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yuwwb 发表于 2007-4-9 13:51:34

借鉴美国的监管方式强化我国的金融监管

全球金融市场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监管日益成为重要课题。怎样把金融资源放到最有效的地方去,同时使风险得到最好的控制,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借鉴美国的监管方式,研究我国金融现状,提出完善金融监管的措施,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加入WTO,使我国的金融业越来越快地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国内外的界线已经非常模糊,各种金融业务的界线也变得很模糊,银行已经与证券公司在过去不能涉足的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传统业务逐渐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由此,风险管理日益成为金融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家监管部门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监管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现状
  
  对于现代金融业,“风险”是一个核心的概念。风险的定义很简单,是资产或收益遭受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但在经济学领域,风险有着不同的含义。经济学家关于风险的概念涉及对未来的预测,特别是由特定行动所引起的可能结果的变动。风险的存在,使得监管成为必然。
  
  (一)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状况有所改善
  
  资本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国际银行业把资本充足率作为一个重要监管指标。2004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大幕拉开,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大大改善。近年来,中国银监会逐渐贯彻新巴塞尔协议的精神,核心内容是最低资本要求,即要求商业银行在持续经营的全过程中,必须时刻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在经过外汇储备注资、发行次级债、上市融资等途径之后,多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或超过8%。在努力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初期,该标准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控制过度扩张的欲望。而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充资本后,尤其是公开上市以后,银行内外再次产生了提高资本收益率的巨大压力。充足的资本迅速提高了股东和投资者的盈利预期,在当前银行仍以信贷业务为主的情况下,对其未来经营便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我国金融业流动性风险表现为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在需要取得流动性资金时而无法以较低成本取得的风险,我国金融业则是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到2005年末,银行存差资金已达9.4万亿元,为2000年的3.9倍。超额准备金也居高不下。2000—2004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实际上,目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这也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创新飞速发展的结果。由此,一方面国内基础货币供应量过高增长、银行高额存贷差长期持续,表明有巨额无法实现利润要求的银行资金。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也推动了全球资产价格的普遍上涨,面对西方各国加息周期的开始,以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外部流动性过剩也部分输入到中国。两大因素共同使得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普遍面临“钱多得发愁”的尴尬局面。
  
  (三)我国银行缺乏风险识别能力与收益的理性权衡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虽然已历经多年,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即使在部分银行上市之后,很多方面仍然局限于传统体制制约,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最为典型的,就是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收益权衡机制。对前者来说,银行高管人员的任命方式与任期制度,都继续鼓励着短期化经营行为。而对于后者,包括风险识别与收益判断的内控机制并非一上市就能建立起来,没有这些现代金融所必需的制度规范,银行出现忽视风险、偏好短期收益的行为也不足为怪。另外,银行的业务范围与赢利模式过于单一,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获取收益,而上市银行扩张能直接迅速地带来规模效益,因此增加贷款,大力进行网点建设就成了上市银行的当然选择。
  
  (四)我国的金融体系内中小银行发展不足
  
  健全的金融体系中,在大银行之外还应该有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些中小银行将开展各种零售业务,介入大银行难以开展的业务领域,从而形成金融资源多层次运用的立体银行框架。而在我国,由于金融业准入的严格限制,目前金融业垄断比较严重,中小银行、民营银行的数量严重不足。其一,中小银行通常面临更多的流动性制约和头寸要求,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金融体系的过渡流动性,显然这一功能在我国并不存在。其二,中小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各种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业务,如中小企业融资,大银行可以通过中小银行以批发方式来开拓盈利模式,这一功能也是目前所短缺的。两者都加重了大银行在原有业务领域的信贷扩张困境,加剧了金融风险的集中度。
二、美国成熟的金融监管下的风险管理
  
  (一)美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准入监管
  
  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双轨银行制”,所以银行的发起要想获得特许,一般可以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依照《全国银行法》通过货币监理署申领,二是各州的银行执照根据有关州的银行法向州政府申领。但不管银行特许从何种渠道取得,美国银行特许的条件和标准都非常严格,不仅要求申请人提交明确的业务计划,说明将要成立的银行有能力在其业务领域满足客户对商业和信用服务的需要,并能够保持经营盈利,还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筹集充足的资本的能力,以保证新设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且还要能够证明未来的管理层在银行业务方面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等。审批当局在审查设立银行的申请时,通常是结合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综合考虑:银行是否具备盈利的能力、银行资本结构的充足性、银行管理层人选的资格和将由该银行服务社区的需要及方便程度。新设银行一旦获得特许后,不仅获得了从事银行业务的授权,而且银行及其管理层就纳入了银行监管的广泛监督之下,这是整个银行监管体制的第一步。
  
