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来华敲市钟 满脸堆笑难掩其惨淡业绩
2007年04月29日 10:48李默风
纳斯达克之心,路人皆知。
北京时间2007年4月3日晚上9点30分,纳斯达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鲍勃·格雷费尔德、美国驻华大使兰德和新浪、百度、携程等10多家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中国企业一道,在北京敲响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纽约纳斯达克7层楼高的大屏幕直播了这一场面;同时,纳斯达克的演播室也把这一盛况向全世界进行转播。
开市钟是纳斯达克虚拟市场模式的一个重要仪式,一般被用来纪念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和其他一些庆祝性活动,此次专门为一个国家举行远程敲钟仪式尚属首例。
纳斯达克为什么要给中国企业如此殊荣?其敲钟示好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目的和苦衷?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40家中国企业的总市值尚不足300亿美元,它们贡献的利润还十分有限。因此,纳市对外宣称的“庆祝中国公司上市”甚为勉强。另外,近几年来世界各大交易所竞争呈现白热化,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饱受挫折。尤为不幸的是,越来越多原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如今已经改投纽约证交所等竞争对手的怀抱,其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纳斯达克对在华敲钟之举闪烁其词,但并不能掩饰它急于抓住在年均9%的经济发展速度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谋求海外融资的巨大商机。钟声响起,其实也是纳斯达克为抢夺上市资源而擂响的战鼓。
往事不堪回首
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原是隶属于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非赢利全资子公司,2000年4月14日,时任协会主席兼总裁的弗拉·扎布决定把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改变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且能够24小时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三个市场连续交易的营利性公司,从此便开启了它另一段坎坷的旅程。
调查表明,在脱离NASD之前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成交量都远超纽约证交所。1997年以前的十几年时间里,有将近700家纽约证交所客户改投其门下,但随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2000年之前的3年间,只有24家公司改投纳斯达克的怀抱,尤其是在2000年高科技股泡沫破裂后,它的指数接连走低。与此同时,上市资源流动开始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在2000年到2003年中期这3年半的时间里,就有109家上市公司离开纳斯达克改奔纽约证交所,二者的交易量差距因此迅速缩小。
“市场信心持续跌落,我们的气数似乎一点一点地被纽约证交所吸走。”一位纳斯达克前员工这样形容当时的境况,“股东们各个都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躁不安,他们急需有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他透露说,截至2003年3月底,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股票的总市值已跌至1.88万亿美元,与最高点时的6.71万亿美元相比足足缩水了72%。
2003年5月,具有“救世主”色彩的鲍勃·格雷费尔德出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并在上班的第一天就解除了所有执行副总裁和副总裁的职务。当年10月,已经亏损了8800万美元的日本纳斯达克被紧急叫停;一年后,运行5年却只吸引36家上市公司的欧洲交易中心也被关闭;同时,格雷费尔德停止与伦敦交易所合资的股票期权交易业务,纳斯达克的上市计划被迫延迟,弗拉·扎布精心规划且已实施了3年之久的全球扩张计划至此正式流产。
大刀阔斧虽然让焦虑的投资者们看到了希望,但并不意味着纳斯达克就能重造昔日的辉煌。
格雷费尔德认为,纳斯达克要想吸引更多的股票就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改进和增强现役的交易显示系统——超级蒙太奇,并通过给做市商提供回扣的方式,把流失的客户重新拉回身边;另一方面则是收购一个竞争对手的敌对ECN(提供股票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电子市场),以此扩充自己的市场份额。然而,这两项计划的执行情况却大大超出格雷费尔德的预想。
首先,美国证监会对格雷费尔德的回扣提议长期不予表态,这彻底打乱了纳斯达克复兴计划;其次,收购政策虽然能立竿见影,但很容易被对手模仿,并遭到被收购对象的强烈反对,这一点在收购伦敦证交所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据悉,自从2006年3月首次提出以24亿英镑收购伦敦证交所失败后,纳斯达克又于同年11月20日给出27亿英镑的收购价格,但也仅在数小时后就被伦敦证交所拒绝。12月12日,卷土重来的纳斯达克第三次宣布敌意收购伦敦证交所,但随着2007年2月10日伦敦证交所一份说明报告的公布,格雷费尔德再次碰了一鼻子灰。
伦敦证交所强调,自己的业务正蒸蒸日上,而纳斯达克为了达到收购目的至少已经为自己增加了50亿美元的贷款压力,“它将因为自己的野心品尝苦果,它的管理层也必将在以后的日子里为生存战斗,而不仅仅是降低运营成本和减少亏损”。
