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变得更强硬 中国政府引入一项非正式政策
管理层引入非正式政策,不批准募资10亿美元以下企业赴港上市--鼓励发A股吸收过剩流动性
昨日,英国《金融时报》引用投资银行家和监管机构消息人士的话说,除非企业寻求筹集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或计划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同时上市,否则中国监管机构将不再批准企业赴港上市。分析认为此举旨在吸收国内过剩流动性,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理由并不充分,企业赴何地上市应由企业自主决定。
鼓励发A股
《金融时报》报道说:银行家们表示,中国政府已引入一项非正式政策,旨在让大多数上市候选企业发行A股,加入上海或深圳交易所,而不是到香港交易所上市。近年来,在内地股市长期大幅走低期间,香港一直是数以百计的内地企业首选的上市地点。然而,投资者的旺盛需求重振了内地股市,基准指数去年升幅达130%,促使中国政府对允许哪些企业赴港发行H股进行反思。
决策者们认为,增加A股上市企业的数量,将有助于吸收过剩流动性,预防中国股市出现泡沫。北京的一些决策者也为这种改变进行了游说。他们担心,允许企业只在香港上市,中国投资者将无法从某些内地企业的快速增长中获益。内地投资者对上海和深圳以外地区上市股票的投资,受到严格限制。
中信证券投资银行副总裁张剑昨日受访认为,10亿美元的\"门槛\"应该是确定的政策导向,此举旨在加强A股的核心地位。张剑没有进一步透露具体的细节。广发证券某保荐代表人对记者表示,确实有10亿美元上市标准的说法。\"也就是说,A+H上市,募资额必须要超过10亿美元。但对于企业单独赴港上市,应该没有限制。\"该人士同时认为,此次管理层提高赴港上市标准,目的是鼓励多发A股,吸收过剩流动性,与大盘蓝筹的回归并没有关系。由于一季度企业忙于年度审计报告,接下来A股的发行数量肯定会加速上升。
万联证券研发业务负责人黄晓坤认为,管理层对于企业上市的政策取向是正确的,\"更多的优质上市公司是A股长期向好的基础\"。但黄晓坤认为,此项政策到底多大程度解决流动性过剩值得商榷,因为目前资金的供需都很多。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吸收过剩流动性的理由\"并不充分\"。某明星券商研究员认为,限制10亿美元募集额以下企业赴港上市,无疑具有歧视性含义。\"香港上市周期短,一般只要一年左右,而内地要求拟上市企业连续3年盈利,A股上市周期较长。\"其认为,目前A股市盈率较高,融资额大,造成企业愿意选择留在内地上市。但即便这样,管理层不应该限制它们赴港上市,\"应该由企业自主决定\"。
非公开政策
《金融时报》的报道引用银行家们的话说,最近几周,中国证监会在反对允许企业只发行H股方面的态度变得更为强硬。银行家们表示,在目前环境下,只有寻求募集的资金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中国证监会才有可能批准其赴香港上市。报道称,一位香港的银行家表示:\"中国证监会正推动企业发行A股,但它也认识到,不能完全阻止企业赴港上市。\"中国证监会对此拒绝置评,但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这不是一项公开宣布的政策,但我们当然鼓励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市。\"
该报还举出一个中国企业的例子。中国锌、镍、铜生产商--西部矿业为发行H股聘用了两家全球投行,但却被告知要准备发行A股。预计该公司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募集5亿美元资金。昨日,本报记者专门联系到了西部矿业董事会办公室的罗先生。据悉,该公司赴港上市募集5亿美元的申请最近几天刚被退了回来。\"原定于5月份在香港挂牌,路演都准备好了。\"罗先生透露,西部矿业近些年发展很快。最近3年,该公司资产由10亿元迅速扩张到100亿元,利润也达到10亿元。\"但管理层都明确表态,希望公司不要在香港上市。它们的一个理由是,矿业属于战略资源,不能轻易赴港上市。\"在这种情况下,西部矿业只能再次准备A股上市材料,并计划募集100亿元资金。
昨日,本报记者联系到香港大福证券,后者称并未见到相关的规定。而记者从某机构获得的\"2007年拟赴港上市新股\"名单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及此后拟赴港上市,募集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包括: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南方电网、山西焦煤集团、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