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宣扬新观点:美国贸易逆差可持续
近年来美国贸易逆差(和更广义的经常项目逆差)一直是学界和市场关注的焦点。好多人说,美国逆差太高,经济要完蛋。可几年过去,美国经济依然强劲,逆差倒还越来越高。逆差没拖垮美国,倒是美国经济内部的问题显得越来越棘手。经济学家最近刊出Sustaining the unsustainable一文,总结了近期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指出:贸易逆差并非不可持续,因为美国凭借资本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其资产对外国人很有吸引力。
此文否定了贸易逆差(甚至是经常项目逆差)的不可持续性,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很有趣的道理:贸易逆差虽然是实体经济的概念,但其持续与否,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一个金融变量--美元。要是谁都不要美元,美元贬值,逆差将不可持续;美元老是抢手货,那么美国的逆差就是稳坐钓鱼台,舒舒服服等着其他国家献上劳动成果。
所以,只要大家喜欢美元,喜欢美国股票,喜欢美国各种资产,那么其他国家凭借对美顺差挣来的美元,就会投资于美国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等。这样就没人去抛售美元,即使你抛了,总会有人来接手。于是美国可以心安理得的坐享逆差,但这决不等于有人说的那样,美国人不劳而获,他们是另一种劳动--想方设法让美元、让自己的资产最有吸引力,或者反过来,让别国货币、资产的吸引力更小。至于方法,那就看你的本事了。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办法多的是。恐吓金正日,剿灭萨达姆,屯兵波斯湾,美国大兵也在为sustaining the unsustainable做贡献。
经济学家原文链接
http://www.economist.com/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8864359
简译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恶化,零售额停滞不前,信贷和消费支出面临全面下滑的风险。面对美国经济的众多阴影,全球投资者一片恐慌,从曼哈顿到孟买,各地股市再次全面下跌。
美国的逆差被世界遗忘
多年以来,存在最久的阴影一直是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但在这个恐慌时期,却似乎没人因为美国经济严重依赖国外融资而恐慌。3月14日发布的新数据表明,2006年美国人的支出比其产出高了8570亿美元,对GDP的比率创下6.5%的新高。2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则创下了历史第二高位。今年1、2两个月,中国的贸易顺差就接近400亿美元,几乎是上年同期的3倍。
美国最好的债权人之一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将划出相当一部分外汇储备,力求实现更高的回报率。中国将组建一个新投资机构,该机构将分流央行掌握的部分外汇资产(目前主要为美国国债),将其投资于其他资产。
此举并不会对美元产生很大影响。以贸易加权汇率衡量,自2月27日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以来,美元仅下跌了0.04%。而且,不仅投资者对美国的逆差视若无睹,各国决策者同样如此。一年前,7国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承诺采取有力行动,以解决世界储蓄国(尤其是中国、日本和石油出口国)与借款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失衡问题。IMF则希望成为这项宏观经济大业的主持者。一年过去,计划失败。在IMF的主持下,中国、日本、沙特、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讨论几乎毫无成果。这项事业或许已被人遗忘了。
正统观念遭挑战――美国逆差可持续
人们为什么对美国的逆差漠不关心?从某些角度来看,世界经济已经走上了恢复平衡的进程。毕竟,以实际汇率计算,美元已经比2002年的顶点下跌了16%。2006年4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比3季度有所下降,而且在1年多以来首次降至2000亿美元之内。4季度逆差下降的重要原因在于油价下跌,但即使扣除油价因素,随着出口的高涨和进口的减速,美国的贸易逆差似乎也在趋于稳定。虽然如此,有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投资者和决策者都不向那样担心全球失衡了。学术界同样如此,对于全球失衡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几年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穷国借钱给美国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挥霍,这种情况既不正常也不可持续。按照经济理论,资本应该由富国流向穷国,而美国不可能无休止地增加对外借款。实证研究表明,一国的逆差超过GDP的5%就会遇到麻烦。
后来,经济学家却争相挑战这种正统理论。事实上,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effrey Frankel的话说,抛弃正统观念的做法本身已经成了一种正统做法。
3年前,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Michael Dooley、David Folkerts-Landau和Peter Garber提出,世界经济又回到了布雷顿森林时代。只要亚洲央行为了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而保持币值低估,那么美国的巨额对外逆差就能够持续多年。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在2005年指出全球利率过低,他的意思是资本流入美国的原因不在于美国储蓄不足,而在于其他国家储蓄过剩。
还有一些新论文也遵循类似的思路,认为经济失衡并不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不正常,而且其持续能力也更强。例如去年夏天,IMF3名经济学家的研究报告就表明,与输入资本的穷国相比,输出资本的穷国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新解释:美国逆差根在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薄弱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或许在于它们的金融市场较为薄弱。麻省理工学院的Ricardo Caballero和Emmanuel Farhi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ierre-Olivier Gourinchas都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指出,新兴经济体一方面以惊人的势头积累生产线、写字楼等实物资产,另一方面其金融资产的增长却落在了后面。由于产权制度薄弱、担心政府没收以及破产程序不完善,因此许多新兴的富国无法制造充足的金融工具。由于国内储蓄途径有限,因此富人只好购买海外资产。Caballero指出,中国富人的这种对外投资是通过国家间接实现的,国家购买美国国债等外国债券,而后自己发行债券,供银行、企业和居民持有。
在新兴经济体,由于金融工具的供给很不可靠,因此企业和居民都会担心,在需要的时候无法借钱度过难关,因此他们会选择未雨绸缪,增加储蓄。他们无法把未来的购买力转移到现在使用,所以只能使用过去节省下来的购买力。
如果这才是全球失衡的原因,那么失衡状态就不太可能很快结束。毕竟,金融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如果Caballero的观点正确,那么美国的债券就不大可能遭到突然抛售。正如他所说,如果外国抛售了美国债券,那么由此产生的过剩资产需求又有谁能够填补呢?
迄今为止,金融市场的运转情况看来能够证明他的观点。但Caballero也承认,他的观点主要是推测性的,而支持此观点的学术著作也很少。更何况,过于相信这些新研究将是错误的。一定有大批学者在等待时机,一旦美元大跌,他们就会重新抛出旧理论说:“早就告诉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