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l999888 发表于 2007-4-29 00:53:52

央行调控新特点:提前下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 07:31 经济观察报
  张涛/文

  仅在一个季度之内,央行基本就动用了手中所有的调控工具。

  观察央行一季度的调控频率,已由去年的“季度调控”变为现在的“月份调控”。这一方面说明央行的调控压力依然巨大;另一方面则表明央行在相对狭小的政策空间和相对不足的独立性的条件下,正在通过增强政策的预见性来提高调控的有效性。

  在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之下,2006年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行政性调控的后遗症也正在显现,从而形成了今年来势汹汹的反弹势头,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老问题,以较强的预见性弥补相对不足的独立性的央行调控之路将会更加坚定。

  调控新特点

  包括周小川、吴晓灵、胡晓炼、易纲在内的多位央行官员,在不同场合均强调,流动性管理依然是当前央行的工作重心,同时对关于中美利差制约价格工具的使用,央行调控目标是否包含资产价格泡沫化等争论,都给予了明确——— 央行将密切关注资产价格变化及其可能蕴涵的风险,将发挥利率杠杆在平滑和抑制经济过热以及资产价格膨胀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央行在下一个阶段的调控中,手段将会进一步丰富。

  仔细观察央行今年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则发现其调控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正在增强。

  在时机的把握方面,已经打破了过去周五发布、预留缓冲期的特点,而选择在决策层新精神公布后,或是关键的经济运行数据出台前夕。这反映出,年初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提高调控的三性要求后,各调控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正在改善,调控更加注重依据先行指标对经济运行的预判,变“被动应对”、“被动化解”为“主动出击”、“提前消化”。

  但不可否认:结构性失衡问题难在短期内扭转,况且各部门措施效果还存在一定时滞;在消费难有较快改善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恐怕还要由投资和外贸来担当,由此,巨额外贸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压力依然很大。因此,今年以来,央行不断加大资金回笼力度,而且重启了3年期央票。但伴随央票发行量日渐增加,到期票据量也随之增加,央票回笼货币的效果逐渐削弱,这就需要央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流动性管理。

  不会“出其不意”

  对于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来扭转高增的贸易顺差,一直存有争论。从2006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变化与贸易顺差增长的关系来看,实际数据反映汇率的调整对于抑制顺差的作用不明显;日本的经验教训也证明,单纯依靠汇率的变动无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而很可能适得其反;况且,由美元、日元贬值带来的全球性流动性过剩,仅仅依靠人民币的升值是无法矫正的,反而会极大地伤害本国经济福利。

  贸易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实质是伴随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性的经济结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渗透进来,他们与中国的国内经济问题交织,就出现了现今经济上的内外失衡。

  流动性过剩问题,其实不是怎么减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和提高高收益外部资产等举动说明:决策层对此点认识已逐渐清晰。因此,综合考虑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相信今后中国的汇率政策不会“出其不意”。

  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决策层对于当前经济的判断反映。

  央行作为货币政策制定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面对因巨额外汇顺差带来的银行体系内过剩的流动性,再加之去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火爆、物价逐渐上行的局面下,其调控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发展。但货币政策工具面临严峻的外部制约,以及银行业改革过后对于利润指标的高要求,都造成央行的政策空间日渐狭小,因此,增强预见性可以说是央行在无奈之下的创新之举。一方面,此种次优的选择,显示了决策层的调控信心和对经济大局的把握度;另一方面,政策的先机而动,无疑会增加经济的变数,因此调控各部门的配合协调显得更加重要。

  (作者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以上言论仅为个人观点)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guancha/20070428/07313553945.s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行调控新特点:提前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