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05690 发表于 2007-4-18 13:07:22

岳飞之死与王位继承制度

公元1141年农历大年三十,一代抗金名将岳飞被他所忠于的皇上赵构赐死于临安风波亭,“天下冤之。”岳飞的死亡标志着南宋政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梦想的彻底失败。宋高宗赵构以实际行动答复了金国元帅兀术的议和条件。此后南宋政权的势力再也没有达到过淮河以北,直至公元1279年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灭亡。
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来看,赵构杀死立志收复失地,迎请二圣还朝的岳飞无异于犯罪,作为杀死岳飞的真正决策人,其理应与秦桧、张俊、王氏等人一起跪在岳飞墓前接受历史的审判。而站在皇帝的立场来看,赵构杀死岳飞又完全合乎情理,甚至可以说是道德的。因为公元1137年发生的淮西兵变(统兵大将郦琼杀死监军的都督府参军吕祉,率4万大军投降伪齐)提醒赵构,象岳飞这样手握重兵(统帅着10万军队,占全国军队的四分之一)的武将是皇权的真正威胁,只要他们愿意,推翻赵构的小朝廷并非难事。而赵构对岳飞个人的憎恶和戒备又是早已有之。
最初的龃龉发生在公元1137年淮西兵变之前,岳飞在皇帝向其询问军国大事的时候向皇帝建议早立世子,遭到了皇帝的斥责,二人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而且岳飞在时任宰相的张浚向其传达皇帝的旨意并询问什么人适合担任淮西部队的统帅的时候(本来皇帝要将这支原由刘光世指挥的部队交给岳飞指挥,后又在张浚等人的建议下收回了成命)与张浚发生争吵(从争吵的过程来看,岳飞并无过错,张浚倒要对争吵的发生负全部责任),岳飞一气之下将手下军队交给他人代管,自己到庐山给母亲扫墓去了。张浚却将岳飞的表现添油加醋地跟皇帝汇报了,造成的印象好象是岳飞要图谋这支部队的指挥权。赵构听说后极为震怒,命岳飞的亲信大将王贵前去劝说岳飞下山。在王贵等人的软磨硬泡之下,岳飞同意下山复职。
公正地看待此事,岳飞无非是以此向皇帝赌气而已,冀望能够唤回皇帝的信任。可悲的是皇帝并不这么看。他把它看作了岳飞越来越难以驾御的证明。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当公元1141年岳飞的部队已打到朱仙镇,正要率领大军乘胜追击直捣黄龙的时候,竟然会出现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催促撤军的事情,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要真正对一名英勇抗敌的将领痛下杀手显然还需要更直接的、迫切的动机。正在此时,金国元帅兀术通过他在南宋政府内的代理人秦桧向赵构表示同意议和,但赵构必须杀死岳飞。此时的赵构的心情,用“正中下怀”来形容恐怕不算过分吧?一代名将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今天看来,岳飞的死显然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在道义上的彻底破产,让我们看到一个以维护一家一姓的统治为最高目标的政治制度乃是民族的敌人,它最终能够导致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亡国灭种。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却没有人能够看出这一点,以至于89年以后(公元1368年)我们愿意再次选择一个同样的政体,而又过了276年(公元1644年)我们又再一次上演了被异族征服的悲剧,这一次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有两个,一是明中期抗击蒙古军队的杰出统帅于谦,一是明末抗击后金的优秀将领袁崇焕,一个是无辜被杀,一个是背负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推向断头台,而这一次的报复来的快多了,袁崇焕被杀后十五年,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就覆灭了。
或许拿欧洲的情况来比较一下有助于我们解释这一现象,在整个欧洲中世纪,就所有的欧洲国家而言,教会的权力都对世俗君主的权力形成强有力的牵制,这种权力双轨制有助于防止极权君主的产生,比如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苏格兰的统治就受到了苏格兰新教教会的强有力牵制,教会和世俗诸侯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玛丽.斯图亚特流亡英格兰,并最终以谋杀英格兰女王的罪名被推上了断头台。此外还有议会,自从1215年的大宪章诞生以来,西方政治制度就一直向制约王权的方向发展。真奇怪,西方国家的贵族、平民竟然敢于向国王发难,要求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结果就是君主和人民之间达成妥协。这种妥协对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从欧洲各国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女子也可以继承王位,直系血亲没有远房表亲也行,甚至通过联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以获得另外一个国家的王冠,比如哈布斯堡家族取得西班牙王位就是通过联姻。