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228 发表于 2007-4-3 11:14:17

《论语》外編看孔子

一笑敬启
    为响应泓姐姐学习《论语》的提议,本人拟以讲故事的方式陆续分专题分析《论语》外編的有关资料,目的是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夫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本人学识所限,错误也在所难免,视角也会有局限,因此恳请大家多多参与,最好以【主题】【原文】【大意】【某某按】的格式跟帖,本人就抛砖引玉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凡一笑贴出故事的翻译是本人即时译出的,不一定查阅工具书,如有不准确之处,请诸位指正为盼!一笑按语,亦有不妥之言,一并请诸君正之!多谢诸位!
一笑谨启

                  一笑谨启


1.【弘扬理性,不事虚夸】

1.1 夔只有一条腿吗?
 【原文】《吕氏春秋•愼行论•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大意】鲁哀公问孔子:“古代的乐正夔只有一条腿,是这样的吗?”孔子说:“那时候,舜帝想以音乐教化天下百姓,于是派重黎选拔这方面的人才,重黎从民间把夔举荐给舜帝,舜任命他做乐正的官员。后来在夔的努力下,正六律,和五声,民风化淳,天下和平。这时候重黎再想找一个这样的人才,舜帝说:‘乐是天地之精华,是得失之关键,所以只有圣明的人才能做到。和谐是乐的根本,夔能做到,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所以古人说‘夔一足’并不是夔只有一条腿的意思。”

【一笑按】此故事见载于《吕氏春秋》、《国语》、《韩非子》等典籍中。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的客观理性的态度。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英雄和圣人的故事,人们往往给圣人描述成各种怪异的形象,比如传说孔子脑袋象山丘,仓颉有重瞳等等,对古代音乐家夔的说法在2000年以前就出现了这种误读。孔子能够理性的分析,破除误解,正是孔子的过人之处。

1.2 黄帝有四张脸吗?

【原文】《御览》七十九引《尸子》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耕,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大意】子贡问:“古代的黄帝有四张脸,是这样的吗?”孔子说:“黄帝选了四位称心的大臣,让他们治理四方,无为而治天下,所以说‘四面’。”
【一笑按】孔子的解说不尚怪诞,从容中道,实为后世可为法者。

bibliomaniac 发表于 2007-4-3 11:55:53

玉来了!

《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引《韩诗外传》曰:鲁哀公使人穿井,三月不得泉,得一玉羊焉。公以为祥,使祝鼓舞之,欲上于天,羊不能上。孔子见公,曰:“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愿无怪之,此羊肝土也。”公使杀之,视肝即土矣。

http://lianzai.culture.china.com/books/html/2037/index.html

bibliomaniac 发表于 2007-4-3 11:58:17

其实还是在读书参考讨论好一点,没必要在这里另辟园地罢。

yq228 发表于 2007-4-3 14:19:09

2 【博学多能,见多识广】

2.1 玉羊土肝,不能上于天(bibliomaniac辑)

【原文】《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引《韩诗外传》曰:鲁哀公使人穿井,三月不得泉,得一玉羊焉。公以为祥,使祝鼓舞之,欲上于天,羊不能上。孔子见公,曰:“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愿无怪之,此羊肝土也。”公使杀之,视肝即土矣。
【大意】鲁哀公派人挖井,挖了三个月,没有挖出水来,却挖到了一只玉羊。哀公认为这是祥瑞,就让巫祝敲锣打鼓举行仪式,准备拿羊来祭天,可是羊却不能上。孔子见到哀公说,“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希望您不要怪罪这只羊,它的肝是土长的。”哀公派人杀掉羊,取出肝一看,果然是土。
【一笑按】此文在今本《韓詩外傳》中已经找不到了。而这个故事又近乎荒诞,不过它着力要突出的是孔子的博学,夫子的无所不知的形象也许恰恰是来自这些怪诞的民间故事。《论语》就曾记载孔子多次说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有“丘不知也”这一类的话。他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都表明孔子的实事求是。当然尽管这样的故事也许本身就是一个杜撰,不过它所表现的孔子的博学多识则是真的。孔子在40岁以前就有博学的名声,所谓“鲁之闻人”。

