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理人》:马化腾-从技术小角色到.COM公敌
淘宝网新推出不到一个月的收费服务“招财进宝”的夭折,引发了马云和马化腾的一番口水大战.“这一年半以来,我们承受了无数的压力和明枪暗箭”,也许是感慨万千,马云直接将矛头对准了马化腾.“我自己认为挖人很累,互联网同行竞争应该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光靠挖人很难做到创新.而现在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
“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王志东也发出了同样的“指责”.
如果不是因为这两位IT界重量级“大佬”的一番“指责”,恐怕很少有人会关心腾讯的业绩,然而2006年第一季,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到5430万美元,同比增长193%,与网络游戏老大网易的收入5620万美元几乎相同.但腾讯的总收入则高达8030万美元,同比增长115%,远远甩开了网易,居中国互联网之冠.
不可否认,在腾讯的发展历程中,确实有着太多的模仿痕迹,从早期的OICQ到最新的拍拍网,无一不散发出些许“抄袭”的味道,但当我们在梳理马化腾的成功基因时,却发现腾讯的成功不仅仅是“抄袭”那么简单.
第一部分:发现互联网的价值
在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管理一家大企业方面,马化腾可能比不上杨元庆,但如果给他们同样的资金去创业,马化腾会远远胜过杨元庆.
虽然这种说法有偏颇的成分在内,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化腾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对同类产品的取优补劣,在中国网络界确实无人能出其右.换句话说,马化腾能够懂得如何把握潮流,知道该从潮流中学什么,并懂得将学到的东西进行怎样的改进.
“马总对事物判断的眼光很独到,很特别!”在今天的腾讯公司,马化腾可以充分享受到来自职员的奉承.但平心而论,和比尔·盖茨等人相比,马化腾并不属于能够被划入天才范围的那类人.
只想当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从一开始,年轻的马化腾就和当时大多数软件工程师不同,他并不安心于埋头机房与枯燥的代码打交道,而是非常注重程序的实用性.
1984年,年仅13岁的马化腾跟着追赶经济大潮的父母举家从海南迁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潮头,以计算机配件为代表的电子加工业开始逐步成为深圳工业的主流,这使得青春期的马化腾有机会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计算机.
当计算机的魔力展现在面前时,中学生马化腾认识到生活中出现新的主宰,他开始与那些神奇的二进制代码打起了交道.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高考时,马化腾想都没想就在志愿表上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求学的四年中,马化腾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而在深圳大学内部,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的地步,甚至经常为学校计算机维护提供相当不错的解决方案.此时的马化腾就已经表现出了原始的价值意识--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以清除机房机器中的各种病毒为条件来换取上机的时间,甚至为了能有更多的上机时间,常常干些将机器锁住的恶作剧,这一度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了当时业界名气很大的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由于表现优异,一直做到了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回顾这段时光,对于马化腾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通过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更加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
从软件到互联网认识信息的商业价值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互联网普及之前,有许多网迷已在惠多网(FidoNet,它诞生在1984年的美国,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上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在惠多网上挂了半年之后,马化腾就义无返顾地投入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了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甚至为此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惠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
当时马化腾为何会在网络上花这样一笔不菲的财力以及物力和人力?除去本身的兴趣所在之外,更重要的是马化腾认识到了网络能够带给自己的价值,他也需要对这个新生事物进行尝试和摸索,而这一切还要从当年马化腾的副业炒股票开始.
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为了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在深圳,炒股几乎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在这种形势下,仅仅工作了一年多的马化腾也跟随大潮进入了股市.在炒股的同时,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这无疑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实事动态的股民们.
“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马化腾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通过股霸卡以及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马化腾两头“开花”,在股市上也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这也为马化腾后来的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而此时,网易的丁磊正流落广州街头,还在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弹”.
赚到了钱的同时,马化腾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信息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如何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
“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实用软件概念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但通过开发能够联网显示即时信息的股霸卡,马化腾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也使得自己将目光开始转向互联网.
创业只是为了将兴趣和职业结合
马化腾最初的创业想法其实并不复杂,和许多成功人士的最初想法一样--“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当时,马化腾手中已经有了百万的原始积累,已经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可以使自己把精力和爱好更有目的地转移到自己更热爱的行业上.
马化腾热爱互联网,但当时润迅开发部主管的职位却与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兴趣发生了冲突.
作为开发主管,因为市场的需求,公司要求马化腾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必须放在寻呼业务上,而对于马化腾提出关于互联网方面的相关开发,由于当时寻呼业的火爆形势,使得润迅并没有重视.
由于职业不能与自己的兴趣互联网关联,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已经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价值的马化腾开始有了离开润迅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惟一让马化腾感到担心的就是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2月,由于资金紧张,在丁磊将耗时7个月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位于广州的飞华网之后,对于摇摆不定的马化腾而言,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无疑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从现在看来,马化腾当时的决定尽管有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无疑是明智的--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业务迅速地走向了衰落.
1998年底,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一同创办了腾讯,开始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自自己5年来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随后3个月,他推出了QQ的前身OICQ,即使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完全全是马化腾以往热衷使用的ICQ的一个翻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