从理论上讲任一国的国王都有机会成为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王冠在全欧洲的范围内传递。这样一种国际体系所具有的张力显然有助于防止下层人士觊觎皇位。举例来说,当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的时候,由于女王自己没有后代,由她的远房表亲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都铎王朝变成了斯图亚特王朝,完全是和平、合法的、自愿的移交。而这要放在中国的话,恐怕又是一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王朝更替战争,因为我们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庶子和女儿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更遑论外姓人。外姓人要取得皇位,只有通过战争,或者说它必将导致战争。而且因为皇帝享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可以任意剥夺其他所有人的财产乃至生命,作为人民和大臣仅仅出于避祸的动机也足以产生弑君的企图。燕王朱棣为推翻侄子建文帝发动了为期三年的“靖难之役”,宋高宗赵构为维护自己一人皇位之稳固(如岳飞的战略目标——直捣黄龙得以实现,赵构的哥哥钦宗赵桓将被迎回,赵构占据皇位的合法性将受到挑战)而不惜放弃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听凭金国占领淮河以北的大片华夏领土,并应敌国之要求杀死本民族的英雄岳飞,都应当算做是这种狭隘的、脆弱的皇位继承制度实行的结果。
而我们为什么会实行这样愚蠢的皇位继承制度呢?因为我们是一个血缘宗法社会,它的核心就是父权和君权。由男性继承皇位乃是维护父权之所必需。而且为了确保有男孩出世,君主都拥有众多的嫔妃,这样当儿子太多的时候,反而成为稳定的威胁,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燕王朱棣的为期三年的夺位战争(他本人称之为“靖难之役”),都应当说是这种需要的产物。而西方的王位继承制度一般规定只有婚生子女才得继承王位,比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其合法性就曾受到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的质疑,其理由是其父亨利五世与其母安妮.博林生育她时不是合法夫妻,事实是其时亨利五世与安妮.博林已取得教皇之批准而成婚。这样的制度就把大量的非婚生子女排除在王位继承人之外。这不能不说体现了西方国家与我们的本质区别:人家是法治社会,我们是人治社会。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政权不被外姓人夺走。我们产生了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帝王术。开国帝王大杀功臣的事例层出不穷。赵匡胤显然是一个愿意动用智慧、以和平手段(“杯酒释兵权”)解决这一问题的人。而他随后设计的一整套独出心裁的军事制度(三衙——枢密院体制)——完全以防止外姓人篡夺皇位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却成为了华夏民族第一次完全亡于外族的罪魁祸首。这不能不说是命运女神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嘲讽。
我们不得不想起苏晓康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我们因为是一个与其他主要民族隔绝的民族而成了一个绝对专制、绝对腐败、绝对不堪一击的国家。满清征服了我们,很滑稽的是他全盘采用了我们的政治制度,这样当道光二十年英国人的洋枪洋炮轰来的时候,他们就和我们一起面临着全新意义上的亡国灭种。
当我说我们应该感谢英国人的时候,或许会有人指责我,但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承认,正是鸦片战争开始了我们的被动全球化的进程,古老的中国的发展从此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完全是不情愿地开始屏弃那些影响了我们两千年的传统。这一过程如此痛苦而漫长,我们牺牲了上亿人的生命,花费了一百六十年的时间才走到了今天。
感谢孙中山吧,是他领导的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权”的理念,有着两千年专制传统的中国从此得以永远告别封建专制制度,虽然步履蹒跚,但毕竟是不可逆转地走上了民主共和的康庄大道。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改革,“民主”、“人权”的观念更是日益地深入人心,让我们看到建设一个全新的,实行现代政治制度的中国并非全无可能。让我们同声祝愿,在我们这快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再也不会有岳飞、袁崇焕这样的悲剧发生,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伟大的中华民族得以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orhes 发表于 2007-4-18 14:37:17

