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财富疯狂膨胀人人都是股神
2007年04月27日 07:29三联生活周刊12万亿元虚拟资本的增值相当于2006年GDP的57%,全体国民7个月的产值。那些兢兢业业于虚拟资本的炒家们,绝对是以工作,甚至以超出专职工作的热情投身股市。
忍者
4月17日,因为股改和资产重组从1月23日起停牌的开开实业复牌,原本6元的股票最高涨到30元,其第一大自然人股东曹裕昌持有64万股,个人股票价值一天内升到1922万元,净增1600万元。
察看上市公司的持股名单,发财的神话何止千千万万。最极端的一个,4月13日,停牌4个月的*ST长控复牌,股价从14元一直飙升至85元,终盘报收68元,相比4个月前的停牌价5.74元,涨幅高达1086%。其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金玉龙持有49.91万股,账面上的市值增长至3350万元,账面利润高达3068万元。*ST长控前8名自然人股东获利均超过千万元,十大流通股股东平均获利1714万元。
开启S类股票千万级暴富神话的是3月29日复牌的ST仁和。当日最高涨幅为986%,到收市时涨幅也达到了917%。其第一大自然人股东吴彩银的持仓成本约为1.39元,复牌当日股价最高时吴彩银每股赚10.43元,股票资产净增1889万元。
飞涨的股市制造着一个个财富神话。神话的制造者们也都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刻意低调。挖掘出这一波大牛市中发大财的人物并非易事,但从2005年6月的998点至今,股市眼看就要翻两番,300%的平均盈利,市值从5万亿元到17万亿元的巨大变化,12万亿元的财富膨胀,仅从数字上便能勾勒出近两年来股市参与者的财富变动。一个典型例子是,某位股民在2005年底买了1万股万科,当时差不多每股4元,随后出国公干,等到今年年初回来,股票涨了3倍以上。过去的几个月里,万科A的股价一直在14~20元的区间震荡,其价位三四倍于一年前的价格,给长期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
2006年12月5日是万科的“有限售条件股份可上市交易日”。设想一下,从万科创业起即买入其原始股持有到现在,获利该有多少倍?答案是160倍。18年前,万科首次面向社会发行股票,曾经的商业伙伴香港人刘元生认购360万股。1992年后,万科热衷于股权投资,刘元生也积极策应,买这些股票仅仅花了400万元。1992年刘元生持有万科股票370.76万股,以后随着万科送股配股,加上刘元生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他拥有的万科股票逐年增加,2006年为5827.63万股,价值6.32亿元。这一投资的增幅,甚至超过了全球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最骄人的业绩是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年,股票价值增长也不过128倍。长期持有得到了惊人的报偿,但这里甚至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1991年后深交所成立,刘元生的股票因为没有更换成标准股票而被冻结,是客观上不能出售的原因。
上文提到的S类资产重组股大股东一天数千万元的获利也有幸运的成分,股改或资产重组期间,股票停牌无法买卖。而恰逢股市暴涨,风水轮流转,昔日一文不值、濒临破产的S类股份成为大资金追逐的对象,大资金宁可把自己的优质资产无偿地装进这些原本与垃圾比肩的亏损股中,无非为了拿到市场变现,把自己本来优质的资产卖个更大的价钱。ST仁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最初的九江化纤多年亏损,2006年5月暂停上市,为尽快实现公司扭亏为赢,当地政府对其重组,九江化纤的国有股权转让给仁和集团,仁和集团将其优质资产铜鼓仁和、吉安三力和仁和药业三家的股权置入上市公司,重组完成,每股收益超过0.6元,股价自然暴涨。大股东仁和集团共持有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股份,流通股中自然人股东虽然只有很少的比例,也足以一下子获利近2000万元了。
全民炒股
12万亿元虚拟资本的增值相当于2006年GDP的57%,全体国民7个月的产值。那些兢兢业业于虚拟资本的炒家们,绝对是以工作,甚至以超出专职工作的热情投身股市。
