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蹦极”之道:让历史警示未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A股市场以前发生过的异常状况,今后难免还会重现,整理历史的数据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索未来。股市暴跌往往是市场的波动性在利空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反应。在投资者中间至今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定律:熊市中股指小幅连续下跌然后报复性反弹,牛市中小幅连续上涨后癫狂性暴跌。
从1996年12月16日A股设定个股单日涨跌幅10%的界限开始,十年之间,沪指经历了数次单日幅度超过6%的大涨或者大跌。在每一次突如其来巨幅波动背后,有哪些不能被忽视的或者正在被忘记的?
反思暴跌:无法解读的诱因
刘瑛
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总会因为一些突发性“事件”而大幅动荡,这些“事件”可能实际存在,也有很多在后来被事实证明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A股市场以前发生过的异常状况,今后难免还会重现,整理历史的数据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索未来。
股市暴跌往往是市场的波动性在利空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反应。至今通行着一条不成文的定律:熊市中股指小幅连续下跌然后报复性反弹,牛市中小幅连续上涨后癫狂性暴跌。
今年2月27日,上证指数出人意料地暴跌8.84%,创下十年来单日最大跌幅,这也是中国A股市场自1996年12月16日起实行涨跌幅限制以来,上证指数的历史第四大单日跌幅。
与之前的暴跌不同,“2·27”的暴跌看不出任何消息面的征兆,当日纷纷扰扰的市场传言至今也未能兑现,也没有一个让各方毫无争议的理由能够解释。
而之前的两次单日暴跌——1996年12月16日、1996年12月17日,似乎都能从当天可以突然释放的重大消息中窥见做空的动机。
1996年12月16日,是A股市场实行普通股票10%涨跌幅限制的开始,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却双双用跌停来迎接这一新政。当日,上证指数重挫9.91%,深证成指跌幅为10.08%。次日,即12月17日,上证指数再度暴跌,跌幅为9.44%,深证成指跌幅为9.99%。
有市场人士给出的解读是,A股市场“喜欢”用暴跌迎接有利于市场规范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这从侧面表明,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当时市场内存在大量不规范资金,而这些不规范资金在市场规范的时候,不得不撤出市场。
类似的情形还有1997年5月22日,当日上证指数暴跌8.83%,这是上证指数的第五大单日跌幅。当时消息面的诱因是监管机构为规范场内资金、防止股市过热,严禁包括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三类企业入市。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沪深股市反而以大幅下挫的方式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大法。当日,上证指数暴跌7.61%,深证成指暴跌6.24%。此次暴跌有可能是因为“5·19行情”启动后股指上涨过快。当时上证指数从1057点出发,一个多月便冲上1755点。7月1日暴跌后,股市下挫到1357点,经历了不到半年的调整,又迎来新一轮上涨,牛市行情持续一年半,创下2245点历史新高。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离我们最近的“2·27”,上述解释都派不上用场。2月27日前一个交易日,2月26日,也是农历猪年的首个交易日,股市还是喜气洋洋,上证指数还上涨了1.4%。但是第二天却突降狂风暴雨,上证指数跌幅达8.84%,深证成指跌幅达9.29%。
当天,许多投资者试图猜测暴跌的诱因,包括央行即将加息、股指期货提速、基金遭遇赎回、征收资本利得税等,但是后来这些消息却未被证实。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策略分析师陈李当时就指出,传言都不是有力的论据。
后来,又有投资者将“2·27”原因归结为,日元利率上调,导致国际资金撤出亚洲股市,对A股造成压力。尽管这一全球金融市场突发性事件与大跌时间吻合,但具体的关联程度没有公认的论据支持。
不过,从这一分析来看,中国A股市场正在由一个较为封闭的消息面主导的市场,向着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市场逐步转变。
与“2·27”最为相似的一次大动荡是在1998年8月17日,这是上证指数第六大暴跌单日。当日上证指数下跌8.36%,深证成指下跌7.57%。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周边市场情况极为不稳定,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存在多种猜测,而且国内面临严峻的洪水自然灾害,一时间风声鹤唳,股指飘摇难定,用一次暴跌来宣泄了积累长久的多种利空因素。
