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碎片
平时喜欢读经济史,既喜欢系统的读,也喜欢零碎的读。零碎的读,有时会有些零碎的收获,与其自己私藏,不如和书友们分享。收获主要是两类:一,一些少为人知的史实;二,一些启示。1、关于钢产量的一些史实
这次看的书个头挺大:《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版1印。分成3卷:欧洲(超10942856),美洲(10942857)和亚、非、大洋洲(10942858)。时间跨度是1750-1993年。3本快速版总共50多兆。一共大概3000页16开纸的数据,难得找到覆盖面这么广的数据。
刚刚看的是钢产量的历史数据。对一个国家来说,套句老话,钢不是万能的,但没钢是万万不能的。
选择的国家有这么11个,俺们中国那是肯定的;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拉美第一大国巴西;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俄罗斯/苏联;西方七国中的六个:美、德、英、法、意、日。
选择的时点有5个,依次为:1913年,大战前最后一年;1929年,大萧条前的峰顶;1939,德国入侵西欧、二战全面爆发前的一年;1944,二战结束前的一年(45年日本、德国投降后经济瘫痪,缺少可比性);1979,中国,一个新时代的结束,一个更新时代的开端。为了便于把握基本情况,所以大多数数据只保留2位有效数字。而且统计口径不完全相同,数字太精确没有意义,但这种统计差异不妨碍基本事实。
年度钢产量 单位:万吨
尼:0,0,0,0,2
巴:?,3,14,22,1400
中:4,2,52,49,3400
(中):4,2,0.1,1,3400
(日):0,0,52,48,0
印:6,59,110,140,1000
日:2,240,670,590,11200
意:93,210,230,100,2400
法:470,970,800,310,2300
英:780,980,1300,1200,2100
俄:490,490,1800,-,14900
德:1800,1600,2400,1800,5300
美:3200,5700,4800,8100,12400
数字虽然不多,但其实信息量很大,就看观察的角度了。比如,尼日利亚的情况说明,黑非洲经济压根就没什么起色,起码到1979年,连建设基础设施最基本的原料之一――钢,生产基本上还是空白。
再比如,日本近乎神奇的崛起。
仅从钢产量来看,一战前列强重工业的大致格局:美国超一流、德国一流;英国二流、法、俄三流;意大利不入流;其他大国基本上是空白。
到大萧条之前,日本就已经比意大利强了那么一点点,到二战前,日本重工业规模居然大致和法国平起平坐。人们都知道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奇迹,其实其在二战前、战争中就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等等,中国下面两行是怎么回事?哦,攘外必先安内……东北、华北先后落入日本之手,所以那个年代中国的钢产量也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看。国民政府治下的1927-1937年号称经济的黄金十年,这个总体评价还要打个问号,但至少可以有把握的说,决不会是中国工业基础的黄金十年。
从1944年的49万吨,(确切的说,是从1949年的16万吨)到1979年的3400万吨,无论经历了多少挫折,这个时代为中国打下了钢铁铸就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伟大时代。
1939年,中国非日占区的数字是1200吨,这是《帕尔格雷夫》没有的,其实括号两行的数字都来自《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的第一册《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这是一套巨著,好像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cx中能找到不少册,感谢cx、园地和书友们。
这里记下的是一些史实,至于启示,我想,只要有兴趣,从中自然能够获益匪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