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aa 发表于 2007-4-23 23:53:01

民企掀起贩卖高潮

2006年,有一个关键词在企业界潜伏却盛行,那就是“贩卖”。有的人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商人本来就是买来卖去的;但也有细心人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他们卖的不是其它的东西,还是自己一手辛苦创建的企业。

在2006贩卖的企业,我们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顺驰、东盛、水井坊、统一润滑油、苏泊尔、德力西、家世界、五星电器、永乐电器……根据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发生在中国的并购总额高达618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迅速变成1006亿美元,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股权交易金额比2005年的增幅高达63%,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千江有水千江月。在每一个贩卖企业的商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满腹心事和一把辛酸泪:

有些人是因为“后继无人”。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创业的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依靠“前无古人”的生财之道,辛辛苦苦地垒建起自己蔚为壮观的财富城堡。时至今日,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60岁,到了考虑撒手的时候了。

但家庭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却困扰着创业的第一代们。最近一份统计数据,进一步惊扰着中国富翁们脆弱的神经――在东亚地区的家族企业中,至少有80%在第二代手中便宣告终结,只有13%能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

俗话说得好:“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对接班人的焦虑,就像一枚枚锋利的匕首夜夜袭击着他们的睡眠。他们担忧,只要自己稍稍一阖眼,那些财富就会像流沙一样,在儿辈们稚嫩而不严实的手掌隙缝中消失殆尽!曾有人模仿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戏谑了一首古诗来形容当今中国富翁们的焦灼心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富贵之难继,独辗转而不寐!”

依靠职业经理人?有很多企业家觉得这简直是在开玩笑。“我们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家产哪经得起他们折腾!”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法律也尚不健全,致使许多家族企业无法相信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与其让一个平庸者继任,并眼睁睁着看自己辛苦打拼的企业资产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他人的囊中之物,不如把它卖掉,让另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来延续它的辉煌!

有些人是因为享乐主义在作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群体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精神长年累月处于紧绷的状态,一直得不到休养生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推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20年中,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多达1200位。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很多企业家,在商海纵横驰骋数十年后,在自己的人生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后,便开始思考如何换一种活法?2004年底,82岁的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执掌时装帝国60余年之后,宣布打算卖掉他的时装帝国,原因是他对时装业幻想破灭,而且年事已高,打算将以后的生命投入到另外一番天地中去,那就是他所热爱的艺术和文化慈善事业;2001年,王滨与同志创办了深圳网兴科技公司,三年后,他把公司卖给了新浪。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王滨与热爱航海的5位同伴一起驾驶无动力帆船“骑士号”从法国启航,历时180天,跨越欧、非、亚洲7个海区,航行1.1万海里……

有些人是“卖身求荣”。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一个大公司,并且成为行业的“领头羊”,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比如良好的市场前景、独特的竞争优势,足够的眼光、资金以及抵抗多种风险的能力。做企业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如果不能迅速前进,则迅即会被商海的怒潮吞没。如果迅速做大,成为很多企业家处心积虑的难题,尤其是在连锁业等以规模取胜的行业。

卖掉企业后,企业能从收购方那里获得许多无形的好处,如:更广泛、更发达的销售渠道;更大、更高级的广告和营销能力;生产和管理的效率以及工程和技术的支持。这些无形的好处很少是企业所有者转让企业的主要动机,而一旦被发现,这些好处往往会变得非常重要。

最近,美国的电器连锁商百思买控股了中国民营公司五星电器51%的股权。一个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成长得很好,为什么愿意把自己超过51%的股权卖给外资企业?但熟悉家电零售行业的人知道,五星电器此举实属无奈:2005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国美、苏宁、永乐等几个家电连锁零售商经过了高速扩张和互相之间激烈的火拼,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几个巨头反复上演携众品牌“高台跳水”的把戏,把供应商的进货价压得越来越低,导致家电业工商双方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几个巨头一年的广告费就高达8个亿,这种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几个巨头的门店密集度越来越高,相互之间一墙之隔、门对门地“赌气”开店,导致单店销售额大幅下滑。家电几个巨头再这样一味地拼价格、拼广告、拼门店,肯定会众败俱伤,最终会导致整个家电行业走向崩溃。共识让他们开始寻找走近的机会。先是永乐电器的陈晓踏出了第一步,一手促成了家电零售业五大领袖(国美的黄光裕、苏宁的张近东、永乐的陈晓、大中的张大中、五星的汪建国)的峰会。但很快,五巨头便因利益等问题产生了分歧,张近东和汪建国慢慢退出了峰会。张近东开始加紧运作苏宁电器7.8亿人民币的定向增发融资计划,黄光裕和陈晓越抱越紧,最终走到了一起。面对巨大生存压力的五星电器,此时选择“委身”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无疑是最明智之举。

也有日子过得很舒服的,却同样走上了“卖身”之途。拥有水井坊这个著名白酒品牌的四川全兴集团,把43%的股权出售给全球最大酒商帝亚欧。这是外资首次进入中国白酒行业。企业有一位高管如此解释贩卖企业的动机:“不卖的话,我们日子过得很舒服,但要参与国际化竞争,仅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冲不上去了。”而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苏泊尔,则卖得更彻底——出让了企业的控股权。与众多人的担忧和责难相比,公司总裁苏显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利用国际的成本来融合中国的资源,让别人支付我们国际化的代价,是否会事半功倍呢?”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卖身赎命”。作为中国地产界的一匹“黑马”,顺驰在几年的快速奔跑后终于“体力不支”,变成一头“困兽”——2006年9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有限公司入资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协议正式签订。根据协议,路劲基建将向顺驰中国注入12.8亿元资金,并于入资完成后持有顺驰中国55%的股权。顺驰中国原股东孙宏斌持有40%的股权,高管层持有5%的股权。而此时,顺驰掌门人孙宏斌“实现200亿销售目标”言犹在耳。

2000年时,顺驰和孙宏斌在全国地产圈里还默默无闻。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和土地招拍挂政策的出台,让孙宏斌看到进军全国市场的机会,顺驰迅速进入了北京、石家庄、武汉、以及长三角的城市市场。这一年7月,孙宏斌公开向王石发出挑战:顺驰将打败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销售冠军。王石也当面甩出一句硬邦邦的回应:“睁着眼睛说瞎话。”2004年,孙宏斌豪放地宣称:顺驰将在3年后达到1000亿元的销售规模,从而一骑绝尘坐稳中国地产业老大的位置。2004年,顺驰又接连竞拍得上海宝山、无锡等巨量地块,同时在南京、苏州、石家庄、武汉、重庆、成都等地迅速高成本扩张,全国土地储备迅速膨胀。这使得大量资金被沉淀下来。2003年顺驰即开始寻求在香港上市,但受宏观调控影响未能成功;2004年,顺驰又向摩根士丹利等私募资金寻求支持,也不顺利;至2005年,顺驰资金链已经处于严重的危机状态,北京、上海公司负债率高达70%以上,而镇江公司等早已资不抵债。孙宏斌被迫开始卖股份以自救。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谈起孙宏斌今天的境遇,非常感慨地说,“以前我就提醒过他,在扩张时一定要注意资金链,二是,有些话不要说得太满。”

同样陷入绝境的还有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由于在大规模扩张过程中占用高达15.88亿元的上市公司资金,2006年10月24日,回天乏术的郭家学,只得向国际医药巨头德国拜耳集团出售其旗下最核心的资产。当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并在国内享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白加黑”等品牌终归拜耳所有时,郭家学犹如离弃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感觉万箭攒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企掀起贩卖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