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 发表于 2007-4-13 16:37:40

巨鹿之战与王离兵团新探

??在有关秦末战争的讨论中,经常听到“秦主力军王离的长城兵团30万在钜鹿之战中全军覆没”,但是细想之下,却发现这是一则误读。个人以为这是 《复活的兵团》的一处瑕疵,结果却以讹传讹,成为了公论。个人以为,要讨论这则问题,必须要从史料入手,而目前最具权威和几乎唯一的资料就是《史记》,《汉书》。所以我就从《史记》,《汉书》原文出发,提出我的看法。以后所说个章,均是出自这2书,因为汉初以前双方几乎一致,所以大多数材料均来自《史记》。
   首先,我们看看《史记》中对王离军的失败的具体记述。
   1.《卷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很明显,这则记叙有夸大楚军之处。“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这只可能是战场形势明了之前的表现;当楚军盛势明显时,诸侯军不可能继续作壁上观。楚军起的是催化剂作用,所以首功属楚。但是由于司马迁亲楚的态度,文中给人映像是:楚军孤军破秦,而且是全歼秦军。
   2.《史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颇多前后不一之处。其实,这是因为作者司马迁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决定的。在行文中广泛采用互现手法,同时为文字流畅尔有时改动,这就使《史记》成为了24史中最为好看但是颇多争论之处的一本。其实《史记》是私修史,而且先秦从横之风尤存,因而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过司马迁处于自己的历史道德感,在另外的篇章中改正了以往的错误,这也导致《史记》有大量的前后不一之处。
   下面我们引用另外2位钜鹿之战经历人的传记,来说明这种不一之处。《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与上则记录相呼应,我们可以知道了。在钜鹿大战之前,项羽先“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这支部队起到了“绝章邯甬道”的作用,而后才有“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此时切断了章邯军和王离军的联系“章邯引兵解”,终于“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以上便是复原后的钜鹿大战的过程。我们的讨论便由此而发。
  
  
  1.先讨论战果。《项羽本纪第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其中,真正描述战果的便是“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都是这一“大破之”的结果。“大破之”到底是指什么呢?是指歼灭吗?
   同样在《项羽本纪第七》中,有这样2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王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这两次都叫“大破之”,但是很明显,诸军只是被击溃而已,并没有全歼,甚至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否则项羽不可能迅速反击;赵军不可能坚守钜鹿,而且同在文中有“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这当然只能做击溃讲,否则全歼之敌不仅能逃入坚城,还可以互为犄角、并在短时间内马上再战,这是讲不通的。
  ——至此,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史记》中的“大破之”是击溃的意思,而非歼灭。这里的秦军,是包括章邯、王离在内而言的秦军主力。明显,王离部是全军覆没,但是其兵力有限,因而相对而言,只是击溃秦军主力,而非歼灭秦军主力。
  2.王离军是否是前来会合的,独立的长城兵团呢?并没有任何史料说明这一点。相反,在《项羽本纪第七》中有:“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
  
