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家电在华遭遇滑铁卢
从我国改革开放引入大批外资至今,多年来,外企一直被视为国内家电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他们进入中国,给国内企业在内部管理、组织架构、产品研发、品牌规划、发展战略、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上的发展和提升都给予了较大的帮助。在带来成功经验的同时,外企的发展却遭遇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国内同行的迅速崛起,在产品研发、成本控制、规模化效益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对我国市场缺乏深入了解,发展战略上的盲目和偏执致使许多企业持续亏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在国内市场的表现都有值得借鉴和警示的地方,下面我们将从家电的四大粗略分类来一一解析。
外资小家电:规模与利润失衡后的大撤退
最近,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收缩小家电战线的消息不断从市场上传来:松下收缩在华的燃气热水器业务,并于明年退市;LG微波炉也正在对市场战线进行收缩,今后只会参与北方地区的市场争夺;博世热水器也在国内未曾全面布局就已悄然退出。
记者了解到,造成这此企业收缩、退出或自然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缘于企业的经营亏损。多年来,尽管LG微波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保持良好业绩,但受国内市场价格战拖累,企业的经营利润不断下滑。在一些区域市场,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全面失衡,有时明知亏损,但为了保证销量不得不牺牲利润。鉴于这种现状,LG微波炉选择了“收缩市场降低销量”的方式来减少亏损。同时,再配合集团统一的高端战略,加强对高技术产品的研发,转向高端市场的争夺,减少亏损。
松下热水器进入国内市场以来,并没有寻找到有效突破口,销售规模也一直不大。但来自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成本却增长显著,导致企业开始亏损,并且在未来几年也看不到扭亏为盈的迹象。于是,松下热水器只能减少进入家电连锁门店的数量,逐渐采取网上直销等方式降低成本。而博世热水器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此外,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的欧洲企业伊莱克斯近年来在中国的表现也是跌宕起伏,销售业绩始终无法令人满意。迹象表明,这些拥有良好品牌影响力、强大资金实力的家电外企,在小家电领域正遭遇巨大尴尬:继续参与市场竞争将面临持续亏损的代价,而理性退出则将有损整体品牌形象,正是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造成他们在寻找规模与利润平衡点的道路中迷失了自己。
外资彩电:同一起跑线的竞争
CRT时代曾是日韩企业的天下,但平板时代的到来,又将全球参与彩电业竞争的企业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从目前的液晶电视市场来看,国产品牌与日系品牌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化经济导致的专业细分所致。国务院经济研究所陆刃波指出,一方面上游屏幕和芯片市场资源已经基本共享,在不同层次市场需求攀升的过程中,日系企业的屏幕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必须转向迅速崛的中国台湾面板商进行多元化采购。而为追求利润并保持上游竞争能力,日系屏幕也正在向更多的国产品牌供货,再加上市场上产品的图像处理芯片基本来自于PIXELWORKS、GENSIS等第三方硅谷企业等因素,都证明目前家电市场上各品牌产品在核心技术方面正在趋同。
零点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前七名都被中国品牌所包揽;在液晶显示器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国,占据全球产量50%以上;在LCD模组制造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CD模组生产国,也占据全球产量的50%以上。
日韩企业此前欲通过“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保持相对垄断”的模式被打破,而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研发、营销运作方面的竞争优势开始彰显。为了与市场运作更灵活的国产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外资品牌在中国选择了最原始的对抗策略——降价,卷入其中的企业几乎囊括夏普、索尼、三星等所有的外资品牌。但过于大幅的降价,充分暴露出外资品牌的暴利,也压制了其今后的品牌溢价空间,长此以往,外资彩电必将面对“品牌空心化”难题。
外资冰洗:高端强势面临挑战
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将是冰洗(冰箱、洗衣机行业竞争格局重组的一年,美的、长虹、海信等行业新势力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蓄势待发,这些经过并购整合后组成的国产“集团军“必将令长期为外资所占领的冰洗市场在2007年不再平静。
