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688 发表于 2004-12-3 14:56:08

【原创】文学记忆中的道德

文学记忆中的道德
文 / 潜默 (zhong688)
    这本不是一个说记忆的季节。万木春醒,人着轻装,该是精神流淌在空气中耀跃飞舞的日子。此刻我只想借一种轻谈的但又是一种漫长的记忆叙说心中的激动。
   大家知道,全国上下推行的公民道德建设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在这样的节气中,气氛是很容易传播的,作为一名学子,凭着自己的热情和良知,于是我也想谈谈关于道德的一点思考。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然,我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但我想:人类是需要思考的。不管上帝如何发笑,我还是这样认为:我们虽然没有天天与文学促膝长谈,却也是属于在文学的海洋中徜徉的人了,而徜徉中文学所蕴含的道德精髓已生根扎土于心中深处。不然我们为何抱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学、横越万里的世界文学不放?只因为这里已经有了一种记忆,一种文学的记忆,一种道德的记忆。
  记忆有大有小,小到个人的往事,大到祖国历史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历史。记得小时候学历史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敢于探索的哥伦布在千辛万苦中发现了新大陆。于是在老师的激情中我们的理想又多了一道哥伦布的影子。那时天空一片亮丽:我们都说长大了要当第二个哥伦布。长大以后重新翻阅历史,发现原来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这里已经有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和谐而美丽。然而当他们用善良的目光迎来了一群新鲜的外人,同时却也迎来了苦难的历史。从文字中我懂得了我们需要的不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式的抹杀了真相的记忆,而是一种印第安人沿着野兽的脚印去寻找他们新的家园的记忆,这种记忆辛酸残忍,但它真实。
  是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记忆,在真实中我们才能找到良知,才能找到道德。
  大家知道,20世纪,是科学文化突飞猛进已达“知识爆炸”的资讯时代,同时也是战争频繁、人类蒙受前所未有的灾难的岁月。人们目睹了空前惨烈的人的异化的、现实处境,在情感交流中,人遭受到了日常语言的暴政。这种静悄悄的、不流血的暴政,扼杀了本真的诗情和本源之思,从而使人的存在意义晦暗不明。在这样一个无所不包的时代,文化的碰撞基于现实的变动而发生,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再也没有平静如诗的角落。
  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是一种超越性存在,人是一种可能性,人也只要在创造过程中成为自己。于是爱好文学的人将文学艺术同人生命意义追问人的生命底蕴联系起来,他们为达到人性的完整和美好而费劲心思,然而,大家都看到这里还有一种希望:那就是文学中的一点记忆点醒了已经被我们慢慢忘记了的美好的事物和动人的情感。
  记得欧洲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安德烈*马尔多在《沉默的声音》中写到:“在那一个晚上,当伦勃朗还在绘画的那个晚上,一切光荣的幽灵,包括史前穴居时代的艺术家们的幽灵,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颤动的手,因为他们是重新活跃起来,还是再次沉入梦想,就取决于这只手了。而这只手的颤动,几个在黄昏中人们注视着它的迟疑动作——这是人的力量和光荣的最崇高的表现之一。”
  余秋雨说:这是最屑小的工程。行动着的只是一只颤动的手;这又是最宏大的工程。横跨着渺渺千年、茫茫空间,叩动着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心弦。艺术家们一只只颤动的手在写作、绘画、谱曲。这正是人类的历史和将来,个体和群体高度结合的时刻。这些贯通古今,囊括方圆的手,正合力铺排着一个个隆重的精神典仪,引导人类走向健全和永恒。是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担当着人类社会的健全与永恒的重担。
  然而,当代文学的编码系统在90年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历史、良知、正义、价值关怀、人性之爱等等,骤然为商场成功、冒险刺激、情场风云、暴力崇尚所替代。而我们又正是身处社会中心价值接替的时代,我们该以生还的勇气去探索新的信仰和价值,还是以人生的绝望和失败去鸣唱魂灵之死?
  当然,我们该毫无疑问地选择前者。要知道21世纪的阳光正光耀着我们的年轻,我们要坚持这样的信念: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学,都应当对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予以关怀、探索和思考,也应以理想的精神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而我们也要以批判的立场面对现时代的生存环境,以理想的情怀为人们的精神空间开垦一片绿洲,为人们的魂灵提供一片栖息之地。也许我们始于迷惘,并且终于更高的迷惘,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虽然很轻,但很长、很持久,穿越长久的世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文学记忆中的道德