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cwxx 发表于 2007-4-8 18:46:04

我国通胀压力是否正在加大

今年前两个月消费价格指数上行加快,通货膨胀压力似乎正在加大,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不过,也有专家对此抱乐观态度。
  吴晓灵:央行高度关注价格走势
  《新快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一个研讨会上介绍说,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指标领先消费价格指数(CPI)约10-12个月。2006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持续上升构成了当前CPI上涨的压力,而今年1-2月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上升将会成为影响未来CPI上涨的压力。
  吴晓灵说,人民银行正在高度关注未来价格的走势。
  今年2月,消费价格指数从1月份的2.2%回跳到2.7%。但是,吴晓灵重申,人民银行希望能将2007年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下。
  在强调通货膨胀是一个金融现象的同时,吴晓灵说,粮食价格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粮食占据中国消费价格指数的三分之一。她说,目前,粮食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已经回稳,但其走势易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一系列其他因素也都在促进企业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比如,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企业在环保、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的提高等。
  CPI涨幅还算温和
  《金融时报》报道,约2.3%的CPI水平---这是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在其发布的《当前价格形势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对2007年价格趋势所作的预测。
  数据显示,尽管去年我国大部分月份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全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仅为1.5%,但从11月份开始,CPI涨幅呈扩大趋势,11月CPI上涨了1.9%,创下20个月新高,12月的增速更是达到了2.8%,加上今年1月的2.2%和2月的2.7%,CPI增幅连续3个月保持在2%以上,CPI偏快增长的趋势并未扭转。
  据央行日前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反应较为强烈,低收入阶层对物价上涨更为敏感;未来物价预期高位徘徊。其中,有近九成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有44.3%的居民预期未来物价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6个百分点。
  \"可以理解,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CPI总水平涨幅应在3%以内'的目标之后,人们对于CPI的走势变得比以前更为敏感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过于关注通胀水平的变化,而由此认定将会出现通胀加剧趋势,则有些过于悲观。
  \"我们担忧的是通胀趋势,而不是当前的通胀水平。\"周小川日前在参加泛美开发银行年会时作出了这样的表示,他认为,虽然过去几个月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但并不说明中国经济存在中期通胀加剧的趋势。此后,央行行长助理易纲也曾表示,预计今年CPI将增长3%或以下是比较现实的,而这一增速十分温和。
  汇丰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食品价格走高是去年11月份以来CPI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未来几个月CPI仍将可能增长2%~3%,但鉴于中国连续3年大丰收,粮食储量极为充足,上述现象可能不会维持太久。加之去年第二、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长有所放缓,以及央行为稳定通胀预期所采取的调控措施,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过后通货膨胀压力将可望得到快速缓解,中国并不存在长期的、较大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亚行:预计中国通胀率会略有提高
  《中国证券报》报道,亚行在《2007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中预计,中期(2007年-2011年)中国的通胀率会略有提高,但年均低于3%。
  亚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预计2007年央行将通过上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继续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中国政府将通过更为严格的环保、节能和土地管理政策引导投资,并着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报告预测,由于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鼓励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去年底食品价格的加速上涨在今年不太可能持续。但基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水、电、燃料价格的可能上涨,预计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上升1.8%,2008年上升2.2%。
  \"通缩\"与\"通胀\"可能瞬间转换
  新华社报道,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4月3日发布的年度经济增长报告称,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的失衡,要求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导向必须发生新的转变。
  报告指出,近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保持在40%~50%之间,明显高于国际一般20%~30%的水平。而消费贡献率则保持在50%~60%之间,明显低于当前国际一般70%~80%的水平。
  失衡的另一个特征是物价总水平低,但人们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值高。报告指出,近几年中国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很低,投资高速增长带来的产品过剩或潜在的产能过剩已经出现,增大了通缩压力。
  而另一方面,上游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升,消费品和服务价格较快上升,以及消费者对教育和医疗支出的高预期,都使得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产生较高的预期值。
  专家同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同时面临着现实\"通缩\"和潜在\"通胀\"的威胁,\"通缩\"与\"通胀\"转换可能只是一瞬间。通胀压力上行要求调控更细化
  《中华工商时报》的一篇文章说,在货币政策基本方向不动摇的情况下,调控手段的细化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比如,要综合应用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定向票据等手段之外,还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此外,在防止通胀的同时,还要稳定房价和股价等资产价格。用窗口指导来引导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助学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支持合理住房消费。
  应当认识到,细化调控手段绝非易事,任何盲目乐观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粮食价格虽然已经回稳,但其价格走势易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粮价上涨的连锁推动效应正在显现,此外,考虑到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中的流动性整体上仍然充足的情况下,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也将进一步升级。
  发布预警的同时还要动手术
  《羊城晚报》的一篇评论说,保持币值稳定、抑制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的法定职责;因此,央行对物价的风吹草动高度警觉是其履行职责的必然反应。
  一方面信贷、投资和经济过热极有可能拉动物价上涨,另一方面成本推进的物价上涨也极有可能发生。正如吴晓灵所指出的:一系列其他因素也都在促进企业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比如,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企业在环保、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的提高等。再看近日传媒披露的各种\"涨价\"新闻,就不难证实吴晓灵并非虚言:
  天然气出厂价4月可能上调10%,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国内成品油定价适时与国际市场接轨……以抑制通货膨胀为己任的央行,眼中自然是\"黑云压城\"或\"山雨欲来\"的图景,再度发出预警信号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央行发出通胀预警是其职责所在,央行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也势所必然;但央行不可能包医百病,比如内部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完善健全、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偏离公益方向、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等税收杠杆逆向调节等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通胀压力是否正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