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l999888 发表于 2007-3-28 11:15:02

张立群:辨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张立群:辨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 张立群


  过剩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但可能导致虚拟经济过热;通过货币政策调整防止股市泡沫,应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

  进入2007年以后,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新情况,主要包括价格涨幅有所提高;股市波动增大;外贸顺差仍然较大;房价涨幅仍然偏高等。

  如何认识这些新情况,其与我国货币供给量偏大偏快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今年经济会呈怎样一种走势等,各方极为关注。

  货币供给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

  受外贸和外汇双顺差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偏大偏快(买入外汇需投放相应的人民币)。其直接作用是社会总需求扩张并引起价格上涨。但综合分析可知,增长较快的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

  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费需求,企业和政府的投资需求,居民的买房需求等,目前这些需求的扩张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

  具体分析可知: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家庭收入,其收支安排一般较为理性,受消费信贷影响不大;企业投资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目前投资风险较大,预期回报率较低,因此,即使资金比较充裕,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也不大;政府投资则应引起较多关注。出于中长期发展目标考虑,政府参与的很多项目亟待启动,对资金需求量很大,充裕的资金很容易成为推动力。2006年中央政府在控制各级政府投资方面采取了“严把土地和信贷闸门”的一系列措施,货币供给量偏大对政府投资的影响也得到一定控制,但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这方面的调控仍不能放松;最后是居民买房需求,由于其主要受支付能力影响,2005年以来,为了抑制过旺的买房需求,在房贷政策方面作了必要调整,因此,信贷扩张推动买房需求扩张的可能性也较低。由此可知,只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货币供给量偏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

  与此同时,我国产品供给的潜力又很大。2006年粮食继续增产;各类工业产品增产潜力也很大;煤电油运等基础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很快。

  综合上述需求和供给状况,实体经济受货币供给增长的影响不大,价格涨幅不会较大提高。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受农副产品价格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不会持久。

  防止虚拟经济过热成调控重点

  但过高的流动性容易引起虚拟经济过热和股市泡沫,因而防止股市过热应成为今年货币调控的一大重点。

  货币供给增加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股票、债券、证券需求的刺激方面。当前我国资本证券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股权分置问题基本解决;券商和上市公司管理逐步完善;过高的市盈率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受宏观经济向好的影响,上市公司业绩改善,一批国有大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石化、中国人寿等在国内上市,总体看,资本证券市场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

  货币供应量偏大,在为资本证券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容易推动相关需求过快扩张,引起虚拟经济过热和泡沫。如果股价上涨过快,既会重新造成极高的市盈率,重现投机性为主的股市格局,影响证券市场改革成果,对企业股份制改革造成不利影响;也会由资本市场过热通过企业资金增加,居民收入预期增加的链条,传导到实体经济,推动投资(包括居民住房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张。这些对宏观经济稳定十分不利。

  因此,通过货币政策和其他手段进行适当调节,防止股市出现过热,应该是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点。

  GDP增长仍在10%左右

  当前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因素,从需求方面看,主要是消费结构升级和较大的外贸顺差;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主导阶段,城市化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在就业增加和收入增长的支持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保持比较活跃的态势,轿车、住房、通讯、互联网等方面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并将带动相关需求(例如室内装修、家具、家电、汽车服务业等等)扩大;在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逐步提高的加工制造技术的支持下,出口将继续较快增长,进口增长相对较慢(随着国内产业升级,进口替代活动将增加;国内较低的物价水平对扩大进口也形成限制),外贸顺差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在这些需求因素的带动下,经济增长率不会很低。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时期。

  第一,工业制造业由轻型转向重型。2000~2005年,食品、饮料、纺织、化纤等轻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3.36%降低到10.89%;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则由12.87%提高到16.76%。

  第二,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2000~2005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2439平方公里增加到325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442人增加到870人,住宅建筑面积由44.1亿平方米增加到107.7亿平方米。工业结构转换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蕴藏了巨大的发展势能,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产品、服务的供给能力较快提高。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情况,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巨大,这就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太低。