岳飞真的那么“忠于”皇帝吗?一个由赵构任命的身居高位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在作宣传时不提“当今圣上”,却总是口口声声宣称要“迎回二圣”,明知“二圣”远在东北,通过战争“迎回二圣”,根本没有丝毫可能性,却偏偏要这么说。这样的表现,如果不是政治上极其幼稚、毫无头脑,就是居心叵测,故意与“当今圣上”作对。此外,岳飞明知宋高宗赵构没有生育能力,唯一的幼子又已惊吓而死,却老是向朝廷提出早立太子的话题,这种行径,如果不是极不懂人情世故,那就是幸灾乐祸,故意让宋高宗尴尬。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没错,但说岳飞“愚忠”,却决无道理。岳飞确有本事,且战功也很显赫(但并非最突出的,韩世忠、刘锜、吴玠吴璘等人的战果都不在他之下),但纵观他的言行,他对“当今圣上”是极为蔑视的。即便如此,宋高宗对他一直还是比较宽容的。最初秦桧他们想用来“杀一儆百”的不是岳飞,而是韩世忠(我的理解是当时岳飞其实并不是“中兴”诸名将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人,当时从地位上说“老大”是张浚,从战功上说“老大”应属韩世忠),但宋高宗顾念韩氏夫妇在苗刘政变中的保驾之功,且当时的太后也反对这种做法,再加上韩世忠极为聪明,毫不犹豫地交出兵权,隐居西湖种花饮酒,再不过问政治,这才保住了性命爵禄。张浚也是如此,带头主动交出兵权,且表现得心甘情愿,隐然有宋初石守信向太祖“杯酒释兵权”的风度。而此时的岳飞却极度怨望,在和议前最后一次对金作战的全线出击中又不听指挥,拥重兵而逗留不进(岳飞从朱仙镇奉命撤回后并未立即失去兵权,相反还升了官),给秦桧等人制造了口实。岳飞的死确实冤枉,也确实让天下有志于“恢复”的人寒心,但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岳飞不死会怎么样呢?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不尊重皇上、不服从指挥、且对兵权恋恋不舍的最高级将领如果能够生存下去,最终会是什么情形?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个人会成为威胁皇权的人。岳飞不死,韩世忠等人不隐退,或许南宋在军事上可以取得更大成功,恢复一部分失地也不是不可能(虽然从当时宋军损失惨重、粮饷难继的情况来看可能性不大),但南宋肯定就会变成东晋,成为军阀政权,而不是皇家政权。一个能做到“恢复中原”、甚至“迎还二圣”(姑且这样大胆地假设一下)的大将军,会怎么样?以岳飞的性格,会象郭子仪一样大功不居吗?显然不会,岳飞显然会成为桓温第二,甚至变成刘裕也未可知。恶意揣测一下,手里有了“二圣”的砝码,一个人会怎么做?显然是利用“二圣”和手里的军权来逼迫“今圣”下台,而重新扶立起来的“二圣”又只是傀儡而已,这时的岳飞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时间一长,什么“禅让”之类的闹剧就可以上演了。说岳飞通金实在是冤枉了他,但若说他没有拥兵自重想做军阀的念头,说他是一个“愚忠”的傻呵呵等着秦桧来杀他的人,我觉得也挺可笑的。南宋的人其实看得很清楚,即使后来因形势需要给岳飞平反封王时,给他的谥号也只是“武穆”(实际上是“武缪”),而谥法中“穆(缪)”一字的意思并不是太好。当然这些是非都只是皇权的问题,和百姓的福祉无关,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hong 发表于 2007-4-18 15:13:46

先说一点,关于:
“岳飞谥号也只是“武穆”(实际上是“武缪”),而谥法中“穆(缪)”一字的意思并不是太好。”真不好吗?