在广州,媒体报道了一位职业操盘手沈然,实际是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去年还是大二学生,今年却变成大一新生,因为挂科太多,连续留级,如今,他手握数十万元现金,指挥着500万元资本在股市里搏杀。
来自云南的沈然对读书没兴趣,百无聊赖中迷上了股市,去年夏天他缓交了学费,搭上了自己一学期的所有生活费,买入了1000股新股潞安环能,结果梦魇开始,潞安环能持续阴跌,连续两天跌停7%,14.7元买入,被迫在13.1元抛出,沈然的资金剩下只够交学费的7000元。为了尽快赚回生活费,他不得不炒起了以小博大、风险性也更高的权证,虽然第一天收益达到10%,但第二天30%的惨跌。学费收缴的最后期限,他用仅剩的4000元先交了部分学费,随后是“不敢早起,没钱吃早饭”的生活。所谓哀兵必胜,弹尽粮绝的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苦学技术分析,每天分析300只股票,居然成了网上小有名气的“资深股评师”,跟着他的推荐走的资金超过百万元,“推荐20只股,三星期最高的涨到80%,最低的也有30%”。
学生弃学炒股还是个例。上班族以办公室为单位的炒股更普遍,1999年美国曾有2280万名职员上班时间上网炒股,我们的办公室炒股人数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北京CBD白领中流传的说法是:经理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的办公室隔间则是“散户厅”。在广州等地,3点闭市后约见客户已经成了潜规则: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同事之间多用MSN聊行情,群聊工具则使办公室炒股族如同身处散户大厅。股神的故事更在全民炒股中被放大,网上有人质疑上海股神殷保华的投资策略,马上招致一群追随者的围攻。
何止是办公室变成股票交易厅,股市赚钱的消息飞速传播,朋友聚会,饭桌上的亲戚,公共汽车上的聊天,行业间的业务研讨会上,或者歌厅茶馆,人们到处都在“谈股论金”。许多股民已开始陷入“癫狂”,聚在一起就炫耀自己的光辉战绩,他们向周围的人大力推荐股票或组合。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谈论股市的人,证券公司开户都有班车接送,而且大家都很急,因为晚几分钟就会耽误发财机会了。许多人荐股一抓一个准,而且单日涨幅低于5%都感到不好意思了。现在市场中人人都是股神,一周赚个20%~30%的比比皆是,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的资金涌入并高位踊跃接盘。看4000点是保守的,5000点是神志清醒的水平,万点也不过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代版本。股民们似乎都是专家,说起来头头是道,每个价位都有明确的预测日期。
人人皆股神,越是这样的环境,越少不了偶像崇拜。股民对股神奉若神明,就是因为他们“无私地”给予大家指点,传授发财秘籍。殷保华股市中的扬名史的确有其神奇之处,想当年他只是一个初中文化的维修工人,上海有一家黑马俱乐部,参加者均是一些券商和机构操盘手,空调坏了,他去修,修完后也情不自禁地坐在旁边听,还壮着胆子请教一个有名的股评家“什么是60分钟的55天线?”却被蔑视。殷保华自此发奋炒股,自创江恩线,成功预测了上海股市的一个阻力位,自此扬名。殷保华网站记录着这位“民间股神”现在的日常活动,除了办炒股培训班,更有大规模的炒股演讲,演讲收入捐给慈善机构。售卖软件是股神的主业之一,软件帮助投资者选股,选价位,本质上是数理模型在证券投资上的应用,被股神用通俗的语言传达给投资者。
沈然选择的弃学炒股的道路实际上是很多“股神”走过的道路。先失败,再奋发,再扬名,再替人操作资金。只不过网络时代,扬名立万的时间大大缩短。投资是一个产业,代客理财是产业中获利最厚的职业,成千上万个投资网站、无数个炒股群聊群落构建出这一产业的基础。有些咨询服务是收费的,更多的只是为博一个名声,进而吸引资金理财;处于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已经颇成规模,更有私募基金采取所谓“阳光私募”方式,信托公司充当基金产品的发行人,托管行是基金的保管人,信托公司聘用投资顾问或基金经理管理募集来的基金,从而保证了投资者的财产安全。私募基金其运作模式和管理层批准的基金理财相近,甚至很多私募基金经理干脆就来自正规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理念也和正规基金无异,注重的是价值和成长,而非庄家和筹码。
