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整治风暴扑面来 从经济调节到土地整顿
诸多迹象表明,一场声势浩大的房地产整治风暴已然酝酿成型。4月3日,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商总局等八大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的通知》。在这份计划详尽的联合公告中,相关部门已作出部署,自4月下旬开始,持续一年的整治行动将对在建并已进入商品房预售环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检查房地产领域涉及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项目立项、土地取得、规划审批、预售许可等环节违规审批、滥用权力等行为和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依法打击房地产企业发布违法广告、囤房惜售、哄抬房价、合同欺诈、偷税漏税以及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
历次调控成“病猫”
颇具意味的是,这份旨在整治房地产市场、剑指官商勾结的公告,当日并未引起媒体的“过激”反映。或许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每每声势浩大之余,似乎无一例外沦为“病猫”,乃至政府用心良苦的调控成了所谓的“空调”。
时至今日,诸如提升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货币政策自不必说,土地增值税和住房结构以及土地出让金的规范等等这样的微观调控都被政府频频祭出了,中国房价却依然“自弹自唱”、“涨”声不止。
关于房价始终高企的原因,媒体和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几无定论。但就总体而言,以下两点为普遍共识:一、以往中央政府的历次调控都是基于“稳定”房价的出发点,这样的心态在逻辑层次上给了无数人“房价不会下跌”等诸如此类的心理预期,“追涨”的行为在房地产市场由此传播,直接维持了高企的房价。二、政府每次调控之后,房价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很“听话”,不过,政府在打击开发商的同时,并未意识到由此形成了市场供应的所谓空白期。以至于“风声”过后,受“看不见的手”推动,房价更呈“井喷式”飙升,并受“追涨”影响,徘徊在高位。
面对这样的“宏观调控后遗症”,大多数人经历了心理上的频繁落差之后,无疑对八部委的联合公告不甚在意、“不抱期望”。
整治大幕已拉开
然而,仅仅三天之后,人们普遍意识到,房地产整治风暴似乎真的扑面而来了。
4月6日,八部委联合举行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动员大会,拉开了房地产市场整治的序幕。
而开全国风气之先,把房地产作为支柱性产业写进“十五计划”的上海,成为了整治风暴最新打击的对象。继5个月前上海原房地局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朱文锦被“隔离调查”之后,4月5日,上海本地一家媒体爆料,原上海房地局副局长殷国元已在10多天前被“双规”,后经新华社记者向有关负责人核实,此人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在公众视线之内”。又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殷本人被调查前后,多位上海土地管理系统的中高层人士也相继被调查,其中还不乏局处级干部。
无独有偶,几乎同一时间,向来习惯跟上海“打擂台”的广州被媒体翻出了一笔“陈年旧账”。于是,历经10年,广州“在外营运”的社保基金事件重回公众视野。相关负责人坦言,到目前为止,基金仍剩5亿元可能无法追回。尤其是,这笔总数目达10.18亿元人民币的社保基金,赫然有超过85%的资金被投入到房地产。
对历次房地产风暴最为敏感的媒体再次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推波助澜”的背后更有着这些媒体对中央此次整治行动的强烈信心。
由“人治”转到“治人”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房地产整治风暴在正视各种因素的同时,也预示着中央对于房地产业的调控步入了新的阶段。
以2005年为分水岭,此前中央对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偏重于经济调节,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紧缩“地根”、“银根”、增加税费、调整供应结构等经济政策来保持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尤其是,基于当时房地产行业已占去很大数量银行贷款的现状,政府意识到,调节手段稍微“粗暴”一点,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事实证明,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节策略收效甚微。去年开始,中央尝试转变工作思路,牢牢抓住“土地”和“社保”两根主线对房地产进行了整顿,可谓成绩斐然。统计资料显示,去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长幅度首次低于一般固定资产的增长。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着重强调: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此次负责整治行动的部门囊括了审计署和监察部,正是对上述要点作了强有力的支持。一系列行政纠错手段的祭出无疑给出了这样的信息:由单纯指望地方政府的“人治”过渡到针对地方政府的“治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决不姑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一轮整治风暴吹遍大江南北的特定时期内,房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有可能还会出现“井喷式”的飙升。最终,风暴过后的中国房价到底是唱“空”还是“原地踏步”,乃至于唱“多”,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次风暴过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重新洗牌也将完成,至于它成就了“寡头集团”亦或“房价屠夫”,人们拭目以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