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芨芨草 发表于 2007-3-22 19:13:18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2007-3-22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显著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可以预计: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现行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通过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并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将成为我国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而需求增长相对有限,因而我国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对各国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所以,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将越发紧密,我国产业同世界产业的竞争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诸多问题将越来越被政府、学界和企业界所看重。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10年来我国工业产量和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据联合国统计署和工发组织计算,1993年-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只有5.4%;1998年-2003年我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年均9.4%,同期发展中国家只有4.4%。我国人均制成品出口从1995年的1763.92美元跃升到2004年的9570.09美元,1998年-2001年三年的年均增速为18.30%。加入WT0以后,出口增速更是明显加快,2002年-2004三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50%。

  二、我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仍很低

  虽然我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差距。按照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我国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差5000多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8.11%。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

  三、我国制造业增力,值占世界比重仍很低

  1993年,我国全部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5%,5年后提高到5.1%,到2003年则提高到6.9%。但与美、欧、亚的一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四、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高

  从制造业占GDP比例这个指标来看,我国在1995年一2004年间变化并不很大,一直保持在34%左右;这一数字与美、欧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比例明显偏高。这反映了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业结构特点,但也表明了我国经济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比例不够协调的问题。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对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可以使用多个指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用不同的指标来评测我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竞争力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些指标显示我国某一行业国际竞争力在提升,而另一些指标则显示我国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对下降。这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复杂事物时常常会发生的情况,或者说是同一个复杂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我们将多个指标合成为一个指数来更综合地反映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通过研究,我们计算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并得出如下结论:

  (一)2004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2001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较2001年有较大的提升。这说明,加%.WTO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增强。

  (二)对比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与竞争优势指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均在提升,但决定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

  (三)在整个制造业中,不同行业“入世”后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快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提升,但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慢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

  (四)虽然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均在提升。

  (五)各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有所不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比较优势有很大的提升,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中的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的提升更是显著。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得较多。从比较优势不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正在悄然发生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对比

  1980年我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是美国的6%,日本的7.1%;到2000年我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欧盟的53%。2000年一2004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从这些数据不难推测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提升。

  二、特定市场竞争力的比较

  前面的研究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而目前美、欧、日是世界三大经济体,是我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商品出口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下面分析这三个目标市场上各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情况。

  1.在美国市场我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在美国市场上,我们选择了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作为对比。从对比看,我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一直在上升。2001年,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相对于我国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到2004年,只有欧盟相对我国仍具有竞争优势,其他三个经济体相对我国的制成品份额已经处于弱势。即使是在2004年竞争力强于我国的欧盟,从2001年到2004年相对于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了2004年的1.19。可以说,加入WTO后的我国制造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均有所提高。

  2.在欧盟市场我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欧盟是发达国家中集中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的不断扩大将使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并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更大、更统一以及更稳定的市场。当然,欧盟东扩也必将给我国出口带来竞争压力。我们主要选取了欧盟25国外的欧洲国家、美国、瑞士、俄罗斯4个经济体进行分析比较。相对于这些竞争对手,我国制成品出口的竞争力基本上都在增强,美国和25国以外欧洲国家总体制成品的竞争力都强于我国,但我国已经超过了瑞士,俄罗斯的威胁目前还微乎其微。

  3.在日本市场我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继续用相同的方法来比较日本市场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我们选择了美国、欧盟、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比较对象。从总体看,这4个经济体的制成品目前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2004年都已经落后于我国,而且我国相对于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还在不断增强。

  我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这一判断持异议的学者不多,但对于民族产业竞争力近些年变化的情况,学者们却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目前在我国的出口额中,有一部分(其实已经是相当大的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按经济普查2004年的数据已经超过1/2。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民族工业竞争力是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在扣除了外商创造的部分出口额后,我们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

  一、民族工业在出口市场的份额

  数据表明,虽然加入WTO后,我国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在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518.2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465.8亿美元,但自2001年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制成品出口相对总体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却在不断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制成品出口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2004年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已不到一半,其总额是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5.47%,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从2001年的57.05%滑落到2004年的41.56%。