  ——这些说明什么呢?似乎只能认为王离是章邯的部将,而非所谓秦主力兵团的统帅。否则,《史记》中最起码要记载一下双方的会师。而且,如果王离是河套地区的主力统帅的话,为何还需要久战的章邯军从南方破楚之后马上北上?要知道,章邯军可是征战以久,迫切需要休息的。除非是王离军力有限,根本达不到章邯主力的战斗力,无法完成主力决战的任务。否则焉用章邯夺走战功?
   在《史记》中,地位相当的军团均称为“约”、“会”,例如“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这里的个人地位是平等的。其实我们今天的约会,即含此意。而主帅对部下则称“令”、“使”,例如“(怀王)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
  ——说这么多,总体意思,是说王离是章邯的部将,根本不是一支主力军的统帅。这是第2个结论。
  3.所谓长城兵团真是30万吗?能代表秦军主力吗?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如果秦军只有章邯一个主力,所谓长城兵团根本就作为其辅助兵团。那么对钜鹿大战的意义与影响,秦军的历史都要重写。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反驳:秦军百万之众,怎么会只有章邯一个主力?就是基于这种信念,才导致所谓长城兵团的出现。
   我们来分析一下,秦军的主力军到底有多少人,大秦帝国到底能动员多大规模的野战兵团。
   我们估计大秦帝国的主基地关中和巴蜀,大概不会有2000万人,可调用劳动力最多有1000万(这是按《中国人口史》4000万人而言)。按照《中国人口史》的估算标准,“要供应北方边疆60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900万人专门运”。此时关东皆反,秦国的后勤必需靠本土——即包括巴蜀的所谓大关中支援。即使从敖仓供粮,其距离和难度也与边疆相差无几。何况还要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从事生产、后方的驻防军队、以及残存的劳役人员。所谓百万之众,是指秦军的极限动员能力。如果要在本土以外作战,秦军最多能投入长期战争的人数为60万,所以才有王翦“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因此,秦的野战主力不会多于60万。这已经是一个很吓人的数字,若干年后淮海大战也不过如此。淮河战场离后勤供应远比秦军为近,支前的民工总计达到230多万人。秦代的生产力自然不如近代,可想而知秦军压力之重。
  ————说了这么多,只是要得出一个结论:秦军的主力部队,常规情况应当接近30万。
   作为佐证,汉军主力大致是30万。秦汉制度几乎一脉相承,所以可以互补。考虑到秦大战之后,其主力不会比汉军多。再考虑到秦军的本土防卫军队,那么可用的野战部队就非常有限了。所以我们在战国史上最常见的是10-30万人的军队,而很少有40万人以上的厮杀。除非是长平之战,灭楚、灭齐之战这种生死之战。
   如果考虑到秦所占领的大量归附不久的土地,那就可以认识到秦的兵力紧缺。因此,在对外用兵时,大量招囚徒、入赘、犯罪之人,使用大量的六国降兵就是顺理成章之事。那么在河套地区,秦会动用什么军队呢?又会驻守多少人呢?
  
  《匈奴列传第五十》:“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谿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司马迁说的很明确,“蒙恬将十万之众”是进攻时军队的总数,其余为强行移边之人。举个现代的例子,为巩固新疆,建立了生产建设兵团,但是这些移民主要是为了减缓内地压力,与正规军是不能化等号的。如果有30万之众,还何必修直道作战略通道?这和兰新铁路、青藏铁路是一个道理。因此,我们可知,秦北部边境只有不足10万守军,其余军队、移民则分散在漫长的边境、承担戍边职责。这只部队是重兵,但绝不是主力;没有人会把主力放在一个远隔千里的偏僻之地。秦国虽然强大,但绝对没有能掉以轻心道将所有主力远置蛮荒的地步。
  ——赵军的主力是长平被杀的45万大军,不是李牧的边防军。使用边防军,是赵国无军可用的最后挣扎;同样,山海关吴三桂的部队只是明军仅存的最后力量,而不是主力。明军的主力,早已在内外交困中损耗殆尽。
  ——由于分布分散,任务艰巨,所有边防军都是在最后关头使用。而且是典型的饮鸩止渴。
  ——综上所述,根本不存在30万秦军长城军团。所谓30万一说,是把移民与军队混同了。真正能调用的野战兵团,不过10万。所以可以担当辅助牵制的任务,而不能作为主力。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秦军没有在任何地方有集中优势的兵力。根本不存在常规野战主力军(其实在时人看来也无必要),所以在陈胜军入关后,动员郡县军不足,只有临时将骊山囚徒、奴产子武装起来。随后则是以动员后的秦军补充章邯,由于大量的伤亡,不可能在补充章邯外另组建主力军团;章邯军才是秦军主力。在章邯大量消耗的情况下,只有将王离兵团可调之兵集结南下,扶助攻击。
  
