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b 发表于 2007-4-16 22:09:53

殷勤写书者,穷年无暂息——元末明初余姚赵谦行迹述略

说明:(1)赵谦为明初语言学者,《明史》有传,但颇为简略且时有讹误。本文考诸有明笔记、地方志及赵谦本人及时人著述,敷成此文。
   (2)本文是为一非学术刊物撰作,所以在格式上以简易便读为指归,但言必有据。
   (3)不当之处,欢迎教正。


殷勤写书者,穷年无暂息
——元末明初余姚赵谦行迹述略
    余姚素有“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的称号,更以“姚江人物甲天下”而驰誉海内外。两汉以来,余姚名人辈出。赵谦便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余姚县里很有名的一个人。
    现在余姚人知道赵谦的并不多。
    现在的余姚人或许知道余姚“四先贤”是指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诸位,因为他们以思想名家,而赵谦是研究文字音韵的。通常情况下,文字音韵之学是要比思想更难说懂的。
    然而最近看到一份关于在海南省创建“琼州名人雕像园”的策划方案,有所谓“组合雕塑:入琼望族先祖像——钟芳、赵谦、王居正、吴贤秀等。一像一祠,便于后人祭拜”的创意。这其中的赵谦,便是余姚的赵谦。晚年的赵谦被朝廷派到琼山县主管教育,使“海南士风丕变”,人称为“海南夫子”。所以现在的海南人还知道赵谦,并且仍在心中记着。
    赵谦,字撝谦,初名古则,后更名谦,生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浙江余姚县凤亭乡第一图(时属绍兴府)人。向祖上推算,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秦王赵廷美的后裔。赵谦少时家贫,所以只能寄食于崇山寺,和寺中学佛之人一同诵习。赵谦学习很认真,经常通宵苦读而忘记了睡眠。最喜欢读的是“经史百家之言”,遇到问题就虚心向周围人求教,十六七岁时便把县里有学问的人请教殆遍。十八九岁时,赵谦走出余姚,前往鄞州、天台等地游学,“天台郑四表善《易》,则从之受《易》。定海乐良、鄞郑真明《春秋》,山阴赵俶长于说《诗》,迮雨善乐府,广陵张昱工歌诗,无为吴志淳、华亭朱芾工草书篆隶,撝谦悉与为友”。(《明史》本传)“于盛暑祁寒时,一日中蹑屫走百余里”,往来问学,不辞劳苦。(《奉吴耑学书》)正是这种刻苦勤学的精神,使赵谦年纪轻轻便文名早著,二十岁就设帐授徒。生活对赵谦的压力是很大的。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赵谦二十二岁,到杭州参加乡试而中举人,却未能马上入仕。洪武十一年(1378年),赵谦还曾远至四明方春龄家入塾教授(《赠医者方彦明序》)。
    教学之余,赵谦经常代人写一些应景文章,如乡人李隆平把自己的雅舍题曰“崖庐”,便请赵谦写篇《崖庐记》;甚至还替人写过感谢信之类的东西,如《赠眼科医汤道人序》:这些文字大约都是有一些润笔收入的。衣食粗足之后,赵谦仍是读书不倦,且读出了许多感慨:明道须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而要识字“则当研究乎六义”,然“自三代以下,六义不明也久矣”。(《稽古斋记》)于是发愤而作《六书本义》十二卷,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于各部之下辨别六书之体颇为详晰,其研索亦具有苦心”。明焦竑认为赵谦“字学最精”(《笔乘》),清代朱彝尊谓赵谦“博究六经百氏之学,尤精六书”(《曝書亭集》),称道的正是这本书。
    因为对语言文字有精到的研究,洪武十二年(1379年),二十九岁的赵谦应聘入京师修订《洪武正韵》。不久却被别用为中都(治在今安徽凤阳)国子监典簿,原因据说是众人以其年少而轻视他。(《今言》)清人朱彝尊却认为是因为赵谦“自信其说,不为贵显者所夺,以是不见录”。(《曝书亭集》)但是这个国子监典簿也没有做多长的时间,因为与同僚相处不协而遭“谗毁”,赵谦便罢官回乡了。赵谦初仕不顺,当与个人性格有关,其自谓“禀性狂戆而好自髙大”,直言自己知道自身的缺点却又不能改正,批评自己“冥顽无状”。(《奉吴耑学书》)明代郑晓说赵谦“直义所在,目无王公”(《今言》),因此而致忤,并不奇怪。
    回到家乡以后,赵谦在余姚城外的坞山中筑考古台,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读书著述生涯。一百卷的音韵学著作《声音文字通》便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时人称赵谦为“考古先生”,赵谦则以“余姚山中一介书生”自居,著文常自称“坞山外史”。在《录示子孫》诗中,赵谦描述了自己执著于学问的情形:“冬晨寒气交,夏午炎光逼。殷勤写书者,穷年无暂息。”
    学问之外,赵谦也流连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余罢官,自中都归余姚,灭迹不入市郭。时出游泽薮间,及往邻邑界上山谷中,据木坐石……”(《银塘生传》)“出余姚东郭门,由黄山取道于郊,阡陌而走三十里许,涉烛湖,复山行八九里,乡曰龙泉桥。入一坞,有古浮屠,曰双林……”(《树下居记》)景以文传,古来如此。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赵谦由朝臣举荐,任为琼山县儒学教谕。任职期间,“作新学校,造就后学,琼之士风为之丕变”。(《明一统志》)“黎人皆知向化,称为海南夫子”。(《浙江通志》)《童蒙习句》一卷、《学范》二卷应当都是这一个时期的著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赵谦卒于番禺,享年四十五岁。
    赵谦除了上述一些学术著作流传至今,尚有其后人搜集整理的《考古文集》二卷存世。据明代《嘉靖余姚县志》记载,坞山有“明琼山教谕赵谦墓”,不知现在还有遗迹否。


(掇拾史志,撰而成文,不敢谓“生花”,聊以为“参考”,故发在本版)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7-4-16 23:39:11

教学之余,赵谦经常代人写一些应景文章……这些文字大约都是有一些润笔收入的。

littlekid 发表于 2007-4-17 09:29:06

swb兄好文章。

每每乘车经过余姚,总是不免想到守仁、黎洲两位思想巨人。很难想象他们就是在此著书立说,更是难以把今日的余姚和高速广告牌上的“文献名邦”四字联系起来。

swb 发表于 2007-4-17 20:22:06

引用第1楼醉乡常客于2007-04-16 23:39发表的 :



醉兄见笑
终日为稻粱谋,偶或还要伺候一下“中圣人”,不易啊。。

引用第2楼littlekid于2007-04-17 09:29发表的 :
swb兄好文章。

每每乘车经过余姚,总是不免想到守仁、黎洲两位思想巨人。很难想象他们就是在此著书立说,更是难以把今日的余姚和高速广告牌上的“文献名邦”四字联系起来。

奉命之作,版主过奖。
有空时不妨下车逛逛余姚周围的山,想着几百年前在其中走动着的那些人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殷勤写书者,穷年无暂息——元末明初余姚赵谦行迹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