京华创业集团的投资经理赵启欣称,与1999年至2001年的那轮牛市相比,现在的机构投资者实力已大大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也在提升,所以最近十年以来,市场波动幅度相对不大。但是,占投资者大多数的还是散户,而且最近正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第一次踏进股市,不排除未来波动仍将会突袭股市的可能。
业内人士还表示,在沪深两市设10%的涨跌幅限制以前,上证指数单日跌幅曾多次超过8%,其中1995年5月23日单日跌幅曾高达16%,但是和设立涨跌幅限制之后的单日下跌幅度已经不具可比性。
狩猎井喷:与暴跌如影相随
刘瑛
自1996年12月16日中国A股市场实行10%涨跌幅限制以来,上证指数共有9次单个交易日涨幅超过6.5%。
尽管股票市场的井喷可遇而不可求,但是相对由突如其来的新闻引发的“井喷”,少数几次的技术性超跌反弹,投资者更容易把握。
上证指数前三大单日涨幅均是受消息面因素刺激,前三大当日涨幅也均超过9%,分别是2001年10月23日,涨幅9.86%;2002年6月24日,涨幅9.25%;2000年2月14日,涨幅9.05%。
2001年10月22日晚,证监会紧急叫停《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即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受此消息影响,10月23日,上证指数惊人地暴涨了9.86%;深证成指暴涨了10.00%。
除个别情况外,单日暴跌总是出现在牛市中,而单日井喷往往出现在熊市中。2001年10月23日的井喷正是出现在熊市中。《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于2001年6月12日,随后A股市场以连续下跌来宣泄情绪。至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已从最高点2245点下跌至1515点。
许多投资者事后认为,10月23日的井喷是市场下跌30%后由消息面因素引爆的报复性反弹,但是这样的政策引导的突发上涨行情很难把握。
上证指数第二大单日涨幅和第一大单日涨幅如出一辙,同样是消息面因素刺激,同样是在熊市中报复性反弹,同样是和国有股减持有关。2002年6月23日,国有股减持正式停止,A股市场出现了著名的“6·24”井喷。6月24日,上证指数上涨了9.25%,深证成指上涨了9.34%。
上证指数第三大单日井喷出现在2000年2月14日,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出台,沪深两市跳空高开并一路上行。收盘时,上证指数上涨了9.05%,深证成指上涨了9.36%。
相对而言,上证指数第四大单日井喷是投资者最容易把握的一次短线获利机会。2005年6月8日,上证指数上涨了8.21%,深证成指上涨了8.38%。究其原因,这是一次典型的技术性超跌反弹。
自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创下2245点高位以来,A股市场虽然偶有数月出现小幅反弹,但是长期趋势始终是一路向下。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甚至一度跌穿1000点大关,创下998点的8年新低。
当时恐惧的乘数效应在发挥作用,很多人士预测A股市场还会继续下跌。但更为理性的判断是,在1000点附近,上市公司市盈率上涨的空间则远远大于下跌的空间。如果投资者在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时入市,抄底盈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投资亏损的风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998点之后是迄今为止可能都远未结束的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
随后的两次暴涨也相对容易把握。暴涨前的交易日,受消息面因素影响,股市在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突然间非理性暴跌。随后自然是一种恢复性反弹。
1996年12月16日,A股市场实行普通股票10%涨跌幅限制,上证综指重挫9.91%。深证成指跌幅为10.08%,紧接着的下一个交易日股指继续暴跌,但在12月18日,上证指数上涨了7.42%,深证成指上升6.29%,出现恢复性大幅反弹。
这两次股市大幅度涨跌震荡均发生在一段上升行情中,可见非理性下跌往往是买入优质股票的绝佳时期。
上证指数的其他单日涨幅均未能超过7%。
2002年1月31日,有媒体报道证监会召开市场分析座谈会。受此消息面因素影响,上证指数盘中一度向上突破1500点,收盘时上涨了6.81%;深证成指上涨了7.31%。这是A股市场在连续下跌后由消息面因素引爆的一次反弹,随后市场展开了2002年上半年的反弹行情。
1999年9月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这“三类企业”所开立的股票账户,既可用于配售股票,也可用于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受这一消息刺激,当天股市跳空高开,上证指数上涨了6.59%,深证成指上涨了6.37%。
1997年7月份,泰国发生金融危机,随后长达两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全面爆发。A股市场也多少受到牵连影响。1997年9月22日和23日,上证指数先后下跌了6.80%和5.62%,24日上证指数报复性反弹了6.53%。
股市短期的暴跌和暴涨经常互相如影相随。相对于单日暴跌而言,单日暴涨的幅度略显偏弱。暴跌时的恐慌性抛盘会加剧暴跌的幅度,并强于上涨时主动性买盘对上涨的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