  4.还原后的王离兵团,在钜鹿大战中只是章邯的围城部队;
  章邯是想进行一场围城打援。所以王离兵团是在主力保护下进行强攻的诱饵。如果诸侯援军向其发动进攻,马上会成为章邯主力的盘中餐。要解钜鹿之围,只有先行切断甬道,隔绝章邯主力和王离兵团的联系,而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击溃王离兵团。项羽所率楚军完成的是使“章邯引兵解”的艰巨任务;当章邯主力的保护消失后,诸侯群起而攻之,导致王离兵团溃败,从而主帅获擒、大将战死或投降。
  正是因为楚军的杰出表现才解除了钜鹿之围、而作为唯一一支可以与公认的天下第一——秦军相对抗部队的楚军,理所当然成为了诸侯军之首。
  
  5.钜鹿大战并没有起到歼灭秦主力的作用,只是使得秦军主力之势受挫,围城的王离军团覆灭。所以章邯选择避战,又祭出了等待援军的法宝。可惜赵高的愚蠢使章邯做出了投降决定,而他毁灭秦军主力的“功劳”,换来了王位。“功劳”如此,以至于一贯睚眦必报的项羽大为感激,居然宽恕了杀叔仇人(对比他杀子婴、杀怀王)。是秦统治集团的绝顶腐朽,使秦军主力投降。而项羽因为对秦军的恐惧与憎恶,外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终于选择了新安杀降。在新安的屠杀,彻底埋葬了纵横四海的秦军。从此只有在汉军中的关中人,而再无蚩尤旗帜下的铁血雄师。

最后讨论一个话题:“秦主力军王离的长城兵团30万在钜鹿之战中全军覆没”出自何处?这就多少有些啼笑皆非。据我所知,这是对《关于秦未三十万戍守北边国防军的下落问题》误读所至。朱绍侯先生在《关于秦末三十万戍守北边国防军的下落问题》一文中提出3点:1.秦之镇压农民起义,主要的不是依靠刑徒、奴产子,而是不顾外患入侵全盘调回了戍守长城的边防军;2.刑徒、奴产子并不可靠,大量逃亡,章邯军在秦政权一再发兵补充之下,成分迅速改变。在他与项梁、项羽作战时,他的军队已不是刑徒、奴产子了,而是训练有素的秦兵。3.秦军只有章邯一个主力,王离是章邯的部下

章邯和王离军,都是这30万长城军队组成。其中章邯20万,王离则是剩余10万左右。原文如下:“也许有人要问,秦的北方国防军不是三十万吗?章邯降军仅有二十万,其余十万人那里去了呢,事突上这十万人也调回来了,而且在镇压起义军时巳耗障亡了。”编剧可能只看了文章的摘要,把王离麾下30万南下,理解为王离巨鹿城下就有30万之众。犯下了这个笑话。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7-4-13 18:43:57

引用第1楼昭明文选于2007-04-13 16:53发表的 :
本帖为我原创首发,申请加精^_^


http://tel.readfree.net/bbs/post.php?action=quote&fid=88&tid=4438942&pid=1290117&article=1

http://bbs.tiexue.net/post2_1296925_1.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38872.shtml

http://post.baidu.com/f?kz=142786237

钱一文 发表于 2007-4-13 20:06:01

依照醉兄点拨,得到以下:
1、 发帖人:昭明文选 2006-5-22 15:07:22
2、作者:普六茹坚 提交日期:2006-5-22 2:08:00
3、作者: 田穰苴 2006-10-25 19:12  

一、本文非作者所言“本帖为我原创首发”;
二、作者从id而言非一人,除非昭兄有足够理由说明这是同一个人;
三、最早发表时间2006-5-22 2:08:00,快时隔一年了;也就是说作者为普六茹坚,是否为阁下?
四、本文论述的比较充分,观点新颖,虽然个别地方值得商榷,愚以为够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水平,请问昭兄本文可否发表?发在何处?

