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改善关系应分三步走
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MINXIN PEI)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中
国总理温家宝本周出访东京,将为这两个东亚大国提供一次宝贵的机会,为双方不太稳定的关系提供支撑。
诚然,自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访华之后,中日关系已明显升温。安倍的出访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由于安倍晋三迄今为一直克制自己,没有去参拜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那里供奉着一些二战战犯的亡灵),近年来最容易出现的争议已暂时平息。此后,中国政府也在中文印刷媒体和互联网,对激烈的反日言论悄然进行审查。
但是,将中日间气氛的改善,视为两国间消除紧张关系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则不免有些幼稚。双方的政策几乎都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在双方之间存在关键争议的问题上,中国和日本都没有做出真正的让步。
例如,两国政府都宣称对中国东海的天然气田拥有主权,在这一存在矛盾的问题上,双方未取得进展。尽管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对中国领导人有所表示,但他在其他双边问题上保持着强硬立场。他公开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限制。日本政府仍担心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并批评该计划缺乏透明度。日本外相麻生太郎(Taro Aso)已开始倡导“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以及一个将包括亚太地区民主政权的“自由繁荣圈”(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这显然将一党制的中国排除在外。
中国方面,北京并未停止反对日本申请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仍警惕地关注着再度复苏的日美安全联盟,担心该联盟的目的是牵制中国,并且——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帮助和煽动法理台独。
日本努力强化国家安全机构,以及安倍晋三推动修改和平宪法,也引起了中方的疑心。潜在的战略对峙并没有结束。双方之间持续的紧张局面,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及在修复中日关系上投入了大量政治资本的安倍晋三,难以证明中日友好将产生实质性的结果。
根基如此脆弱,如果国内批评这种友好毫无成果的舆论升温,或一次意外释放出植根于各自社会中的相互仇恨,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可能会迅速瓦解。要想增加新的动力,中日两国政府需要立即采取一种三步走的战略。
首先,它们必须迅速解决争议相对较小的双边问题。例如,公平地解决有关中国东海气田的争端,包括双方平分成本和产出,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应要求为检查彼此矛盾的历史记录而成立的中日专家团,就如何处理分歧最大的问题,提出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在提高能效和环保领域的合作方面采取具体步骤,肯定是能够做到的。作为一种额外的善意姿态,中国应欢迎日本企业参与规模庞大的京沪高速铁路计划。
其次,中日两国政府需要建立互信,减少对另一方防卫状况和军事行动的焦虑。首要任务应该是扩大军事交流,增进双方高层国防官员的交往,加深对对方国家战略意图和防务重点的了解。中国应采取提高防务透明度的措施,比如发布更具体的军事预算和国防白皮书,将有助于缓解日本方面的忧虑。应当迅速缔结一份海上意外事件协定,以避免和处理意外的军舰入侵和接触。
第三,东京和北京方面必须学会同时“走路和嚼口香糖”(walk and chew gum)。中国和日本不是盟友,但它们不一定要成为敌人。在可预见的未来,地缘方面的对峙、政治制度上的分歧、历史上的宿怨,以及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将继续限制中日关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经济方面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以及避免另一次战略冲突的强烈意愿,也将抑制双边摩擦。中日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性质,要求双方就一些最为棘手的问题——如台湾问题和日本入常问题——进行坦诚的对话,但不急于做出决定。
中国方面将温家宝的东京之行称为一次“融冰”之旅。但是,要避免中日关系再遭冻结,需要许多后续举措。
作者是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中国项目主管
译者/ 何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