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 内地物价飞涨 CPI未反映
北京观察 内地物价飞涨 CPI未反映近日到东方广场的星巴克咖啡店,跟往日一样要了一杯拿铁(Latte)咖啡,掏了23元付款。服务员说:「不好意思,是25元(人民币,下同)!」
原来,北京的星巴克咖啡在上周悄悄加价,不少产品加幅都在10%左右!以一杯最普通的中杯美式咖啡为例,价格就从19元调高至21元。
星巴克咖啡 23元变25元
这次美式咖啡连锁店加价,对在北京工作生活、泡咖啡店已成为习惯的白领或境外人士而言,终于可以切身感受到北京面临的通胀压力了。
由于北京的租金显著上升,工资、原材料、水、电、燃气等费用上涨,加上粮食价格去年底以来大幅上涨,在北京的不少外资连锁食店如肯德基、吉野家及其它食店,近期均悄悄加了价,当中大多数食店的加幅在10%左右。
今年3月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举行期间,香港记者已感受到北京的通胀压力。北京饭店一家被记者称为「香港记者食堂」的日本餐厅,午市套餐从去年同期的 60至70元左右,大幅加价至98元或以上,涨幅逾50%,这还未包括15%的服务费,一些人因此转移到附近王府井的食店。
不过,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3.3%,扣除了粮食和石油价格因素后,内地的核心CPI只有0.9%!
首季CPI仅升3.3% 惹质疑
火车票价加了、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了……,在全国各地居民物价涨声一片之中,国家统计局的CPI数字显然跟广大百姓的感觉不太一样,难怪近年不断有人对统计局的CPI数字提出质疑。
有意思的是,在统计局公布CPI数字的同时,内地近期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只有15.9%,比去年同期下降6.7个百分点,即有高达84%的居民对物价感到不满意!
在北京生活了近一年,笔者近期感受到北京食店的加价风。北京的朋友说,今年以来,食用油的价格在过去的4个月,就上涨了约15%,衣食住行价格之中,食、住的价格涨幅最大。
食品价和公共产品及服务价格涨价,对富者和高收入人士而言,是九牛一毛,但对一般老百姓和低收入人士,就意味着可能要节衣缩食,降低生活质量来弥补涨价带来的支出,难怪民众对物价的满意度那么低。
然而,为甚么统计局的CPI与居民切身感受到的百物飞涨有那么大的落差呢?物价指数为何不跟着老百姓的感觉走?
统计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造成了近年CPI比较低,未能真实反映出内地民众消费购买力的变化,也未能真实反映通胀。
国家统计局没有对外公布各种商品或者服务类别,在CPI统计篮子中所占的权重,外界仅知道食品类所占的比重最大,但不知具体权重,专家推算估计食品的权重可能占了40至45%。
不计算住房 难反映现况
不少学者认为,商品房没有计算入CPI,而教育、医疗、住房的价格是内地近年来升幅最大的产品,涨幅远远超过CPI,由于这些产品在CPI产品权重被严重低估,这造成了CPI低估了消费价格。
「衣食住行」是广大百姓生活中必须的四种基本支出,但统计局以住房是长期消费品和投资的两重性,而将其排斥在物价指数之外。在现行的「居住类」指数中,并不包括这一指标,只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水电气燃料等,因此,商品房价格上涨,反映不到物价指数上来。
CPI统计比重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令CPI未能真实反映消费价格变化,削弱了对通胀的预警,并可能影响政策的出台时机。居民消费价格统计上的缺陷,难怪央行近年愈来愈重视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变化。
北京可能是全国有钱人最多的城市,全国有钱人都喜欢往北京跑,各省市官员、内外资大企业经常要在政策和审批地的北京做工作,这支持了北京的大量高级消费食肆和娱乐场所,难怪北京以商务客为对象的高级食肆、豪华会所愈开愈多,而且生意都是那么红火。
香港经济日报林美芬 本报驻北京记者2007-05-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