经过多年的在华市场探索调整后,以西门子为首的欧洲家电品牌已经牢牢站稳了高端阵地,并将兄弟品牌博世“引入”中国市场,尽管伊莱克斯多年动荡调整,但其回归高端的思路已经成型。而韩国品牌经过在华多年的大规模投入后,也开始收缩战略,启动新战略,典型代表为LG。无论是通过推新品牌抢占高端份额、还是调整产品线,外资品牌都在巩固和加速对中国高端市场的攻城略地。
但高端市场盈利前景同样令人担忧。三星内部人士曾表示,外资企业利润水平并不高,除了西门子盈利外,三星基本打平,其他企业几乎全部亏损。记者同时了解到,三星冰箱由于不重视中低端市场,没有技术支撑,使得三星冰箱在中国市场上止步不前。坚持高端战略,导致三星冰箱价格居高不下,但是和西门子相比,三星的产品缺乏高端所必备的技术优势,只在外观上有所改进,今年三星冰箱新品推出也是悄无声息。
东芝冰洗在中国市场也是表现平平,2004年初甚至传出东芝白电产品要撤出家电卖场的说法,后来虽然联姻了TCL白电,表达了“做大”冰洗的决心,但在国内市场仍难觅东芝白电踪影。
另一方面,部分国内厂商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产品,无论是海信收购科龙、容声后的高调宣战,美的携荣事达、华凌的三品牌重装上阵还是长虹收购美菱后的屯兵门外,无一例外都把高端市场作为主战场。此外,海尔高端洗衣机产能也达到了500万台,海尔因此成为全球高端洗衣机生产量最大的企业。
看来,外资品牌的高端策略将受到来自“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的强烈冲击和挑战,固守高端策略是否会一直“凑效”下去,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外资空调:整体表现强差人意
历数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空调,日系企业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如松下、东芝、日立、三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大金等等。事实上,中国空调产业很多核心技术都是来源于日本企业,尤其是压缩机。但从整体表现来看,却一概的差强人意。
三菱电机虽然在整个中国空调市场中的口碑一直尚好,但其从不低头的高昂价位,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在诸多数据调查公司显示的数据排名中甚至见不到三菱电机的名字。
三菱重工表现则一直定位中等偏上,有一定的销量,但也难登大雅之堂。值得欣喜的是,大金从中央空调着手,逐年来倒是积累了人气,从2003年开始大举进军家用空调领域,虽然定价\"高贵\",产品品质倒也颇得人心,而且与国内连锁渠道的合作也是步入正轨,一、二级城市基本都能看到其终端展示。日立空调则几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眼前。
值得一提的还有三洋空调,从产品来说,三洋空调在技术品质上不输给国产品牌,但三洋空调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却表现出发展战略模糊不清,产品技术优势并未转化为品牌优势,直接结果就是市场表现差强人意。根据媒体报道的数据,三洋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沈阳三洋空调2006年的实际销量只有8万台。而日前爆发的三洋电机涉嫌“低报年报亏损”丑闻,引发了消费者对三洋品牌的信任危机,这对三洋空调的销售而言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同样陷入诚信危机的还有LG空调,目前在中国市场深陷“翻修机”丑闻。
中央空调方面,从中国国际制冷展组委会获悉,曾经以约克、开利、大金为首的洋品牌巨头占据国内商用空调95%市场份额,而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品牌的全面崛起,目前这一数据已经降至不足60%。在市场规模仅次于华北、华东的华南市场,由于本土品牌美的、格力、志高等巨头发力,本土品牌累积的市场份额接近50%。
记者观察高端战略并非“万能灵药”
“高端战略”被几乎所有外资家电品牌视为在华的竞争致胜“法宝”,该战略也几乎被贯彻到其旗下所有产品线市场领域。
高端战略真是万能灵药?也不尽然。首先,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内市场上所释放和激发的消费量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产品主要以普及型为主。高端市场虽然利润丰厚,但我国高端市场容量有限,无法支撑这些企业的规模化效益。外资企业若不能深入了解并作阶段性规划,在战略上一味盲目和偏执,只能导致持续性亏损。
再者,众多企业纷纷转型必将造成高端市场的竞争加剧,最终会引出新一轮的淘汰赛,利润空间被大大挤压。
此外,一些外企一贯“高高在上”,研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远”,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少,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难;另外一些外企因为对消费者认知的不足,向中国市场提供与其它国家相比存在差异的产品、服务,比如降低产品质量标准、提供不全面的服务、产品价格体系居高不下等,这些都影响了外企的成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