私募基金队伍日渐壮大,公募基金经理下海、香港私募基金回归、10多年投资经验的老“股精”、离职的券商高管纷纷在私募上展示拳脚,大牛市促生了投资奇才的集体浮出。今年第一季度,深圳的15只私募基金采用信托的方式蜂拥入市,仅在4月4日一天的时间中,就有4只私募信托基金公告成立,曾经的博时基金经理肖华和民间投资高手林园所创设的私募都在其中,个人声望成为私募基金最重要的“金字招牌”。林园自不待言,有着8000元到4个亿的名声,肖华管理下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2003年因重仓持有汽车股获利丰厚而为人瞩目。不过,随着2004年汽车股股价的大幅下挫,肖华的投资风格受到质疑,其坚持持有汽车股也被市场认为是“赌性太重”。2年痛苦煎熬后,2006年博时价值增长获得了104%的收益。
今年股市鸡飞狗跳,私募基金一季度成绩并不理想,但仍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个人声望之所以能够成为私募基金品牌,不仅因为这些个人过往的辉煌业绩,更是因为这些个人多经过熊市的洗礼,他们坚定的价值投资理念注定了其投资风格会更加稳健可信。
在信托私募的大本营深圳,赤子之心是最大的信托私募机构,与平安信托、深国投合作共发行了5只信托私募基金。负责人赵丹阳曾供职于国泰君安,在香港管理过名为“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的对冲基金,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均取得超额回报,2003年收益率为46.51%,2004年为23.86%,2005年为31.64%,从2006年初截至2006年11月16日收益率为119.45%。如果从成立起计算至2006年11月16日,这只基金累计加权收益率达到424.28%,累计分红率达160%。
赵丹阳是信托私募的始作俑者,由于运作成功,更多私募基金也开始采取“赤子之心”的运作模式。信托公司演变成一个金融产品加工厂,信托公司负责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然后选择优秀的基金管理人进行合作。一般情况下,通过信托模式运作的基金申购费为1%~1.5%,管理费1%左右,这些费用由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人分享,托管行收取托管费,基金经理收取的20%左右利润提成则根据与信托公司的协议,单独由基金经理或者由基金经理和信托公司共同分享。
两代股神
这个市场远未规范,老鼠仓聚集,除非代客理财的需要,股林高手往往不愿为人所知。招摇的多有吸引资金的目的,所谓“股神”,未免要打折扣。因为真的神乎其技了,何必拿别人的钱赚钱,一点小钱也能滚雪球式飞快增长。
998点以来的大牛市,名声堪与深圳林园比肩的上海的高手至今未以真面目示人,但“翻倍黑马”名声不胫而走。他炒股的方法是短线,每只股票一般只持有一天,最长不超过5天,可谓是超级短线客。在这波大行情中,他的获利模式就是“追涨停”,不看大盘涨跌,不研究行业,不管估值高低,只有一个标准:涨停。他把目光瞄准几乎所有第一天涨停的股票,第二天就在集合竞价的时候以涨停板的价位,满仓去追,通常再等一个涨停板甚至升几个点就走了,只有在深特力上连抓了7个涨停板才出货。2005年6月份,当股市跌破千点大关的时候,他敏锐地直觉到股市千载难逢的大好会来了,于是全仓杀入股市。他的经验是,牛市刚启动的时候,涨势往往都是非常凶猛。
当时刚刚从多年的熊市进入牛市,很多人的思维还转不过来,不敢放胆去买,所以涨停了第二天开盘要挤进去也不难。“翻倍黑马”几乎就没有失手过,今年初当大盘一度跌破2700点时,短短几天,他抓了10多个涨停板,赚取了400%以上的收益。之所以用超短线的办法操作,他的理念是,一切以安全为上,复利增长,积少成多。
“翻倍黑马”的炒股路数是技术分析,那是他在赔了钱后,痛定思痛潜心研究的结果。他自己制定一套公式,并不断地修正,用这个公式选股的成功率精确率已经非常的高。作家白青山曾著有《民间股神》一书,访问了15位股林高手,其中木匠出身的有之,下岗工人有之,也有专科出身。他们的投资方法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集中在技术分析上,在K线、成交量和各式各样的技术指标上寻找“黑马”。如此惊人的一致性也出现在昔日“三湘股神”、“中国三板第一人”、“中国股市三剑客”、“中国股市六精英”乃至“中国股市四大股神”身上。内地股市一贯的资金操纵特色使得投资者津津乐道于与庄家博弈,而赌博只需看盘面就可以了。并且,技术分析最好入门,远比经济学知识易学好懂,更成为流行的分析方法。