中国成为关键筹码
对于伦敦证交所的说法,格雷费尔德并没有站出来表示否定,这种近似默认的态度令人更加确信纳斯达克眼前的窘境,而来华敲钟也只不过是因为它把中国当成了赢取未来市场的关键筹码。
知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虽然欧洲和日本市场的相继失守令纳斯达克大伤元气,中国业务的两名拓荒者——徐光勋和黄华国又先后离职,业界一度盛传它会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但结果却大出众人所料。这位知情人士指出,让纳斯达克开始意识到,初尝资本运作的中国市场或将成为自己谋求翻身的下一块“掘金地”,恰恰是它对自己与纽约证交所之间差距的发现。在近似相等的上市公司数量下,为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带来了近9000亿美元的市值,而纳斯达克认为自己手中的200多亿美元应该还有更大的扩张潜能。
2005年3月1日,从上百位侯选人中脱颖而出的劳伦斯·潘被任命为中国首席代表兼亚太区总监。对于此次耗时1年多才完成的人才选拔,业界普遍认为这足够说明纳斯达克对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渴望。而事实也证明,劳伦斯·潘的到来不再是像前任那样只给中国企业一个区域代表的印象,而是处处强调“在华的每一服务对象都有整个纳斯达克团队在支持”。他频繁出现在各种推介会和论坛上,并主动与国内产业界、协会组织沟通,积极开展宣讲,改变企业及相关部门对纳斯达克的认识。然后,不失时机地与中国的企业老总们把酒言欢,告诉他们选择去纽约证交所上市和选择纳斯达克在费用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只要它们肯来,他甚至还会许诺为它们配备一个专门的服务小组,这一做法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方数据显示,劳伦斯·潘两年任职期间约有20家公司在他的直接鼓动下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客户的流失。另一方面,在去年10月24日,纳斯达克公开宣布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署了旨在增进交流与信息共享的合作备忘录,这也是它在与亚洲同行合作取得的最新进展,表现出其意图征服中国市场的雄心。
2007年4月4日,纳斯达克宣布将从2007年第2季度起推出纳斯达克中国指数。该指数由在纳斯达克、纽约证交所和美国证交所上市的30家中国企业组成,总市值达6000亿美元以上。随着该指数的推出,纳斯达克将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大的知名度,以及提供进入美国市场吸引全球投资者一条更为广阔的渠道。
纳斯达克国际部总裁克劳斯威尔毫不掩饰地说:“中国指数的推出将进一步强化那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的信心,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我们除美国外最重要的市场。”他甚至还向外界透露,对自己能够用中文点菜感到无比自豪。
能否如愿
2007年3月12日,纳斯达克在没有解除劳伦斯·潘职务的情况下,再次任命旧将徐光勋为联席中国首席代表,负责发展与有潜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的关系,并维护与国内现有上市公司的关系。但这种双首席制的做法立即就因为劳伦斯·潘的辞职而宣告失败。尽管纳斯达克方面一再表示,“劳伦斯·潘的辞职完全是出于个人原因,与公司人事调整没有任何关系”,但还是有分析人士认为,双首席制凸显了纳斯达克对中国市场的不自信,因此,其敲钟示好之举对它提高在华份额有何帮助还是一个疑问。
目前,纽约证交所依然是纳斯达克的最大威胁,它们推出的竞争举措也是如影随形。而在二者身后,伦敦证交所、东京证交所和新加坡证交所等所谓的“第二梯队”也在虎视眈眈,它们当然也不会让纳斯达克好过。对纳斯达克而言,在未来2年内它还有可能遭遇中国本土对手的抗击。因为从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内部已经透出消息称,中国将在2008年结束之前建立针对新兴公司、上市要求较低的新证券交易所,且将与纳斯达克相类似。
“纳斯达克要想实现自己做大中国市场的目标,只能依靠推行一系列优于对手的新策略。”不少业内分析人士如此断言。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劳伦斯·潘苦耕中国市场两年虽然让纳斯达克的名声响遍大江南北,但他习惯于把Google、英特尔当成最成功的案例来向市场推荐。而国内企业一样发现,纳斯达克已经吸引的本土公司也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实现暴富梦想的摇篮,这无形中阻碍了它的业务拓展。另外,在2007年2月5日,纳斯达克宣布提高上市公司年费。尽管幅度不大,但由于遭到部分公司的强烈反对,也令人不得不怀疑此举是否得当。
“它或将再次面临上市公司叛离的尴尬局面。”有人士日前担忧地说,“由于纳斯达克日前邀请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副主席、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倡导者之一的迈克尔·奥克斯利担任非执行副董事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担心自己受到的监管可能因此加重。为此,它们开始产生了离开之意。”
据悉,2007年2月3日,惠普公司宣布撤出纳斯达克,而美国最大的医院运营集团HCA更是不惜投入210亿美元巨资把自己重新变成一个私营公司。与惠普公司不具说服力的“退市是为了降低两地上市交易成本和管理负担”理由不同,HCA的负责人直接向媒体坦言,“退市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如此看来,敲钟过后的纳斯达克最紧要的是做一次深刻反思!
来源:IT时代周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