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bluefly 发表于 2007-4-13 18:04:18

因铝之名:一个县城的三年暴富

从迅速建立到一夜暴富,一家氧化铝厂深刻改变了当地的社会与环境

□记者 袭祥德

茌平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一个县级城市,这个鲁西小城位置不佳,既不临海,也没有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倚重,经济一直十分落后。

不过,最近两年当地经济却奇迹般地发生改变。2006年末,茌平县城的许多居民领到了2万元、8万元甚至更多的年底分红,公务员、教师的月工资上调500多元,地方主要企业更是接连加薪,街上的轿车明显增多,宝马、奔驰、奥迪、克莱斯勒,这些名车的身影不时在人们眼前掠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三年来茌平的国债销售基本为零,人们也没有兴趣把钱投入股市和基金。那么,这里是天上下钱了吗——这是从北京回茌平过春节的邓海超吃惊之余的第一个念头。

邓海超得到的答案是:老家的乡亲聚在一起,整天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学信和他的信发铝电集团。

“张学信赚的钱可海了,数都数不过来,一天3000万元,三天1个亿。”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故作神秘地告诉记者,2006年上半年,信发铝电每个月向国税部门交的税就1个亿,“连续交了三个月,税务部门都不敢收了”。

这位出租车司机提供的数字显然有些夸大——坊间传闻还有比这更吓人的——但2005、2006年,信发集团在国内氧化铝市场迅速崛起,并赚取了巨额暴利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在当地引起的轰动自然很具爆炸性。现在,几乎每一个茌平人都能讲上一段张学信和信发的故事,或褒或贬,津津乐道。

随着信发规模的迅速扩大,它正深刻改变着这座小城的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当地资源、财富和话语权的流向,各种变化应运而生,这又导致铝业在当地的口碑向正反两个方向延伸。

氧化铝属于高耗能、高耗电、高污染项目,在国家强调节能、降耗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下,这个小县城的氧化铝财富梦想也在演绎着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种种故事。它的诞生、高涨,及对当地政治、经济生活深入骨髓的影响,强烈凸显出中央政府实施节能降耗战略的现实困难。

        精明的“张书记”

3月1日,一场小雨刚刚停歇,天空的云雾还没退去,这个总人口56万,城区人口不到10万的县城还沉浸在浓郁的春节气氛中。

“张书记到北京开人代会去了,我们现在非常低调,不想做任何的宣传。”茌平信发华宇氧化铝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企划部长刘培国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商务周刊》的采访要求。信发华宇是信发集团与鲁能集团等共同投资成立的公司,信发居控股地位。

在茌平县城,很少有人直呼张学信的姓名,无论企业职工还是政府部门官员,都习惯称呼他为“张书记”。尽管张学信只是在上世纪末做了几年挂名的县委副书记,早已卸任多年,但在政府部门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现年60岁的张学信最早在茌平热电厂工作,从普通工人一直做到热电集团董事长的位置。1999年,茌平热电厂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茌平信发铝电集团,张学信拥有约10%的股份,担任集团董事长至今。

经过多年积累,特别是这两年的迅速成长,信发集团已经成为一家具备热电机组300余万千瓦,电解铝产能56万吨,氧化铝300万吨,控股子公司60余家,总资产100多亿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在当地,信发几乎控制了地方经济的主要方面,经营业务涵盖发电、供热、电解铝、氧化铝、铝材加工、碳素、味精、造纸、木业等各产业,2006年利税10亿元以上,提供着当地政府80%以上的财政收入。

茌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商务周刊》,信发集团开始在铝行业崭露头角,是从1998年规划电解铝项目开始的,而真正对茌平经济产生爆发性影响力,则源于2003年规划氧化铝项目。他说:“张书记非常精明,非常敏锐地把握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趋势和市场机会,氧化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据他介绍,在1990年代初,由于茌平电厂的电卖不出去,张学信选择了热电联营,在发电的同时供热,以充分利用资源。1997年,国家要对各地方小电厂进行关停并转,为避免被关闭命运,张学信选择进入高耗电的电解铝。由于具备自己的发电厂,电价非常便宜,信发电解铝具备了基础优势。之后信发开始逐步深化产业链,上马与电解铝相配套的碳素、氟化盐、铝加工项目。

