage theory)演变出来的失业解释。效率工资的要点,是雇主刻意地把工资提高,高于市价,鼓励员工,彷佛在驴子前头挂着红萝卜,也在后面加鞭。工资高于市,失业就容易解释了。有几位学者以效率工资分析而获诺奖,其中一位提到我一九七七年发表的文章给他启发。该文说优质座位的票价刻意偏低,因为老板要优质座位先坐满,使开场后购劣票的不能坐到空置的优质座位去。
Mirrlees在港大演讲时,我作主持,讲后是听众提问时间。我说:「既为主持,行规说我是不能提问的,但这次我不仅要破例,而且是提问的第一个。」跟着问:「你的失业理论是基于时间工资合约(wage contract)的。今天的中国,这种合约差不多不存在。中国工厂要不是以件工(piece-rate contract)算,就是以一个基本工资加奖金或花红(bonus)。没有单以时间算工资的安排,你的理论岂不是全盘错了?」大师风范, Mirrlees立刻同意有奖金或花红的安排,他的分析不管用,但不明白为什么在件工合约的安排下,他的理论也不管用。
当时是提问时间,身为主持,我不能多作解释,何况件工这回事,说来话长。行内分析件工合约的文章是有的,但没有一篇知道这种合约是怎样的一回事。一九六九我开始跑工厂,实地调查件工合约,知之颇详,其后以之为重心,一九八三发表《公司的合约本质》。二○○二写《制度的选择》,再引用调查件工的心得,手起刀落,把自己十分欣赏的鲁宾逊夫人的效率单位(efficiency unit)分析杀得片甲不留(见第四章第二节)。这可见漠视真实世界是经济学发展的致命伤。
牛津大师显然不知件工合约是怎样的一回事。不是工人以产出件数算工资那么简单。工厂老板收到买家的打价要求,说明产品如何,数量多少,交货日期等等,一般当然也要求看样板了。老板算价,原料与其它成本外,件工的每件工资要看工人愿意接受多少,往往要洽商。这是说,件工工资的厘定,接单与否,要看市场形势。经济不景吗?竞争依旧,件工工资要向下调整,否则老板有单不接,工人面对减产的情况,大可商量。
像奖金或分红制那样,件工合约所含意着的工资于是有弹性,失业不容易出现。以时间算工资,向下调整有困难。老板说要减工资,凭什么可以说服员工接受呢?说没有钱赚吗?员工不容易相信。说生意要亏蚀吗?员工不跑掉才怪。何况好些时,例如香港,政府或公立机构的工资不减,私营的要减,说服力就更小了。奖金或分红合约的工资有弹性,因为基本工资够低,生意不对头奖金或分红自动向下调整。件工合约的工资有弹性,因为每件买家愿意出多少钱,扣除其它成本,可以直接算出工人产出的所值。
写到这里,要顺便说一下政府推出最低工资政策这个老话题。我反对中国推出最低工资,某君指出美国有正规学术报告,说最低工资对失业影响不大。蠢到死,最低工资对失业的直接影响不会很明显,但因为约束了分红合约与件工合约的选择,雇用合约就失去了调整工资的弹性,对失业的间接影响变得严重了。最低工资阻碍了分红合约的选择,因为时间工资够高,分红没有空间。最低工资阻碍了件工合约的选择,因为时间工资够高,以产品件数算某些工人达不到最低工资的水平。一件完整的产品,其中多个部分每部分可按件工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就因为工会的压力,件工被政府定为不合法!
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众君子似乎不知道,如果没有雇用劳工,失业不会存在。任何人都要生存,雇用劳工不存在,任何人皆自己「雇」自己,何失业之有哉?好比中国昔日的传统农业经济,各家自扫门前雪,从爷爷到子孙到老婆妾侍,不管是从农或从工或从商,皆家庭自生自灭,何失业之有哉?产品市场是有的,但雇用市场小得很。遥想神州当年,被聘用或被雇用的是「仕」,学而优则仕也。当时做官的被聘用,聘书是合约。有失业吗?没有。被皇帝上头「炒鱿」时有所闻,但被炒后「辞官归故里」,回到乡土工作去。被贬的也有,但算不上是失业。苏子被贬到海南不是失业,而旷达如苏子还可以写出好文章。
是的,失业永远起于雇用或聘请合约出现了问题。这是说,失业是一个合约「失败」的现象。搞起宏观经济的凯恩斯,不明个中道理,只考虑时间工资,说这工资向下调整有顽固性。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凯氏对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开出的药方,是增加投资,增加消费,市场不增加,或增加不够,政府要亲力亲为,促成后来的大政府形势。
佛利民不同意凯氏之见,著书立说,指出当时联邦储备局对货币量的供应,处理频频失误,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我认为那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不是主要的。美国当时已有反托拉斯法,有福利经济,有最低工资,而工会早就林立了。有了这些,阻碍了雇用合约的自由选择。局限有别,通缩对经济的杀伤力激增,在这情况下,增加货币量,搞起一点通胀,对失业是有帮助的。但如果美国当年不搞三搞四,因币量不足而引起的通缩是不会导致大萧条的。这方面,中国九十年代后期是重要的例证。当时官方的通缩率百分之三,考虑到产品质量同期急升,这通缩率会在百分之十以上,而楼价则下降了七成!失业率怎样呢?基本上不变,更重要的是经济继续急升。这是因为北京当时没有推出福利经济,少管最低工资,雇用合约的选择一律自由。
因为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而搞起来的宏观经济学,一无是处,开坏了头,发展下去岂非废物哉?(二之一)
(按:上期说郑州机场的咖啡事件,是深圳机场之误。)
壹周刊 张五常2007-05-1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