  (二)美国的审慎监管制度,促使银行管理风险
  
  由于银行片面追求利润,不审慎地承担风险,从而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健和安全,美国制定了许多法律和监督政策,以限制银行在贷款、投资和交易活动中不审慎的冒险行为,以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美国制定审慎政策的目的,并不是从微观角度来管理银行,也不是单独地为了消除风险,而是为了保证银行的管理能够充分地控制风险。因此,多年来美国关于银行审慎监管的立法,大多是针对银行业过分冒险、诈骗以及内部交易等做法而出台的。在美国,制定和实施审慎政策所涉及的银行活动范围很广,包括资本充足率、呆帐准备金、资产集中性、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各个方面。如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充足标准,就在美国的银行监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监管当局一旦发现银行的资本降到了最低标准以下,就会立即对银行严加监管。美国正是通过这种对银行实施广泛的审慎监管,为银行业创造了一个既能控制和管理风险又能稳健发展的环境。
  
  (三)现场检查是美国银行监管过程的重点
  
  银行监督官员通过身临其境,获取关于银行业务运作、程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详细信息,以此来正确判断银行的总体财务状况和合规性。现场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重点是评估银行的总体风险、管理质量、内控机制、盈利能力和流动性充足程度,这一评估系统简称为“CAMEL”体系。美国的银行通常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现场检查,问题严重的银行接受检查的次数则会更加频繁。美国对银行现场检查的要求很高,检查人员一般由3—5人组成,人员的业务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学科组合。现场检查的程序也十分严密,通常在检查开始前几周就要致函银行,列举银行应提供的档案和信用。检查组到达现场后,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就资本、资产质量、管理、盈利和流动性等方面展开检查。检查结束后,每个方面都由检查组按5级制加以评定。最后,检查组还要按照5级制对银行评定出综合等级,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稳健程度做出总体判断。一般来说,评为1级的说明银行运行基本稳健,而被评为5级的则被认为银行随时可能倒闭。在有效的现场检查的同时,美国还对银行实施非现场监督,即由银行监督官员不间断地跟踪银行的财务状况,较早发现潜在问题。与此相比,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则要混乱得多,金融监管体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正在不断推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而作为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完善和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更为必要。就如何完善和强化我国的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确立金融监管制度的统一原则
  
  借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建立的监管制度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金融监管要服务于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金融安全,要摆正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不能把它颠倒过来,监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二是金融监管机制必须建立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不能用主观的行政意志来代替市场机制,这样才能服从创新、效率和安全的目的,不然就会导致失灵。这方面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三是金融监管要依法监管,不能因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要防止金融监管者的行为扭曲,建立对监管者的权力制衡机制。四是金融监管不是也不可能消灭风险,建立金融监管制度,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意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实现市场潜在收益的环境和条件。那种认为监管是消灭风险的看法是违反科学的,消灭了风险也就放弃了收益。
  
  (二)促进金融创新,提高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金融产业组织效率和金融宏观调控监管效率,对于国家的经济运行状态和效率,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美国的金融体制在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是加紧探索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寻求从分业经营转向综合经营的具体方式。二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构建各市场间的互动机制。三是有步骤地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提高中央银行监管能力和国际监管协调能力,完善监管体制,理顺监管关系,顺应国际金融监管发展新趋势,逐步转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统一监管。五是放宽金融市场的对内准入限制,打破国家垄断金融的格局,实现金融结构多元化。六是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结构改革,完善激励制约机制。七是改革信息披露制度,杜绝黑箱操作,强化信用约束,健全行业自律中介组织,提高透明度,规范会计、财务、统计报告制度。八是提高金融的技术水平和电子核心技术国产化水平,维护金融安全,改善经营条件,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理顺金融监管与其他各方的关系
  
  金融监管关系比较复杂,其主要应理顺的关系包括:一是理顺金融监管和金融制度变革的关系。不能用监管代替制度变革,也不能为监管而妨碍制度变革,要用改革的观点研究监管。二是监管和业务创新的关系。监管和创新是现实金融改革中最容易形成矛盾的地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的金融体制最为提倡的就是金融创新,但美国的监管机制从来都是非常严格的。三是着眼总体利益协调监管与风险问题。美国的金融机制就是一个风险机制。现在我国有一些措施经不起推敲,比如信贷员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某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零等等。就是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呆账也还是不能避免的。四是监管要以提高效率为原则。提高效率是监管的生命之所在,监管制度安排一定要有利于提高效率。五是监管与监管者监管的关系。只有监管而无对监管者的监管,由此产生的风险是中国埋藏最深的金融风险根源,当前建立对监管者监管的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中更为紧迫的任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借鉴美国的监管方式强化我国的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