  二、民族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1年民族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39%,到2004年提高到3。75%,民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远低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程度。由于2001年数据可得性问题,我们本次难以计算出2001年民族工业分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但从2004年的情况看,民族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调整前下降了一半还多。

  从200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制造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仍然是服装和纺织品,这两个产业经过剔除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在10%以上,并且相对于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变化率,这两个产业的下降率都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三、民族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我们注意到我国制造晶的贸易竞争指数调整后已经从正值变为了负值,说明我国的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当然其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口产品有大量的加工型贸易)。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工业竞争力比较强的只有那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医药品是个特殊的行业),因而竞争优势提升必须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的重要结论

  前文已经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两高两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低。我国制造业“两高两低”的现状,一方面说明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将是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

  分析表明,2004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这反映了我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主要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升;相比较来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加入WTO后提升不明显。结合第一点的结论,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难度加大,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在整个制造业中,各行业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可以看出,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旧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我国制造业目前正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升级。

  我国目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仍旧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只是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强势地位正在表现出相对减弱的趋势。

  在与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进行竞争力对比时我们发现,加)X.WTO后,相对于上述国家和地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加入WT0后,我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虽然也有提升,但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速度相比,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较慢。目前我国民族工业竞争力比较强的仍旧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竞争优势提升必须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二、主要政策建议

  研究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初步认为应采取如下政策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而可以判断,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政策。在对外开放中增强我国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是提升我国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民族产业竞争力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虽然目前我国民族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但民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明显落后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民族产业竞争力提升速度较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外资企业不平等的待遇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有些行业毛利率仅有5%,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相差15%左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使得原本的内资企业有极大的利益驱动与国外企业合资。我们认为,在我国目前要素市场市场化不断提高的今天,必须取消“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以提高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民族自信心是提升民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已经初步改变了国产产品价低质次的看法,民族企业已经具有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外部条件。但目前一些企业仍有利用部分民众“崇洋媚外”心态的动机,利用品牌名称及广告宣传误导民众。例如,有些服装公司仅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注册一个公司,设计、生产等完全在国内进行,却在国内宣称自己是意大利品牌。再例如,一些产品基本是针对国内消费者的,但广告及产品包装却使用外国人的形象。这些企业的做法,一方面说明了国内仍旧有一部分消费者有“崇洋媚外”的心态;另一方面上述作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部分民众“崇洋”的心态。这不仅不利于这些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提升,而且有损于行业中其他企业竞争力提升。我们建议主要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其外包装中限制使用外国人的形象:在国内的产品广告中禁止使用外国人的形象。

  在市场化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下,考虑到未来产业竞争态势和融合进程,竞争力提高必然主要依赖知识和技术,因此,改革我国科技投入体制,加大对基础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投资,完善科技投入的评价体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必然会加速我国民族工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提升和跳跃,消除民族工业“血拼式”的低层次竞争。我们认为,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不意味科研院所创新工作的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创新还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企业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规避以及技术创新天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我国企业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企业规模较小,难以通过多个项目的研发分散风险,孤注一掷的研究投资几近赌博,与我们民族文化中力求规避风险传统不符,因而在目前阶段国家强调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时,尚需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鼓励产学研的结合;还需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项目,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研究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尽快形成符合竞争精神和竞争规则的市场竞争秩序,是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但这些产业也出现了企业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局面,影响了这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而,完善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提高规制水平,整顿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已经成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由工业企业所决定的一而是取决于我国金融业及传媒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两个重要的保障条件,一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在全球得到我国金融企业的金融支持;二是我国必须拥有一些在国外(特别是欧美)主流人群中有影响力的传媒(包括报刊、电视、广播)。因而,政府在支持我国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必须考虑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及传媒(特别是报刊)“走出去”。
课题负责人:金碚
执  笔:李纲、陈志、金碚
参加讨论:刘戒骄、汪晓春、张春仔、郭朝先
作者:《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