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工资政策是个“无底陷阱”
文章提交者:五猫如果不提高工资而其他要素价格上涨,将在抑制外需的同时抑制国内消费
媒体新近披露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企业在华违规用工,近日受到广泛关注。过去20多年,一些得不到有效合理保护的劳工为“中国奇迹”付出太多,少有声音。
世界赞誉的中国改革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实践,以放松管制获得市场经济发展空间,但整个市场的基础资源配置以及市场准入仍未放开。对外开放是改革的主旋律,依靠外资以及外贸是“中国奇迹”的原动力。拥有超越市场权力的地方政府以低廉的土地、资源、人工、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蜂拥而至,GDP主义更加深了一些地方官员对于引进外资的偏好,这使得中国制造具有了惊人的全球价格竞争力。在一些地方,忽视劳工的各种劳动保障,人为压低工资是竞争力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工资收入分配占GDP不到13%,同期美国为48%,中国银行(5.63,-0.06,-1.05%)庞大储蓄的增量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内需不足,经济严重失衡,依赖于(外资为主的)外贸和(政府为主的)投资,第三产业和消费等内生的经济动力缺乏。内需不足以及投资扩张更加依赖扩大外需,增加出口必会和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反过来逼迫“中国制造”降低成本,在劳动力过剩的中国,工资最具成本弹性,压缩的后果是国内市场的更加萎缩。
中国之发展方式多提供低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廉价岗位,而国有企业的资源垄断以及外资资本优势,使收入呈哑铃型,少数资源垄断者、资本拥有者获超额利润,广大底层劳工收入较低,导致城市服务业难以发展,压缩中产阶级增量空间,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年显现。低工资也致一些劳工为生存而就业,无力提高技能,甚至不能支付后代的教育费用,人力资本得不到改善,中国文盲率出现反弹(据中国教育部官员透露,在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文盲人数增加了3000万),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长期受就业率迷惑,担忧提高工资将导致出口竞争力降低而影响存量就业,这种顾虑使低工资政策得以“正当性”。但这是一个无底的陷阱,将导致增量就业空间萎缩,如果提高工资,将会因消费需求而刺激人力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并促使产业升级,创造出比失去国际市场更大的国内市场。
低价格带给中国的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资产泡沫,政府试图通过提高水、煤气、电、油、煤、土地等要素价格对冲国际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但如果不给劳工提高工资,他们将在低收入基础上再次遭受通胀的剥夺,刺激内需成为虚幻。需要提防的是,要素价格提高势必降低企业竞争力,而成本中最容易压缩且尽量压缩的就是人工成本,因为截至目前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法律和机制来保障劳工的利益,甚至在一些地方,当地政府本身就参与了人工价格的压缩过程。
全国人大正在审议的新《劳动合同法》,试图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但据报道这遭外商等利益集团反对。这个备受争议的法律只是恢复劳工原本应有的权利。全国总工会近年大力推进在外资企业建立工会,以便建立集体工资谈判制度。但弱势劳工与强大的资本进行博弈,还需要外部大环境的改善———法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政府还需要摒弃片面为了外资而不顾劳工利益保护的做法、就业压力需要政府来有效缓解。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政府正在主导收入分配改革,政府需要勇敢面对的是,增加大众收入需要一个经济长期增速的背景,而刚启动的提高大众收入政策,可能与外需和投资周期结束不期而遇,至少目前,要素价格的提高将导致企业盈利受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