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近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城市竞争力报告》作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之一,从2003年起每年就一个主题出版1份报告,今年的主题是———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报告对中国200个城市3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从国际、历史、区域、规模和收入等角度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和比较。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澳门。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博士倪鹏飞说,综合2004、2005、2006年连续3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中国内地、港澳和台湾地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趋势。香港保持了领头羊地位,竞争力优势尽显。澳门排名稳定,预示了较大潜力。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出现疲态,2006年较之2005年竞争力排名显著下滑。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根据去年公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综合竞争力排名香港位居第一,位列2名~10名的中国城市依次为: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高雄、澳门、新竹、基隆。与今年相比,台湾的4个城市退出了前10位,变化比较明显。
《蓝皮书》指出,相对于全球一些竞争力较强的城市而言,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提升速度很快,发展前景较好。根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发布的全球11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进入榜单的中国城市共有22个(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其中排名最高的是香港,位居全球第19名;其次是台北,位居第48位;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是上海,居于全球第69位;接下来依次是北京、深圳、广州等。值得注意的是:排行榜上的中国城市主要位于70名~100名之间,且以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为主,如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大连、青岛、南京、珠海、温州等。
《蓝皮书》认为,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特征看,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依然是东部强西部弱,沿海强内地弱。排名靠前的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台海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竞争力较弱的依次有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具体而言:总体态势明显,东部竞争力明显强于西部,沿海城市相较于内地优势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各地竞争力差异显著;竞争力板块开始细化,区域内城市间差距拉大。
调研报告还发现,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竞争力表现稳定性迥异。高收入城市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如前所述,港澳排名变化不大,台北、高雄、新竹等市名次滑坡较大。上中收人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沿海开放省市如江苏、浙江、广东等,以及内地省份的主要城市等。从整体看,这些城市的综合实力较强,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前。下中收入城市由于实力较弱,竞争力表现的稳定性明显欠缺,排名极易波动。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与该市的规模大小呈正相关,这一点有绝大部分城市得以印证,但也不乏表现相反的城市。超大规模城市主要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的直辖市以及部分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规模较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开放度高,因此竞争力排名靠前,3年变化较小。大规模城市主要包括中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以及东南沿海的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竞争力排名大部分集中在中上层次,显现出小幅上下浮动。中等规模城市主要包括各省的二、三线城市,其竞争力排名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波动也较大。中西部城市大部分属于小规模城市,竞争力较弱,排名靠后。但小规模城市也不乏表现突出的典型,该类城市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如2006年泰州排名60,绍兴排名40,台州排名49,威海排名31。
在我国各地区的城市中,增长最快的是环渤海地区,达19.63%,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各个城市表现突出,各城市的平均增长率超过20%。珠三角地区城市增长率位居其次,为16.09%,东北和长三角地区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中部和西北地区城市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台湾地区各个城市增长率较低,新竹和台南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处于第一档次的是台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之后是环渤海地区,落在后面的依然是中部、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所体现出的差异不可小视,高收入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上中收入城市水平的3倍,而上中收入、下中收入和低收入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别不大,分布较为均衡;我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一定差别,总特点是超大型城市优势突出,其它中小型城市随规模递减而下降,但下降趋势较为平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