2.2 骨节专车,圣人识之
【原文】《說苑•辨物》 吳伐越,隳會稽,得骨專車。使使問孔子曰:「骨何者最大?」孔子曰:「禹致羣臣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爲大矣。」使者曰:「誰爲神?」孔子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爲神,社稷爲公侯,山川之祀爲諸侯,皆屬於王者。」曰:「防風氏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之山者也 。其神爲釐姓,在虞、夏爲防風氏,商爲汪芒氏,於周爲長狄氏,今謂大人 。」使者曰:「人長幾何?」孔子曰:「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數之極也。」使者曰:「善哉!聖人也。」
【大意】吴国和越国打仗,攻下了会稽,得到了一节装满一车的骨头。于是就派人问孔子:“什么样的骨头最大?”孔子说:“当年大禹在会稽山会见群臣,防风氏迟到了,结果大禹把他杀了,他的骨头装了一车,就数他的骨头最大。”使者说:“那谁是神呢?”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足以为天下的纲纪,它的守卫者就是神,如社稷是公侯的神,山川是诸侯的神,但他们都属天子管辖。”使者说,“那么,防风氏守哪儿呢?”孔子回答说:“汪芒氏之君守的是封、嵎之山,这两山的神姓釐,在虞夏时候称作防风氏,商时称作汪芒氏,周时称作长狄氏,现在叫大人。”使者说:“这个部族的人有多高?”孔子说:“最矮的是僬僥氏,身高只有三尺;最高不超过十尺。”使者说,“讲得很好,真是圣人呐!”
【一笑按】孔子懂得的东西真多呀?当我们拿它来作故事讲的时候,我们有的只是感佩;但是,当我们自己去学习历史风物的时候,很多人却只有枯燥、无聊的感觉,觉得离赚钱太远了。其实一个人的整体能力与形象离不开历史底蕴,恰恰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不能直接带来好处的知识,共同参与了一个人格与品质的塑造。《论语》记载: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人问,鲁国的孔子为什么那么多能呀?子贡说这是天纵英才,孔子自己说,那是因为自己从小努力,虽然贫贱,但从不放弃的结果,知识,不论学到什么程度,都不算多。也许这正是夫子博学的根本原因吧。

yq228 发表于 2007-4-4 09:36:02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1 向捕鸟人学习

【原文】 《說苑•敬愼》 孔子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孔子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羅者對曰:「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愼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

【大意】孔子带着学生出游的时候,看见一个捕鸟的人,这个人捕的都是小鸟(黃口,小鸟的嘴是黄色的,还没长大),孔子就问捕鸟的人说:“为什么捕到的都是小鸟呢?”捕鸟人回答说:“小鸟要是跟着大雀跑,我就捕不到大雀,如果大雀跟着小鸟跑,我就能捕到大雀。”孔子回过头跟学生们说:“君子对待跟随谁走的问题上是十分谨慎的,如果跟错了人,就会有被网罗的危险。”

【一笑按】《论语学而》篇说,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段话恰好给孔子的一生做了最佳的注脚,孔子死后,谥号里就有“文”字。孔子带学生出游,不论是遇到了达官贵人,还是乡间百姓,不论是文化人,还是贫民,都恭敬有礼,机敏而智慧,举一而反三。他的谦虚而又谨慎,开放而又严谨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中的“君子慎所从”的命题,可谓是平实而深刻。生活中有大智慧,众皆知之,而发现此大智慧之人,发现此大智慧之事,众人则未必知晓。

3.2 向捕蟬的丈人學習

【原文】《莊子•外篇•達生》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大意】孔子带着学生到了楚国,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的人抓知了,就好像拾取东西一样轻而易举。孔子就上前请教:“请问您能这么轻而易举地抓到知了,是因为手巧呢,还是因为有门道呢?”这个人回答说:“我抓知了是有门道的。我通常拿竹竿顶珠子,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如果能顶两个珠子不掉下来,那么失手的几率会比较小了;如果能顶三个珠子,那么失手的几率会更小;如果能顶五个,那么就能像我现在这样了。我的身体保持不动,就像像木桩一样;我的手臂保持不动,就像枯枝一样,天下万物,我就关注知了的翅膀,心无二念,怎么会捕不到呢?”孔子听了,回过头来跟学生们说:“用心专一,聚精会神,这位驼背人正是这样的人呐!”