1998年的时候,信发投资的电解铝只有1万吨,仅仅是作为尝试,之后与鲁能华昌、东方希望、香港国资源集团合资,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成立了信发华信铝业、信发希望铝业和奥申铝业,目前信发集团电解铝产能已达56万吨。

不过,从2001年开始,电解铝行业20%的高毛利率已经吸引大量民营企业介入,电解铝投资出现过热,过多的电解铝产能导致其加工原料——氧化铝紧缺。到了2003年,对于信发电解铝来说,过高的原料成本已经影响经营,而且要买到氧化铝并不容易。

实际上,当时氧化铝的来源只有两个。一是从中铝公司购买,中铝是国家在2001年通过行政划拨成立的公司,垄断了国内几乎100%的氧化铝生产;再就是从国外进口,但不是每家企业都有资格进口,2005年之前有资格进口氧化铝的企业只有中铝、中国五矿以及8家电解铝生产企业。也就是说,信发集团要维持电解铝生产,只能通过它们购买氧化铝。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氧化铝市场出现了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状况,进口氧化铝数量和价格逐年增加。不过,氧化铝的涨价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电解铝产能的急剧扩大,导致国际氧化铝现货的紧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铝部主任文献军告诉《商务周刊》,当时国际上没有这么多氧化铝,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氧化铝采购90%是长期合同,价格相对稳定。而中国企业主要是现货采购,全球氧化铝只有10%是现货供应,所有的中国企业去争这10%,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这个时候,张学信开始注意到氧化铝的机会。投资氧化铝一方面可以平衡信发的产业链,避免被宏观调控和市场淘汰出局,另一方面氧化铝的涨价也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暴利所在。于是,2003年底,张学信紧急部署进入氧化铝行业。

之所以要紧急进入氧化铝,张学信是有自己考虑的。事实上,当时随着电解铝的产能扩张,国内氧化铝的投资也在进行,但是电解铝的建设周期要短于氧化铝,其中存在一个时间差。“如果按照正常进度建设氧化铝项目,那建成之后,黄瓜菜都凉了。”上述县委宣传部人士告诉《商务周刊》。

此外,2004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0家电解铝企业完全停产,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电解铝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当时,国家为了不让电解铝企业大量破产,开始将调控的领域转向氧化铝,一方面酝酿给予更多电解铝企业进口铝粉的资格,另一方面则十分警惕正在扩大的氧化铝产能,许多违规项目的建设不仅破坏资源,而且可能葬送电解铝的调控成果。

2004年年中,《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其中把新建氧化铝项目确定为国家核准投资项目,氧化铝项目也从外商投资鼓励类目录中删除。

在这样一个微妙时刻,张学信十分敏锐地把握了其中的信号,谁能迅速把氧化铝厂建起来谁就是胜利者。“氧化铝价格一路暴涨,这样的商机千载难逢——就好比地上放着黄金,看谁跑得快,谁抢到了就算谁有本事。”2006年初,信发华宇一位高管在介绍发展经验时这样说道。

上述茌平县委宣传部人士也向《商务周刊》表示,关键是迅速抓住时机,在国家宏观调控期间,其他地方也准备上氧化铝项目,但他们还在画图纸、搞规划的时候,信发集团已经用最短的时间审批、开工建设并且迅速投产。据介绍,该项目从考察论证到正式上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当年就报经山东省计委批准立项。2004年8月,在经过一系列资金和手续准备后,信发华宇的“四百”工程开始建设,即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千瓦热电项目、100万吨氧化铝项目、1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水泥项目。

