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为什么昂贵?
中国人力资源为什么昂贵?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到韩国的一个面粉厂参观,受到强烈的刺激,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刘总裁受刺激的原因是:韩国本土面粉厂和韩国在中国投资的面粉厂工作效率相比,差了十倍,因为效益不好,韩国企业关闭了在中国投资的面粉厂。刘总裁问韩国厂长: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层,为什么效率相差这么大?韩国厂长含蓄地说:中国人做事不到位。
刘总裁琢磨了几个晚上得出结论:这种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绝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而是乘积关系,一个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2倍,10个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2的10倍,所以他们的10个人就相当于我们的100个人。刘总裁得出一个很惊人的结论: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之高的。
刘总裁从人力效率的角度,推翻了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说法。为什么我们的员工每个月只能拿一两千块钱人民币,而发达国家就能拿几千美元?刘总裁认为是因为我们做事情的效率也比人家低,而且就是每个人那么一点点的差距,就造成了企业之间巨大的落差。刘总裁认为我们缺少自觉的补位意识,在管理之外还要有补位意识的自觉性,才能使工作不是做9分,而是做到10分,11分,然后就能拿10倍于现在的工资,就能赶上欧美了。
刘总裁的惊人的结论和提高效率的想法十分有道理。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试问如何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自觉的补位意识,把每个人的工作都做到11分呢?我想也许刘总裁已经有了解决方法,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信息。
不过我辈愚钝,想不明白怎么让每月只能拿一两千块钱人民币的人,能够具有自觉补位意识,把工作做到11分,赶上和超过拿几千美元的人的效率?
从中人网首页管理栏目,看到了国务院人力中心林泽炎博士的文章《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领袖》,从而又知道了青岛港集团公司和总裁常德传。
青岛港达到亿吨港用了109年,而从亿吨港达到两亿吨港,只用了5年,也就是说青岛港用5年走过了109年的历程!青岛港“特殊含义的一大于二”,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青岛港的业绩。这岂止是做到了11分!青岛港是怎么做的呢?
青岛港有很多做法给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青岛港提出:“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不让一名职工下岗”。按照青岛港的做法,我们怎样重新审视优胜劣汰、末位淘汰、人才流动等观念?
青岛港还提出:“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企业的三大使命“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等等。
青岛港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素质,狠抓了劳动力素质的全面创新,号召全港工人学习金牌工人许振超,“学振超、练绝活、岗位成才”,所有的岗位都开展自己的大练兵,练绝活的活动。这个活动开展起来以后,人人都成了行家里手,人人都成了绝活的专家。
每个人都做到了11分!
在11分的背后是什么?
常德传说:我们每年评十大行业专家、每年评技术创新的专家、每年评员工的品牌,员工品牌就是哪个员工创造了一个新的生产效率,我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员工得到品牌以后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我们集团将近有600个员工品牌,从技术的行家、专家,一直到我们的装卸工人,都有自己的员工品牌。比如我们软件的开发好的、开发多的,成为我们的软件开发专家。企业管理好的,成为我们管理岗位上的品牌,我们的装卸工人在装卸生产平凡岗位上做得好,也给他评上他的品牌。比如我们的一个农民工,他是矿石装火车很好,这个事情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如果搞不好,车厢平车不好的话,火车运行当中有可能颠覆,还有可能撒漏,我们有一个装卸工人叫郎凤午,他在平凡的工作当中总结出一条规律,怎么把车平好,把车扫净,经过他带领的班装卸的火车,各个都是铁路上信得过的。所以我们把他这个人命名成“凤午停车”,还有一个计量王琳琳,她是负责称重汽车的,汽车进港拉货,要通过她的低磅称重,她在这个岗位上开启“秒”的时代。所以我们给她起个名字叫“林林快镑”,一个车能够省三秒钟,因此我们看到,只要把工人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他就能够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我们感受到在青岛港以人为本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青岛港由于我们能够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所以,使我们在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创造出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青岛港的业绩,使我们的港口能够在五年当中再造一个亿吨港,没有依靠扩大、外沿、再生产,而是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把我们的生产效率、生产能力提升上去。
常德传还说:近20年来,我们各级领导始终坚持青岛港不仅要成为亿吨大港口,而且要成为一个大家庭,始终把离退休老同志当作自己的老人孝敬,把职工和农民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姊妹关心,始终做到“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在岗位上不仅转岗分流上万人次,而且没有一人下岗回家;在房子上实现了“八个全部解决”,现在又采取措施,解决新入港职工暂时买不起住房的问题;在工资上十几年来为职工长工资28次,人均工资提高了21倍。青岛港是一个亲情融融的大家庭,而我就是要千方百计使\"家\"里的成员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
看到这些,我们也许能找到一点做到11分的答案。
在中人网论坛管理前线栏目看到了坛友“大老鼠”《对企业目前管理现状的看法》的帖子,非常赞成他的关于“道”与“法”的辩证说法:“许多企业没有认清这些问题(道、天、地、将、法)的排序。甚至于本末倒置了。国内的民营企业尤其突出。重”法“而轻”道“。千方百计地寻找新的所谓科学的管理方法,天天热衷于从书本上、从顾问师那里、从大学课堂上找一些各种管理工具拿来作实验,拿自己的企业作为理论家的”小白鼠“。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道的问题,如果企业没有上下同欲,上下同心,再科学的法也无济于事。道是这五个因素的根本,只有道正确,才可以有效利用天与地,只有道正确,才有优秀的将,只有道正确,法才能发挥作用”。
大老鼠坛友说的太对了,“道”不对,没有“上下同欲,上下同心”,这仗怎么能打胜呢?怎么可能有每个人的11分呢?
坛友“笑书”在《从某顾问公司薪酬报告看深圳工人生存现状》中讲述了深圳工人的生存现状,在工人的工资、工作时间、住宿、饮食是那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老板能让每一个工人都做到11分吗? 痴人说梦吧?
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难题,最难的恐怕还是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使企业人力资源增值以达到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达到11分,先决条件是“把离退休老同志当作自己的老人孝敬,把职工和农民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姊妹关心,始终做到”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常德传语),这时的人力资源才有可能成为11分的人力资源。
要想中国的人力资源不昂贵,要想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的效率,就得要在人力资源上投入,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时间的投入,首先是感情的投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互相的。在使用的时候想到了人力的效率,在投入的时候就忘了人力的效率,如何能得到11分的人力效率?流行说法:天下有免费的午餐,白吃的面包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