【一笑按】《庄子》之文以怪诞著称,汪洋恣肆,不着边际,一般都不会对《庄子》里的故事信以为真。但是,《庄子》之文以思想深邃见长又是人所共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已经超出了辨别事实真伪的层次,因为它符合孔子一贯的不耻下问、勤学好思的品格,同时也揭示了专注凝神而后才有收获的道理。学习不正是如此吗?孔子反复提到的“行笃敬”的“笃”就包含有“一心一意”“厚实、忠信”等意思,孔子曾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许这正是夫子的过人之处!非常人所能及也!

停云 发表于 2007-4-4 10:50:55

受教中,
恳请一笑兄继续。

八阿哥 发表于 2007-4-4 16:55:25

关注..........

雷音山人 发表于 2007-4-4 17:30:49

韩诗外传里孔子的故事似乎有些,记不清了。。。。。

yq228 发表于 2007-4-4 17:48:03

4 【机智灵活,温和处事】

4.1 机敏应对,讽谏君上

【原文】《说苑•敬愼》 鲁哀公问孔子曰:「予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乎?」孔子对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闻与?」对曰:「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毁坏辟法,裂绝世祀,荒淫于乐,沈酗于酒 ,其臣有左师触龙者谄谀不止。汤诛桀,左师触龙者身死,四支不同坛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变色曰:「善。」

【大意】 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有的记性很不好,搬家的时候,把老婆忘了,有这回事吗?”孔子回答说:“这还不是记性最不好的。记性最不好的人,严重到把自己都忘了。”哀公很惊讶,说,“你讲讲看。”孔子回答说:“过去,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可是他不修大禹治国之道,擅自随意改变法律,在他手上结束了夏王朝的统治,他沉迷于音乐、美酒和爱说好话的大臣。结果汤王把他杀了,谀臣左师触龙也死了,就连尸体四肢也没能埋到一块,这就是忘记自己的人呀。”哀公神色大变,连声说,“讲得好!”

【一笑按】也许鲁哀公只是想了解一个笑料的真实性,没想到孔夫子的回答给他上了一课,生动而贴切。身为当政者,勤政爱民,即是关爱自己,如果不勤政爱民,社会就会激化矛盾,最后众叛亲离,自己也身败名裂。孔子的回答,温和中透着深沉的政治关切,批评中透着仁者的友善,言语之间充满智慧,让人笑后沉思,思后醒悟。

hong 发表于 2007-4-5 11:25:12

228兄何许高人,不需要偶费口舌了吧?
偶仅仅说一点:此人曾主持文渊阁四库全书之制作,似乎是制作组长。。。。
偶要是记得不清楚,请大家指正。。。

yq228 发表于 2007-4-5 12:04:28

泓姐姐过奖了!我澄清一下,我既不是什么高人,也不是什么组长,只是因为帮忙做了几个四庫的帖子而已,我只是一个受了国学数典的恩惠的人,对数典做的那么一点子事丝毫不值得夸耀。

另外,早在读书中文鼎盛的时候,我就处处向泓姐姐等学高德厚之士学习,到现在也是学无所成。现在借机会,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笑谨上

yq228 发表于 2007-4-5 22:09:34

前面几个专题都整理补充了一下,诸位多提意见呀!有什么新資料可以加入进来的,请跟帖。

sunny_life 发表于 2007-4-6 09:01:05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

苏鲁支 发表于 2007-4-6 10:46:58

一笑大作,学习中……

hong 发表于 2007-4-6 16:47:33

苏兄,你 你你还不开个自己熟悉二期有感想的帖子?当然你的是专家帖哈:)

yq228 发表于 2007-4-6 17:11:35

引用第13楼苏鲁支于2007-04-06 10:46发表的 :
一笑大作,学习中……
老师:不要这么客气,多多批评指教!