仅仅7个月之后,即2005年5月,信发氧化铝40万吨产能便竣工投产。按照正常进度,建设氧化铝项目的工程周期是三年。正是用这样的速度,信发华宇成为全国第7个氧化铝项目,而前6个项目都处于中铝掌控之中。

2006年3月,中铝集团组织员工到信发华宇参观。当时一位中铝的管理人士对信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回忆说,“这里是典型的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边扩建的‘四边工厂’。看来这里的一切辅助设施,只要不影响氧化铝的产出,统统放在一边,抢生产、抢扩产、抢赚钱成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当时,信发华宇日产1350吨的三台焙烧塔已经建成,第四台也开始动工,按照这个进度,造价逾百亿元、年产180万吨的氧化铝生产能力3个月后即可形成。“如此生疏的领域,如此浩大的工程,从动工建设到产品卖出好价钱来只花了一年半,决策速度之快,建设周期之短,投资回收之早,这在世界铝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上述中铝管理层感叹道,茌平氧化铝厂提前一年半投产正赶上产品售价难以想象的历史高点,这一年半为这位民营企业家带来了什么?如果按生产240万吨氧化铝计算,他赚到的利润将突破100亿元。

这让该位身在中铝的人士羡慕不已,信发的灵活与决策迅速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他看来,如果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时建同样一个项目,当国有企业建成时,私有企业早已收回了全部投资。“难怪这位私有企业家说出这样的大话:一年后即使我这个厂子全部报废,也毫不足惜。”他说。

2005年1月,就在信发华宇氧化铝投产前4个月,为在开工之前就遏制住氧化铝盲目发展的势头,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制止氧化铝盲目发展无序建设的通知》。通知规定,各地要对违规氧化铝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未经国家核准的氧化铝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银行不得给予贷款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证。凭着张学信敏锐的嗅觉和精明,信发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只身跨过了这一政策门槛,为未来的暴利之路奠定了基础。

  融资带动的疯狂

对张学信来说,闯过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关口并不意味着最后的成功,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建设氧化铝项目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2003—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潮之下,银行对电解铝和氧化铝等项目的贷款都非常谨慎和严格,几乎无法贷款,何况信发铝业是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

按照张学信的预算,建设一期40万吨氧化铝项目,需要的最低资金是15亿元。这15个亿从哪里来?张学信选择了集资入股和企业担保的职工贷款。

“当时大家都有很多顾虑,因为投资氧化铝的风险太大,工艺流程复杂,是不是能赚钱很难说。但是张书记还是鼓励职工为了集团的发展,大家勒紧裤腰带,共担风险,说服集团内的员工最低入股10万元。”在茌平,一位信发华宇“四百”工厂的职工私下告诉《商务周刊》,之所以最后很多人愿意出钱,在于信发给出了半年分红50%的承诺。

他表示,半年分红50%的承诺意味着一年就可以收回本金。比如,入股10万元,上半年就可以分红5万元,下半年再分红5万元,而且即使日后这10万元本金员工自行取出,集团仍保留其10万元干股。

还有一点,为了减轻职工负担,信发采取了让职工贷款的方式,即职工如果没有钱,可以由信发做担保,职工个人到银行办贷款,然后入股。“很多人最初并没有出一分钱,只要在集体贷款入股的表上签个名字就拥有了自己的股份,所以现在看来,很多人每年几万元的分红实际上就是白捡的。”上述信发华宇职工告诉《商务周刊》。

他还表示,为了解决资金上的困难,2004年信发华宇的第一次集资入股并没有把范围局限在信发集团内。最后,信发华宇氧化铝一期15亿元资金在很短时间内便筹集完毕,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职工和民间。

2005年初,当地有关部门做了一次统计,茌平已经连续两年国债销售为零。原因在于,2000年以后,该县企业集资入股吸收的资金达25亿元,其中个人股本达12亿元,分红率多在40%以上,如此高的分红吸引了当地的大部分民间资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因铝之名:一个县城的三年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