钱一文 发表于 2007-4-13 20:23:59

类似一文:
张山. 项羽坑秦军二十余万质疑 社会科学辑刊 , 1989,(01)
<正> 史载,秦末农民战争中,秦将章邯大败赵军于邯郸,楚将项羽奉命北上救赵,战于巨鹿,章邯受挫,率部降楚。降军被委为先锋,进军咸阳,行至新安,项羽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此事向为史家乐道,然笔者以为此记载洵难置信。为说明问题,有必要比较一下双方兵力。秦军方面,投入巨鹿之战的当不少于30万人(因降后被坑者即达20余万)。开战之初,章邯部将虽有败绩,然其本人却在棘原与楚军“相持未战”,保存了秦军主力。章邯之降,实另有原由:早在巨鹿之战前,邯受赵高之忌,面临“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处境,因曾。。。

昭明文选 发表于 2007-4-13 22:47:56

这个话题最早是发在煮酒,用ID是普六茹坚,后来在铁血发过一篇,就是本ID.我发的只有上述两个ID 后面在煮酒封的ID太多,就懒得发贴了.

本文是看有关项羽的帖子有感而写,当时收集资料不够,现在修订了一下. 改正了一些BUG,个人以为该算原创首发吧?

在论坛就被砸惨了,没敢投稿. 和《 项羽坑秦军二十余万质疑》不太类似,该文作者是质疑新安杀俘.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7-4-13 23:01:33

引用第5楼昭明文选于2007-04-13 22:47发表的 :
,现在修订了一下. 改正了一些BUG,个人以为该算原创首发吧?


只能算新版,不能算新作。

昭明文选 发表于 2007-4-14 11:08:06

引用第6楼醉乡常客于2007-04-13 23:01发表的 :


只能算新版,不能算新作。

borhes 发表于 2007-4-15 14:35:23

细究战争中毙、伤、降、俘的人数实在没有多少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得到真相,因为文献中提供的数字肯定是假的。近如朝鲜战争,中、朝、韩、美、日各方提供的毙伤数字都不相同,甚至相差数万数十万之多,远古的战争就更不用说了。军队作战后的胜方的惯例是将战功扩大数倍上报,以领取更多的奖赏;败方如果还能生存下去,在文献中也势必极力隐瞒败绩。有些战争败方不复存在,战绩如何只有听胜方的一面之辞了,他说多少便是多少。远古之时,对历史事件的文字记载本就极缺,后世史官作史,便只能采道听途说为据,有时再加上个人的喜好偏颇,战争的原貌就不可追溯了。许多著名的说法在下都以为可以商榷,比如白起坑杀降卒四十万人,从实际操作上讲就觉得不可思议:有没有这么大的一片山谷可以让四十万人全都受骗进入,然后突然推土掩埋;就算有这么个地方,推土埋掉四十万活人,那得多大的工程,而且四十万勇猛尚武的赵人会无动于衷地等着让人活埋吗?即使赤手空拳,四十万健壮的北方汉子发声喊,暴动起来,在冷兵器的时代恐怕也不是一点胜算都没有吧,至少能够冲出去一部分人吧。即使先杀后坑,秦军人数远远少于四十万,恐怕操作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一夜之间杀死四十万人,连纳粹也没想出这么好的方法,他们用了五六年时间采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才杀了六百万人。如果说坑卒是个长期的过程,比如持续一个月什么的,也同样面临着暴动的危险。另外刘秀的昆阳之战被写得简直就像个神话,新朝的百万大军围困昆阳,刘秀居然率数十人出入自如,搬了一些乌合之众的救兵来,就能一战将百万敌军(且拥有各种猛兽和巨人助战)击溃,真是不可思议。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也是很值得怀疑的,很多说法象是后人经过情绪化的歪曲后形成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巨鹿之战与王离兵团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