至今,股民中的老思维仍存在,股市仍被认为是庄家与散户争斗的战场,投资者在“博傻”,在相互欺骗和利用,通过对K线和各种技术指标的研究就能战胜那些邪恶的庄家。事实真是如此?技术指标真的管用?或许只有短线是有用的。股林高手多相信一个“筹码分布”的理论,即主力在什么样的价位获得筹码显示了它的持仓成本,持筹成本将决定它的获利目标,一旦价格离开了持筹区,就将展开升势,散户便应该追涨。但在价值投资中,投资者因为企业的盈利而持股,筹码分布是毫无意义的。新的一轮行情中,至少前半段价值投资回归过程中很少听到老“股神”的声音,或许正与投资理念的转换有关。
在深圳,本来被想象为庄家的私募基金经理们却显示出另一番气质,与公募基金一样,各信托私募也高举“价值投资”大旗,只是掌舵人的经历难免会在具体策略上留下痕迹。赵丹阳的投资方法便和老一代股林高手不同,银广夏热炒时,他就没有去银广夏公司,而是先到天津税务局查看银广夏每个月用电额度,当发现这么大一个公司每月用电额度仅上百度时,马上打道回府。他介绍自己投资方法一直是不看大盘,抛弃大盘,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寻找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一般去企业,他很少直接去拜访公司高管,而是先去考察企业市场环境和生存环境,比如对伊利股份调查时他先去看草原环境,对青岛啤酒、五粮液调查时他先去观察这些产品在各类酒店中的消耗量。
东方港湾投资公司总经理但斌是个彻底的巴菲特崇拜者,他完全“复制”巴菲特的投资思路。巴菲特一生重仓13个股票,其中7个股票赚了270亿美元。但斌也只挑选“王冠上的珍珠一样”的企业,长期持有,平时基本不看盘。据说,其办公室电脑里竟没有股市行情软件。
在深圳众多信托私募基金中,从首次募集规模上看,杨骏旗下的晓杨投资可能是最大的。两次募集均过亿元,比起大多数千万元的资金规模,晓杨投资的两只基金无疑都是“大哥大”级的。晓杨投资的募集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杨骏个人的显赫履历:他曾经是君安证券总裁,“君安事件”后,杨骏转战香港市场投资H股。2005年5月,杨骏与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合作,在香港推出“晓杨成长基金”,2006年3月又发行了“晓杨机遇基金”,总规模近1亿美元。
当初杨骏也是巴菲特的崇拜者,围绕巴菲特的价值理念进行买卖,也取得了成功。但是做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得了的。巴菲特对投资的公司极其苛刻,而在中国很难挑到有投资价值和可以长期持有的公司。巴菲特喜欢的公司基本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而且管理层要特别优秀,很多因素限制了内地公司不可能这样。杨骏分析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允许这样,外国人的企业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可能就退出了管理层,因为他们有很多的遗产税。比如波音公司,创史家族持股可能不到1%,其他都已经被几代人用掉、卖掉。所以掌握波音公司股票的是一代又一代董事会的成员,每一次新来的人,没有股份,是靠期权产生价值,靠公司不断的增值。香港的投资经历使他发现了一个道理,亚洲人的文化有其劣根性,最终的结果是价值毁灭。亚洲人的民营企业一般是老子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传给孙子之后,所有的价值基本上都光了。杨骏认为巴菲特不可死学,晓杨投资通过主动的波段操作和行业轮换,规避了涨幅过高的行业和个股。
无论技术型、还是价值型投资者,巴菲特都是股市做手的偶像,投资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于发现有潜力的企业,促使其成为行业翘楚。但在我们这里,股民好赌,你不得不加上一点索罗斯的风格。我们访问了众多的股林高手,几乎所有的股神心中都有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同时又展示出索罗斯式的手段。
http://finance.phoenixtv.com/money/200704/0427_197_109879.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