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4-7 11:21:29

如果人生是一枚硬币——关于蒙田的《热爱生命》(非首发)

【首发链接】


  “生与死”是人类历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出生到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超越了历史、种族、肤色、地域、信仰这些概念而存在。围绕着这个主题,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眼光去认识它,会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述它,会用不同的活动去展示它。正是因为这样,在东方,才有了孔仲尼川上慨叹“逝者如斯”,才有了王右军兰亭曼啸“修短终尽”,才有了玉溪生惘然凄清悲吟“沧海月明”,才有了苏东坡赤壁高歌“须臾如梦”;在西方,才有了从古希腊德尔斐神殿的铭文“人呀,认识你自己”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思考,才有了从哈姆雷特的“生存或死亡”到高更笔下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的探问……其实,关于这个主题的答案还有许许多多,面对这众多的回答我们无法判断哪一个人说得更准确,因为在对这个主题的阐释中,不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在众多的回答中,法国十六世纪的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的回答——《热爱生命》,应该能够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这篇短小的文字中,蒙田展示了他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最终态度。要知道一个人在对人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在年轻时未免流于肤浅,在年老时才会渐趋睿智。而这篇《热爱生命》无疑是作者的成熟之作。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所充盈的深邃思想,让人浮想联翩!

  蒙田此文,从析词开始,娓娓而谈,随着作者的思路展开,自然成文,充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谨严,从而给人良久的回味。然而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作者行文的过程,因为如果根据一般的认知规律来看,蒙田应该是先有了高屋建瓴的思考,才有了对“度日”鞭辟入里的分析。所以我们不妨从蒙田的角度来看一看他对“生与死”的认识。

  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一枚硬币的话,生与死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对于生的这一面蒙田在他的《随笔集》是这样说的:“生命是一项不尽平衡的、没有规则的、变换的运动。”既然生命中充满不可知的因素,那么应该怎样面对它呢?在睿智者的面前这个问题是容易回答的,那就是把握住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因为消极的态度产生消极的人生,积极的太多产生积极的人生。因此在文中蒙田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有了这样的认识,蒙田已经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俯察人生了,他当然不会随生活中的烦乱而躁动,也不会因生活的苦恼而沮丧,因为他已经可以自由地阐释生活,他可以慢慢品酌生命之水的甘醇。

  然而在生命这枚硬币上“生”的背后是“死”——这是每一个血肉之躯不可避免的结局。有很多人畏惧死亡,然而对于蒙田来说他早已参透了“既有其生,必有其死”的玄机,他曾在其他文章中这样说道:“死亡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其必要性不亚于生活。”这表明死神的恫吓对他已经丝毫不起作用,正如他在文中说的那样“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这些正是使死亡退却的最有力的武器!

  如果人生是一枚硬币的话,我们无法改变它所具有的两面性,但无疑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对待生命的态度而使得属于自己的这枚硬币更具含金量!


附:
《热爱生命》 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古罗马哲学家 赛涅卡)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人生是一枚硬币——关于蒙田的《热爱生命》(非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