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缺乏 珠三角产业升级依然尴尬
人才缺乏 珠三角产业升级依然尴尬邱林
与人口剧增相对照的是,珠三角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远低于京沪,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七点二六。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仅为北京的三成六,上海的近五成,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珠三角未来的发展需求。对此人才危机,专家称,关键在于通过产业调整、城市的福利政策、对人才有合理规划等手段来实现。(4月7日中新网)
长期以来,珠三角对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都比较少、缺乏培养技术人才的机制。数据显示,珠三角的高素质人才水平低于京津冀,也输于长三角。长三角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堪与珠三角争锋的区域经济地带,正在强势崛起,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由珠三角的“一枝独秀”演化为二者的“并驾齐驱”,无论是在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区域内企业的品牌优势上,珠三角都已经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困境,是高素质人才、高新技术缺乏等因素作用的结果。过去的20年中,珠三角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起飞,但也形成了“制造基地”的固定角色,虽然有一些家电企业,如王牌、康佳、格兰仕等著名的制造商,一些跨国公司如诺基亚和飞利浦也在此设有制造基地,但其单纯制造和OEM(亦称为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的色彩比较浓厚,很少有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设在这里。
目前,珠三角有很多来自日韩、港台地区的外源型企业。而这种外源型企业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企业,只是一个车间,因为它没有销售、没有投资、没有技术研发部门,只是一个生产环节。这种模式在当时劳动力供应充足而又极为低廉的情况下,为经济的发展迅速积累了资本。但这种外源型企业大量地驻守在珠三角,长此下去将造成珠三角两个不足,即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
有一个现象足以证明,广东这几年虽然竞争力的排序在全国比较领先,但是广东的经济增长后劲已经明显落伍在浙江、江苏、山东后面,其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大概是前6位,其竞争后劲居然还落伍在山东后面,这不得不令人反思。
珠三角过去承接的是日韩、港台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这种低效率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产业升级的需要,有专家声称它“也许已经走到了尽头”。此外,珠三角的大多数企业不像长三角,长三角的企业是做自己的品牌,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而珠三角的大多数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都是国外生产的,主要给外企、台商做加工。
从长远来看,在珠三角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向劳动力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必然导致更高的劳动报酬水平,相应地,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民工荒”之后,珠三角将面临一个同样严重的问题,即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它将成为珠三角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个普遍共识是,如果不利用当前的契机进行产业升级的话,珠三角未来的发展非常令人担忧。珠三角要摆脱产业升级的尴尬,真正走出困境、迈向国际,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跨越外源型企业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引来高新技术在本地孵化,让新的产业集群加速生成,形成数十甚至数百家企业的群落,进而形成产业分工或市场竞争,带来珠三角巨量产业规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解决一个问题,是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高科技产品,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推动珠三角产业升级进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