“穆(缪)”这个说法应当是韩康祖先生的考证,他提出古时“缪”和“穆”通用,“壮缪”类同岳飞“武穆”。先不谈“孤证不立”之类,韩先生这段考证本身是针对关羽的,旨在证明关羽谥“壮缪”,与岳飞谥“武穆”一样。同时引证“考谥法,布德执义曰穆”——没有不好的意思!

再看实例:周公旦之谥——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王国维《观堂集林》指出,周代的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等都是古代的美名。西周铜器通敦的铭文,三次提到“穆王”都是“生称”,是其在世时已有的称号,不是死后的谥。这也证明这个“穆”字没有不好的意思。

宋人苏洵有言“妇人有谥,始自周景王穆后。”——应当说也没有不好的意思。

在整历史上关羽、岳飞等都是“武圣”,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将具有“不好的意思”之 字作为他们的谥号,恐怕历代人都不会答应吧?

仅仅谈一点。

hmlcwz 发表于 2007-4-18 15:41:35

关键还是皇帝的能力!

韩信水平比岳飞还高,有刘邦罩着,一样打了天下。

人治的表现是,皇帝为家族传承,和能力无关,才是最要命的事。

如果皇帝水平不行,听信一些人的话,又没有大志,必然是亡国结局。

如果康熙朝英国来攻,一样会自取其辱。中国也许不会受那么多苦。

borhes 发表于 2007-4-18 21:12:53

谥法:布德执义曰穆,自然是好的,但岳飞似乎与“布德执义”联系不上;谥法:中情见貌曰穆,岳飞性情中人,言语无遮,在行伍中则侵凌同僚,在朝廷则对帝王不敬,甚至越位言事,曾获上谴,谥飞为“穆”应取的是此义,“中情见貌”是中性词,谈不上什么“好坏”,在以儒家言行为规范的时代,“中情见貌”似乎还略带一点嘲贬的意思。周以“穆”为美谥可以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尚处于“童年”阶段,不以性情佻脱为缺点,但到宋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中年”,“中情见貌”则未必是什么美谥了。当然岳飞之谥以“武”开头,基本上还算是好谥。但韩世忠谥忠武,张浚谥忠献,吴玠谥武安,等等,这些谥号都比“武穆”要好些,从中可以窥见宋对岳飞平反的态度还是有所保留的。岳飞平反后,宋孝宗十多年都没给他谥号,后来实在回避不过去了,才议此事,太常寺曾拟“忠愍”,孝宗不满意,于是另议“武穆”,孝宗勉强能够接受,遂下诏采用。后宋理宗想褒奖岳飞,提出另议谥号,太常寺拟改“忠穆”,理宗还觉不够,最终改为“忠武”,荣誉与韩世忠相侔了。可见“忠”比“武”好,“武”又比“穆”好。“穆”字在谥号中的位置可见一斑。至于关羽谥壮缪,名与实爽曰缪,确实不是什么美谥,我看到的文章恰恰是从关羽的谥号上证明蜀汉君臣的“和谐”是个假象。关羽和岳飞成为“武圣”及人们心目中英雄的代表,那是后世逐渐演变成的,他们生前可没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地位,何况谥号是朝廷定的,只代表朝廷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就算“历代人都不会答应”,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yngwie 发表于 2007-4-19 00:15:46

我沒有研究宋史,但對於borhes 君的一些高見,也有不敢同意的地方,想來灌個水。

我們常說事後孔明,但是歷史研究也只存於後世人的詮釋與想像之中,只能依據發言者所掌握的證據與論證的邏輯來加以評判,何者較可能接近歷史事實。我不知道borhes如何咬定:「明知“二圣”远在东北,通过战争“迎回二圣”,根本没有丝毫可能性」?因為沒見到您提供一些事實數據的佐證。為什麼要強調「迎回二聖」,不就是因為異族兵臨城下,徽欽二帝被擄,致使北宋滅亡,是當時人痛心之事,行軍之際,以此為號召,鼓舞軍心,似也沒那麼不合情理吧?當然,有人說岳飛便因此犯了大忌,因若真能迎回二帝,將置高宗於何地!這且不去說他。因你可以說他只會打仗,不懂做官,又蠢到那去了!真要那麼聰明,還帶兵去衝鋒陷陣幹嘛,跟著大家年年給錢叫叔叔爸爸,不也太平無事嗎!