一笑敬上

yq228 发表于 2007-4-7 09:20:36

4.2 不答之答,深意存焉

【原文】《荀子•哀公》 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不對。三問,不對。哀公曰:「寡人問舜冠於子,何以不言也?」孔子曰 :「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在列樹,麟在郊野,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

【大意】鲁哀公向孔子咨询舜帝官帽的事,孔没有回答。哀公问了三遍,孔子都没有吱声。后来哀公问他:“我问你关于舜冠的事,你怎么不回答呀?”孔子回答说,“过去的王者,把官帽戴在头上,治理国家就好生恶杀,所以凤凰会出现在树上,麒麟会出现在郊野,鸟雀的窝做在很矮的树杈上,人们探头去看,鸟也不会害怕。您不问过去怎么治理国家而问人家戴什么帽子,为政者不当如此,所以我就没有回答。”

【一笑按】一国之君问夫子舜冠的事,夫子以为失问,于是就不回答。既表现了夫子的坚守立场的一面,也表现出夫子的温和一面。国君手中有生杀大权,冲突起来对谁都不好。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彼此意见相左,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细想起来,夫子之温和,大有道理。试想,彼此相处,非一朝一夕,撕破脸皮,彼此都不好过。不予回答,就避开了矛盾,等到心平气静之时,再提起此事,彼此也许都能接受呀。我看,这就是中国版的非暴力不抵抗办法,现在人们把版权归于甘地,但一般都不知到夫子其实也是独立的版权人。
   事后,夫子给鲁哀公的解释既合理地解释了不回答的原因,冰释哀公心中的疑惑,也明了了夫子深沉的政治关怀。试想,如果孔子把这些话放到当时讲,说“您问错话了,国君怎么能问帽子的事呢?应该问政治呀!应该关心民生呀!”道理虽然没错,但是效果却大不一样。以温和静默表示异议,这正是夫子的高明之处。故事中,夫子坚守自己的主见,不迎合领导,但也不得罪领导,有礼,有利,有节,温和时默然无语,回答时不失方正,可见,《论语》所称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诚非虚言。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7-4-7 13:12:29

这里说明一下——因为版主不能重复评分,所以我时而加钱、时而加威,主要考虑一个平衡问题。

yq228 发表于 2007-4-9 15:55:27

5.【处事有节,行事有方】

5.1 夫子不轼,盖有由焉

【原文】《說苑•立節》 楚伐陳,陳西門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過之,不軾。子路曰:「禮,過三人則下車,過二人則軾。今陳修門者人數衆矣,夫子何爲不軾?」孔子曰:「丘聞之,國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爭,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陳修門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爲軾也。」

【大意】楚国攻打陈国,陈国都城西门被大火烧坏了,楚国于是抓陈国的降民来修城墙。孔子周游列国,恰好路过这里,孔子没有在车上行礼。子路说:“按照礼,遇到三个人就要下车打招呼,遇到两个人就在车上行礼。现在遇到了陈国那么多人在修城墙,且不说按照礼节要下车,老师为什么连在车上行礼都没有表示呢?”孔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国家亡了他却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知道国家亡了却不知道奋力救国,这是不忠诚;知道奋力救国却不肯为国牺牲,这是不知廉耻。现在,这三样中,陈国修城门的人连一样都没有做到,所以我没有行礼。”

【一笑按】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能做,这个不能含糊。不含糊,就不亏名节。礼节永远只能用于那些值得尊敬的人,对于那些不值得尊敬的人,应当直率地面对,而不是迂腐地照搬礼节上的做法。《论语·宪问》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应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原则性的,如果以德报怨,那么就会破坏这个原则,用什么报德?套用《论语》中的这个事例,此处,如果对这些不智、不忠、不廉的人都要行礼,那么,遇到了智者、忠者和廉者,该做什么礼节呢?礼仪的设计,在原初意义上是假设礼仪双方都是同一道德层次上的,因此,在这里如果执行了礼节,就违背了礼仪的初衷。对那些不能守节的人,应当以“直”来面对他。
不破坏处事的基本对应关系,保持公平与正义,就是坚守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立節”。节义之立,尊崇随之。孔子不论大事小事,都谨慎有加,可谓行事有节,处事有方。正所谓:夫子不轼,盖有由焉,后世瞻仰,非无因也。

三合人 发表于 2007-4-10 01:57:32

读书园地太好了,这里的东西,我学习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外編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