  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市场机制调节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总量和结构的失衡。因此,对这一过程需要适度控制,以保持大体稳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要求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综合两个方面的情况,估计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在10%左右。

  投资增长稳定在25%左右较适宜

  由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工业结构转换和城市建设加快,必然带来大量的投资活动,这是社会生产力和产品供给能力较快提高的必然伴生现象。比较消费、出口、投资三类需求,投资需求最活跃,可调控性也最高;同时,稳定了投资增长,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总需求增长,从而稳定经济增长。

  稳定投资增长,首先需要把握好投资增长的恰当水平。

  当前的投资高增长有其合理的一面,其源自经济加快发展的大背景。此外,要注意投资的名义增长与实际增长差别较大。近年来,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低,但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土地交易价格上涨幅度较高,导致投资的名义增长率较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60%多的部分是建筑安装工程,与土地价格直接相关;其余的设备购置等,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2004、2005年,全国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0.1%和9.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6.1%和4.9%,如果剔除这些价格上涨因素,则这两年的投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7%和17.2%。从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之间的关系看,如果消费、出口不出现特别异常的变化,名义投资增长率稳定在25%左右比较恰当。

  稳定投资增长,主要是稳定政府参与的投资增长。

  当前的投资增长,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很重要,因此,调节市场行为和管理政府行为必须合理结合。2000~2005年,国有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50%降低到33%,个体私营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14.3%提高到15.6%,从投资所有制结构变化,并考虑投资体制改革的效果,总体看,市场对投资活动的调节作用增强了。另一方面,从投资的领域看,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忽视。2005年,电力燃气供水、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政府参与较多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左右,如果加上与政府关系比较密切的房地产投资,则政府参与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接近70%。此外,与工业制造业升级相联系,制造业投资中大项目较多,很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参与。综合看,投资活动中政府参与程度是较高的。稳定投资增长,当前看,主要是稳定政府参与的那些投资的增长。

  房价上涨压力仍较大

  今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6%;部分大城市房价涨幅达到两位数。房价较快上涨会带动房地产投资加快增长,不利于稳定投资增长。

  房价走势,取决于买房需求和住房供给两方面情况。

  2003年以来,我国城镇买房需求迅速增长,而住房供给相对增长较慢。2003~2005年住宅销售面积分别较上年增长25%、13.6%、46.6%;而同期的住宅新开工面积较上年增长依次为26.3%、9.37%、15.1%。当年住宅新开工面积大于住宅销售面积的差额依次为14074万平方米、14129.1万平方米、5597.3万平方米,总体呈缩小态势。

  从未来走势看,买房需求预计仍将较快增长。对买房需求的一种估计方法是:按照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占城镇居民家庭的比重计算,2005年这三类家庭总数为6600万户(按照户均3.4人计算,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大约1.65亿户,其中20%为中等偏上收入家庭,10%为高收入家庭,10%为最高收入家庭),这些家庭均具备买房能力,如果其中25%产生买房需求,按户均购买70平方米住房计算,则买房数量为11.55亿平方米。远远大于住房的年度实际销售量。

  如果考虑到房价上涨对买房需求的刺激,考虑到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的增加,考虑到投机、投资性的买房动机及购买能力,可以认为,城镇潜在的买房需求远大于实现的买房需求。

  从住房供给的增长看,则相对较慢。住房建设需要土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因此在城市建设供地方面限制比较严格;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住房供给从中长期看,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03~2005年,尽管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但城镇新建住房面积年均增长率仅为9.6%。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认为,住房供不应求的状况将持续较长时间。在此背景下,房价上涨压力始终较大,而稳定房价,则需从引导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由以上分析可知,尽管经济活动中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但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我国就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从全年看,今年仍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证券市场的调控,稳定房价和股价;从治本方面看,则要加快完善和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快校正汇率、资源价格等市场参数的扭曲现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完善对政府投资的管理,严格供地、产业准入门槛等方面的管理。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0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立群:辨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