岳飛手握重兵而不知避忌,干涉皇家內政,你可以說他有取死之道,也不能說這是該死之罪!我不懂borhes君為何在承認岳飛死得冤枉的同時,偏偏又從所謂”統治者”的角度來說明他該死?姑且不論他能否北代成功,迎回二聖,又是否必定如您所假設,在成功之後,成為如桓溫一般的權臣,甚至搞禪讓的鬧劇(我覺得在沒有證據下做此假設,有點厚誣古人)!老兄的邏輯似乎便是功臣不懂得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便是找死該死,而且死有餘辜!君又焉知宋初功臣”杯酒釋兵權”之舉,沒有被強迫的苦澀在內?我也可以假設,宋太祖在屋外已派了重兵環伺,眾人不答應,大概連養老的機會也沒了!何風度之可讚!

關羽與岳飛生前沒那麼高的地位,大家原也知道的!高宗喜歡殺他的功臣大將,向異族屈膝,後代人也沒啥意見!但崇拜其人,甚至將其神化,雖有美化之嫌,也不能說歷代人都不答應,便起不了什麼作用!畢竟,知其不可而為之,也許有其愚笨之處,但孔子說:「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處無道之世,而有一肩承擔之勇氣,如同明末人所稱「掀翻兩直隸,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渾身擔荷、徹裏承當」的袁崇煥者,最後落得被定通敵凌遲之罪,還被北京百姓搶著撲咬其血肉而死無全屍!當時群眾的眼睛若果真是雪亮的,岳飛、袁崇煥都罪有應得。。。那我只能說,中國歷史上願做愚人笨人的人真是太少了!

hmlcwz 发表于 2007-4-19 00:34:33

说白了,就是皇帝只管小家,不管大家!

其实,把能干的大将都用起来,彼此自然是一种牵制。

而金人,早就灭了!

只有对自己统驭能力没有信心的,才会杀了能干的下属。

徽宗根本不想当皇帝,钦宗就是回来了,也没有脸再当皇帝。

实际情况跟那个口号实在没有多大关系。

yuy05 发表于 2007-4-25 15:42:37

要灭手下干将并不完全是因为对自己统驭能力没有信心,还是因为在人的地位处境改变后人的自尊心的阈值也会改变,自我意识也会膨胀起来,而干将有才,但常在人事上不通或者是恃功傲主,不拘小结;因此常常在大局已定时,干将往往是皇帝做事的最大障碍。

hmlcwz 发表于 2007-4-26 00:11:58

引用第7楼yuy05于2007-04-25 15:42发表的 :
要灭手下干将并不完全是因为对自己统驭能力没有信心,还是因为在人的地位处境改变后人的自尊心的阈值也会改变,自我意识也会膨胀起来,而干将有才,但常在人事上不通或者是恃功傲主,不拘小结;因此常常在大局已定时,干将往往是皇帝做事的最大障碍。

狐兔未死,猎狗已烹,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啊!

岳飞是时局刚有转机就被自己害死了,袁崇焕是时局还有危险皇帝都不管了。

亡国是自取!不是敌手有多厉害。

一个普通人,甚至能力不如普通人,却要掌管一个国家,命运完全是碰运气了。

play5300 发表于 2007-4-30 11:54:12

偶感觉其实所谓的忠奸不是那么好分辨的,古代的忠奸都是对君王而言。
站在不同的观点的人,出发点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主战和主和,就是不同观点,成败都只有实践之后才能证明。而历史不会给你选择的机会。

有事了,先到这儿吧。

行健 发表于 2007-4-30 12:52:16

引用第2楼hong于2007-04-18 15:13发表的 :
先说一点,关于:
“岳飞谥号也只是“武穆”(实际上是“武缪”),而谥法中“穆(缪)”一字的意思并不是太好。”真不好吗?

