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张力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猜想
4月10日起,温家宝总理连续访问了韩国和日本,展开近邻战略对话,拉开了中、日、韩共赢时代的序幕。全球化大潮迭起,也同时开拓了地缘合作新空间的动力。同处东亚板块的中日韩携手合作,堪称全球化与地区化的必然趋势。
冷战结束,东亚迎来经济发展大时空,中日韩同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大改革。看中国,1979年中国开始执行改革开放路线,1992年步入市场经济道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开放市场,主动与世界经济相容;回顾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促进战后经济发展的“日本模式”无法适应全球大竞争新形势,被指责为“资本主义异类”,日本进入10年漫长的艰难道路;再看韩国,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韩国经济遭遇全面冲击,财阀解体、金融重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金融市场全面开放。
三国经济的同步改革,不仅焕发了各自的经济活力,也推动了彼此产业的依存与融合,开辟了共赢空间。由此,三国贸易发展,投资交替,产业分工错落有致,民间商业自成体系,形成了经济相互依存的基本格局。
而时代变迁总伴随着机遇与挑战。东亚三国经济依存,共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困惑。
共同利益拓展三国合作空间
随着石油等资源涨价,作为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快速成长地区,中、日、韩面临共同的能源、资源难题。尤其是随着中国成为石油纯进口国后,三国同时成为石油纯消费国。而2001年“9·11”后,石油价格逐年上涨。1999年国际石油价格曾一度跌到9美元一桶,而今,高居60美元不下,五六年里上涨五六倍。而从石油期货市场的特点看,当前的期货价格往往形成未来的现货行情,显然,在未来几年里,很难回归到低油价的时代。不容忽视的是,对于中日韩而言,石油不仅仅是燃料,更是产业的重要原料。三国如何协调政策,确保石油供给,关乎三国共同的经济发展利益。
从环境上看,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废水、废气、废物,以及沙化、水资源匮乏等等新问题,都已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将成为导致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断裂的大问题。在此,三国如何取长补短,联合完善环保法制,制定环保市场准入标准,则成为三方协调战略、构建相通相容的政策法律体系的客观要求。
最后,面对全球化与地区化并行的潮流,中、日、韩构建自由贸易区,又带有维护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紧迫意义。自从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破裂,2003年坎昆会议搁浅,而今,多哈回合陷入事实上的停滞,涵盖全球的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步履艰难。而与此同时,欧盟扩张,北美自由贸易区也积极扩展,世界经济的地区化、集团化深入发展,FTA在全球林立,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东亚地区虽形成了民间商业互动网络,但并未形成制度性屏障,面对全球竞争,无异于赤膊上阵,备受排挤。中日韩面临维护发展权利的现实课题。为此,尽早确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形成相互协调、彼此支撑的贸易、投资规则,维护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就成为确保三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共同利益。
高层对话巩固地区安全
从中日韩的安全环境看,冷战虽已结束,但东北亚地区的冷战结构未变,美韩、美日军事同盟依然存在,且有扩张;而地区内的领土、领海以及海洋权益之争同样潜藏着严峻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核试验、核扩散乃至核武装政策动向频频;而随着地区内核电事业的发展,核废料的处理与利用,又隐含着严峻的核污染与核武装的危险。对此,从维护地区发展的共同空间、共同利益出发,三国加强密切的安全对话,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以政策、制度和共同利益,维护共同的发展环境,已成为历史赋予中日韩三国的共同责任。
此次温总理访问韩日两国,明确了共同利益,达成了面对共同威胁的一致意识,充实了互惠、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内涵。在中韩关系上,双方明确提出扩大贸易关系、促进相互投资,加强科技合作,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实《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规划联合研究报告》,力争中韩贸易如期突破2000亿美元。
而在中日关系上,中日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重新确认了发展中日关系的三个基本文件,明确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强调政治互信,深入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明确提出了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具有实质内容的丰富内涵,积极加强能源、环境、金融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并确立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加强外交对话和防务交流,在政策上、制度上确保共同利益,发展战略互惠关系。这为中日韩三国立足地区,面向世界,携手发展稳定互惠的合作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作者单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