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亿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房贷资金推高股市
数千亿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房贷资金推高股市随着中国股市大幅飙升,监管机构的心也随之悬了起来,他们担心人们会将银行贷款投向股市。有些股民不惜变卖房屋、举借贷款、甚至透支信用卡来炒股。
数千亿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2月1日,一国有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人士向媒体透露: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个人利用信贷资金炒股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入市资金规模或许没有企业那么大,但是办理个人贷款(个贷)的人数、笔数和资金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现象,而是成规模了\"。
不久前参加完上海、深圳等几大城市实地调研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剑峰估计,这一轮牛市中,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资金入市的总规模应在3000亿元以上,并至少托起上万亿元市值。 \"2005年央行加息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存量规模一直在下降,但2006年一反常态规模开始上升,上升的原因是个人住房贷款再交易类贷款的增加。\"殷剑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明显,一部分资金流向了股市。\"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12月居民户贷款增加6119亿元,同比多增5469亿元。而短期消费性贷款和中长期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此外,银行还有很多投资品种。例如不指定用途的贷款,用来打新股,还有信用卡贷款,没有统计数据显示究竟有多少。\"殷剑锋说,根据他的估算,总体来看至少有3000亿贷款进入股市。这类贷款主要是以住房为抵押物的住房按揭衍生类贷款。
例如,建设银行在北京推出的个人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贷款额度可以随房价升值而提高,此前借出的贷款归还后,可在银行给的总比例内自动恢复额度,循环使用。50万元的住房,按照最高抵押率70%计算,可以向银行申请35万元的贷款额度;如果房子升值到60万元,银行会根据房价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考虑将额度最高提到42万元。
上海市场上亦有类似做法在二手房中介机构或银行中流传开来。通常情况下,银行和房地产中介之间有合作协议,而一些中介利用合作之便,帮助客户做加按揭\"提现\"。一个位于上海浦东区核心地段的物业,仅通过\"加按揭\"方式套现金额就高达200万元。并且仅10天左右就能拿到现金。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近期分别推出了\"随借随还\"与\"按揭开放账户\"业务。客户在招商银行获得个人授信额度并签署有关协议后,就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自助办理借款和还款授信。民生银行推出的\"按揭开放账户\"是将购房者的按揭贷款账户与存款账户关联。当存款账户中的存款余额高于约定的额度时,客户便可以委托民生银行或自己通过网上银行、自助查询机、网点柜台等渠道全部或部分归还客户的贷款。
两家银行推出业务初衷均是,通过大大简化申请贷款的手续和方便还取款,让客户将房产作为融资工具,增建银行的房贷发放量。但是,由于具体贷款资金流向无法监测,已有股民利用这种途径炒股。
风险可控?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良好运转的资本市场应该允许其有自由买空和卖空的权力,这样市场的运行效率才会最高。\"殷剑锋说,\"因为有抵押物,再交易贷款对银行的风险很低。不管股市跌多少,只要房地产市场不跌破30%,对银行来说比较安全。但问题在于中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股市只有单边上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借钱炒股,可能会刺激泡沫。\"
当然,一旦股市崩溃,将会导致银行危机,导致大批不良贷款的产生。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前车之鉴,就是银行信贷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与股市的结果。
因此,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也引起各金融监管部门的担忧。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进入股市,若发现挪用贷款买卖股票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贷款。\"
银监会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领导对此颇感担心,银监会不定期的对商业银行进行抽查,随机抽取十几单贷款,进行去向调查。\"
但监管中也存在着难点,很难分辨哪些是自有资金,哪些是银行资金。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向记者举例,有些客户足以一次性付款购买目前的住宅,但因为看好股市,只支付了房款的首期,便申请按揭,自有资金仍在炒股。而几个人一块炒股,再建立新的账户,银行从技术角度讲很难监控,也很难约束。
\"利用房贷资金炒股,最大的风险集中在借款人身上,而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风险底线比较明确,但银行应该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钟伟说
据了解,各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加强对信贷资金的控制和贷后管理,尤其是密切监控流入股市。由于加大了对客户资金流向的审查,民生和招行均表示\"随借随还\"与\"按揭开放账户\"的业务量跟预想中的情况相差不少。
有意思地是,在美国,银行而一旦决定发放信用贷款后,个人完全可以自主决定贷款用途,由于钱已进入申请者的账号。美国的银行视其用途为申请者的自由和隐私。他们通常是通过贷前审查防范贷款变成不良贷款,而非监控款项的去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