“穆(缪)”这个说法应当是韩康祖先生的考证,他提出古时“缪”和“穆”通用,“壮缪”类同岳飞“武穆”。先不谈“孤证不立”之类,韩先生这段考证本身是针对关羽的,旨在证明关羽谥“壮缪”,与岳飞谥“武穆”一样。同时引证“考谥法,布德执义曰穆”——没有不好的意思!

.......
这个问题我曾和晋候之臣讨论过,严格说春秋之前穆确是美称,
但关羽、岳飞就时需要注意已经是离春秋很远了,刘歆已对“穆”有了新解,后世基本遵守,考证不能忘了时代背景,此为史考证之需谨记

hmlcwz 发表于 2007-5-2 17:22:31

引用第4楼borhes于2007-04-18 21:12发表的 :
谥法:布德执义曰穆,自然是好的,但岳飞似乎与“布德执义”联系不上;谥法:中情见貌曰穆,岳飞性情中人,言语无遮,在行伍中则侵凌同僚,在朝廷则对帝王不敬,甚至越位言事,曾获上谴,谥飞为“穆”应取的是此义,“中情见貌”是中性词,谈不上什么“好坏”,在以儒家言行为规范的时代,“中情见貌”似乎还略带一点嘲贬的意思。周以“穆”为美谥可以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尚处于“童年”阶段,不以性情佻脱为缺点,但到宋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中年”,“中情见貌”则未必是什么美谥了。当然岳飞之谥以“武”开头,基本上还算是好谥。但韩世忠谥忠武,张浚谥忠献,吴玠谥武安,等等,这些谥号都比“武穆”要好些,从中可以窥见宋对岳飞平反的态度还是有所保留的。岳飞平反后,宋孝宗十多年都没给他谥号,后来实在回避不过去了,才议此事,太常寺曾拟“忠愍”,孝宗不满意,于是另议“武穆”,孝宗勉强能够接受,遂下诏采用。后宋理宗想褒奖岳飞,提出另议谥号,太常寺拟改“忠穆”,理宗还觉不够,最终改为“忠武”,荣誉与韩世忠相侔了。可见“忠”比“武”好,“武”又比“穆”好。“穆”字在谥号中的位置可见一斑。至于关羽谥壮缪,名与实爽曰缪,确实不是什么美谥,我看到的文章恰恰是从关羽的谥号上证明蜀汉君臣的“和谐”是个假象。关羽和岳飞成为“武圣”及人们心目中英雄的代表,那是后世逐渐演变成的,他们生前可没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地位,何况谥号是朝廷定的,只代表朝廷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就算“历代人都不会答应”,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请教一下,关羽是哪个谥的?

钱一文 发表于 2007-5-2 18:06:39

我看岳飞被杀,无外乎三个无原因:
1、宋朝一直重文轻武,这个既定政策一直持续到宋亡,这种政治策略是汲取唐代中期之后的藩镇割据教训,一方面的确在宋代造成中央集权、地方力弱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宋代的军事积弱积贫并不妨碍他的文化和经济很发达,丝毫不衰于盛唐!
2、由此引导岳飞的身上,作为武将,能够率领1/3的宋军,又长期在外和金打仗,将在外君命不受,换了谁,有这个卧榻之虎,能安心吗?况且十二面金牌令就说明问题!连催12次才回京参王,已经说明他的心中有了违旨之心,或许正是他的这些举动引起赵构的杀心!
3、从当时背景来看,黄河以北已经成了金国的一部分,而地处杭州的南宋王朝也安定下来,老百姓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持续不断战争!渴望太平日子,以心比心,换我在那个时代,如果生活还算如意,我也不愿卷入战争的!因此岳飞一再要求北征,是历史的反动,说难听的是逆历史潮流,况且大宋有足够的实力和把握拿下金国吗?
站在民族立场,岳飞是民族英雄,而站在当时,老百姓未必都赞同的。

