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yuwwb 发表于 2007-3-24 15:32:45

证券资讯先驱的寂寞今日

证券资讯服务模式,包括资讯载体、服务方式及资讯内容等随经济、技术与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早期,如今大行其道的网络资讯与软件服务是不可想象的。作为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祥地与拓荒牛,深圳在证券资讯传播与服务方面也是一个地道的开拓者。证券资讯界办杂志,开专栏,大力宣传股份经济与证券市场,普及证券投资知识、理论及方法,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投资者、第一代证券分析师(早期的俗称叫“股评家”)。

最早的证券资讯载体是传统的纸质报刊。1991年以前,深圳市场专业的证券报刊屈指可数,较有影响的有《金融早报》、《股市动态分析》周刊等。尔后不久,随着三大证券报的成长壮大,证券报刊群快速扩大。鼎盛时期,深圳市面上能见到的专业证券报刊不下二十种,仅证券周刊就达七八种之多。

早期的证券资讯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量不大,信息披露也不太规范。其二,证券咨询信息以大盘走势分析预测为主,很少涉及公司与行业,大多以投资通讯、投资分析报告的传真形式向客户提供资讯服务并收取费用。其三,股市沙龙、股评报告会也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资讯与咨询都比较单纯,咨询服务的经济动机不强,业务的模式化、规模化的商业特征并不明显。

证券咨询服务的赢利模式是:为报刊供稿以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从而招徕客户———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报告,收取服务费,或者提供更直接更明确的买卖建议,收取咨询费或收益分成。

1996年的大牛市第一次吸引了全国民众的眼光。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数量的激剧增加,咨询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证券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证券资讯进入了信息爆炸期。面对陌生的市场,面对巨大的获利机会,投资者对资讯的需求如饥似渴。投资报告、咨询热线、股票机信息服务等应运而生。报刊上充斥着关于走势分析与个股推荐的文章。与初期不同的是,证券资讯服务呈现出多样化、商业化与功利性特征。为公开媒体供稿成了咨询公司、股评家树立形象,扩大影响,争取客户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资讯的内容日见丰富,有关宏观经济分析、政策评论、行业动态、公司研究、投资理念与方法等文章频频见诸报端。可以说,报刊等传统媒体在普及证券知识,推动证券市场发展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随着咨询竞争的加剧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咨询人士的职业操守与资讯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有人利用媒体造势,拉抬股价,牟取不当利益。

商业化电视资讯忽悠投资者

电视进入证券资讯服务是较晚的事。2004年以前的电视证券节目大多属于公益性质,一般做法是由电视台出面,请一些业内知名的专业人士参与有关证券节目,节目内容大体包括预测大盘走势,解析盘面特征,分析公司动向并提供概略性的投资参考意见。

2004年,随着台湾电视股评节目被移植过来,商业化的电视股评节目逐渐在大陆蔓延开来。由于电视技术具有传播快、覆盖广的独特优势,电视股评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咨询界多年来的沉寂局面,掀起了席卷全国的浪潮。

简而言之,电视股评是通过电视节目传播证券资讯以吸引客户,并向客户收取咨询费从而达到赢利目的。具体的营运模式是通过以下环节实施的:电视宣传—电话营销—收取会费—指导买卖。如果中规中矩地做,电视股评也不至于变成过街老鼠。然而,他们利用了电视的优势而忽略了咨询的实质。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台与咨询公司的加入,电视股评节目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宣传变成了自我吹捧,电话营销的功能被无限强化,而研究、分析、策略等实质性、关键性要素变成了徒有其名,最终导致在电视节目中宣传的东西无法变成现实,电视股评变成了忽悠与欺骗。为了纯洁咨询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证券监管部门不得不痛下杀手,绝禁商业化的电视股评节目。到如今,曾经红火一时的商业化电视股评节目又重回公益性轨道。

从证券报刊与电视证券节目的盛衰过程可以看出,证券咨询业的成败关键在于咨询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而与服务的承载形式关系不大。也就是说,不论是低级的纸质载体,还是高级的电子载体,决胜于市场的还是咨询产品的质量。徒有其表的花哨是经不起市场检验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证券资讯先驱的寂寞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