hmlcwz 发表于 2007-5-2 18:51:01

引用第12楼钱一文于2007-05-02 18:06发表的 :
我看岳飞被杀,无外乎三个无原因:
1、宋朝一直重文轻武,这个既定政策一直持续到宋亡,这种政治策略是汲取唐代中期之后的藩镇割据教训,一方面的确在宋代造成中央集权、地方力弱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宋代的军事积弱积贫并不妨碍他的文化和经济很发达,丝毫不衰于盛唐!
2、由此引导岳飞的身上,作为武将,能够率领1/3的宋军,又长期在外和金打仗,将在外君命不受,换了谁,有这个卧榻之虎,能安心吗?况且十二面金牌令就说明问题!连催12次才回京参王,已经说明他的心中有了违旨之心,或许正是他的这些举动引起赵构的杀心!
3、从当时背景来看,黄河以北已经成了金国的一部分,而地处杭州的南宋王朝也安定下来,老百姓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持续不断战争!渴望太平日子,以心比心,换我在那个时代,如果生活还算如意,我也不愿卷入战争的!因此岳飞一再要求北征,是历史的反动,说难听的是逆历史潮流,况且大宋有足够的实力和把握拿下金国吗?
站在民族立场,岳飞是民族英雄,而站在当时,老百姓未必都赞同的。

我看都难成立。

1重视什么不是杀人的原因

2这个有点影子,问题是在刚刚取得大捷时,要收兵,这个肯定是武将不能接受的。人家用命换的土地,你为什么要无条件的放弃?

3这个更是不能成立了。没有人愿意当奴隶,即使是安定了也是如此。清末为什么提出驱逐满清,不仅仅是民族问题吧? 我认为,南渡与北留的人还是愿意宋的军队回来的。

钱一文 发表于 2007-5-2 18:54:35

引用第13楼hmlcwz于2007-05-02 18:51发表的 :
1重视什么不是杀人的原因

2这个有点影子,问题是在刚刚取得大捷时,要收兵,这个肯定是武将不能接受的。人家用命换的土地,你为什么要无条件的放弃?

3这个更是不能成立了。没有人愿意当奴隶,即使是安定了也是如此。清末为什么提出驱逐满清,不仅仅是民族问题吧? 我认为,南渡与北留的人还是愿意宋的军队回来的。

所以你不能将心比心,这样研究的历史永远是我们一厢情愿认识的历史!!

hmlcwz 发表于 2007-5-2 20:03:30

引用第14楼钱一文于2007-05-02 18:54发表的 :


所以你不能将心比心,这样研究的历史永远是我们一厢情愿认识的历史!!

是啊!
大家都不要一厢情愿!

我只知道,打仗是要用命来拼的,哪个朝代都是如此。

将用很多性命换来的成果,放弃了,对的起死去的战友吗?

我还知道,现在我也想把台湾立即统一了。

甚至是把外蒙,以及俄国抢走的土地夺回来。虽然,现在那里住的人不见得都愿意回来。(当然,如果原来住那的我国人民没有被杀害的话,也肯定是愿意的。还没有算被强行遣返回国的很多人。)

borhes 发表于 2007-5-2 22:00:04

讨论岳飞真是很费力气,因为存在着两个岳飞,一个是历史真实生活过的岳飞,一个是存在于小说评话传说甚至意识形态里的岳飞。岳飞的事迹也充斥着传说甚至神话。当人们争论时,举出的论据忽而是史籍里记载的,忽而是小说里的情节,忽而是传说,让人无所适从。在争论里还带着强烈的爱憎情绪,最后可能弄得不欢而散。所以虽然觉得这里很多坛友的话都可辨析,但想想还是算了。

yngwie 发表于 2007-5-2 22:52:52

我觉得borhes君这种回答,令人不甚满意。您说上面大家的讨论仍有很多可辨析,但想想还是算了。其实,已算是一种回应了,而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即便搭得是不同的船。诚然岳飞和关羽一样,民间、俗文学中的形象,和历代史家记载的传记资料,彼此有重叠交叉的地方,但也不是全然不可分疏,而且,只要彼此所据材料相同,论点叁差也是可以讨论的。否则,如何只断定别人因意识型态而存在爱憎之情,所得便一定错误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岳飞之死与王位继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